1. “爨”字怎么念
爨 拼音:cuàn 注音:ㄘㄨㄢˋ 简体部首:火,部外笔画:26,总笔画:30,是笔画第二多的简化汉字。
第一多的是‘齉’,为36画。 繁体部首:火,部外笔画:25,总笔画:29 五笔86:WFMO 五笔98:EMGO 仓颉:HBDDF 郑码:NBGU 笔顺编号:32 11 25 12 51 51 14 51 23 41 23 41 34 43 34 四角号码:77809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7228[1] 基本字义 ● 爨 cuàn ㄘㄨㄢˋ ◎ 烧火做饭:分居各~。
◎ 灶:“客传萧寒~不烟。” ◎ 中国宋杂剧、金院本中某些简短表演的名称:《讲百花~》。
《文房四宝~》。 ◎ 演戏:“夫优伶~演,实始有唐《目连救母》之起。”
◎ 姓。[1] 详细字义 爨 cuàn 〈动〉 (1) 烧火做饭 爨,炊也。
——《广雅》 取其进火谓之爨,取其气上谓之炊。——《说文系传》 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孟子·滕文公上》 (2) 又如:爨人(爨夫。
厨师);爨室(厨房);爨妇(执炊的女人) (3) 烧;烧煮 [burn] 常若微雷响,以草爨之,则烟腾火发。——《水经注》[1] 词性变化 爨 cuàn 〈名〉 (1) 炉灶。
一种土、陶制的厨房炉子、灶 翻怜爨下劳薪。——张炎《风人松》 (2) 又如:爨下(灶下);爨火灶膛里的火;爨烟(吹烟)[1] 爨 cuàn 〈地名、姓氏〉 古乌蛮、白蛮大姓,又是古地域名。
魏晋南北朝时由今云南东部地区统治集团各家族集团演变而成。晋宋至隋唐时爨氏分为东西两部(均在云南东部),大抵以曲靖至建水为界。
明以后爨则专指“罗罗”。爨人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以滇僰、叟、爨为主体而不断融合其它各族人民而形成的民族集团。
爨氏是由以孟获等多个家族不同姓氏组成的利益集团。 东爨的乌蛮,主要居住着“昆明”人的许多部落。
号称“昆明十四姓”、“乌蛮七部落”。主要有“阿竽路”(今东川)、“阿猛”(今昭通)、“夔山”(今大关、镇雄)、“卢鹿”(今宣威及贵州水城西)、“磨弥剑(今宣威、曲靖)“暴蛮”(今贵州兴义、普安)以及四川凉山地区的“勿邓”。
到了唐宋时期,云南腹地的白蛮和乌蛮,通过异源同流和同源异流的不同途径,逐步形成今白族和彝语支的彝、纳西、哈尼等族[2]。 方言集汇 ◎ 粤语:cyun3 ◎ 客家话:[宝安腔] con3 [沙头角腔] cion2 English oven, cooking stove; cook 常见词语 爨炊 爨桐 爨琴 爨人 爨下 爨火 爨薪 爨演 爨室 爨烟 爨鼎 爨僰 爨妇 爨本 爨犀 爨夫 爨星 爨桂 爨镬 爨蜡 爨弄 爨灶 爨婢 爨濯 爨馈 爨具 爨涤 爨炙[1] 爨字由来 爨底下村,位于门头沟斋堂镇以西的小北沟内,109国道路北6公里处,2006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爨”字笔画太多,书写不便,现通常改写为“川”字,但**立的大碑上却刻着“爨底下村古建筑群”,仍以“爨”字为准。门头沟地方志办公室出版的《川底下村志》,对“爨”字的由来作了如下解释 其一,是根据姓氏而来。
魏晋南北朝时,统治云南东部地区的为爨氏家族,晋宋至隋唐时,爨氏分成了东西两部分,元代分为黑爨和白爨,明代以后,爨专指罗罗。爨姓出过书法家,名叫爨道庆,为南朝宋人,留有“爨龙颜碑”,另一个姓爨的是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宝子,以爨宝子碑著名。
其二,是源于军事。川底下村有个地名叫“爨头”,在村上边,明代这里是“爨里安口”,村名“爨底下” 因明代军事隘口而得,爨、川谐音,后人去繁从简变为“川底下”。
此处地势险要,从北京到河北怀来的古道从这里通过,因此就形成了险关隘口,辽代时名为“南暗口”,由“山后八军”中的青白军驻守,辽代时期,宋朝与金国联合攻辽,在攻打燕京(今北京)时,金国大将粘罕率兵从矾山小盆地出发,翻越黄草梁,从南暗口出奇兵,走西山大道,迅速攻到了燕京城下,一举攻克燕京,成为古代有名的战例。明代时,在此设立爨里安口,派兵戍守。
因此村位于爨里安口之下方,故名为 “爨底下”[3] [编辑本段]爨龙颜碑 在陆良彩色沙林西面约二三公里的薛官堡斗阁寺大殿内,耸立着一块古碑,这就是全国著名的“二爨”之《爨龙颜碑》一的爨龙颜碑。它的全称为“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邓都县侯爨使君之碑”。
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二年(公元458年)立。此碑是宁州刺史爨龙颜的墓碑,又称大爨碑,与爨宝子碑相比,此碑较大,字数亦多,碑高3.38米,宽1.46米。
正面碑文24行,904字,背面题名三段,共313字。碑额呈半圆形,上部浮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下部正中穿孔,左右刻日、月,日中刻俊鸟(三足鸟);月中有蟾蜍。
中题“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 此碑在清道光六年,为金石家阮元出任云贵总督时,访求名碑于陆良贞元堡发现,命知州张浩建亭保护,并题跋。
爨龙颜为当时雄踞云南东北部爨氏首领,世袭本地官职。碑文追伤痛爨氏渊源及本人的生平事迹,可补正史之不足。
碑文为爨道庆所作。 《爨龙颜碑》、《爨宝子碑》“二爨”是两块云南“南碑瑰宝”。
《爨龙颜碑》立于南朝宋大明二年,比《爨宝子碑》晚五十三年,可以说这两块碑是同时代的作品。《爨龙颜碑》,碑文书法字体介于隶楷之间,书法风格独特,被称为“爨体”。
碑文古雅,结体茂密,。
2. 爨简体字怎么写
熶 拼音:cuàn 基本字义:古同“ 爨”你可以认为它是爨的简体字.严谨的说熶是爨异体字.爨[cuàn](1)烧火煮饭.(2)指烧火做饭的人.(3)泛指烧煮.(4)焚烧.(5)灶.(6)戏曲名词.宋杂剧、金院本中某些简短表演的名称.旧时亦以爨或爨弄指演剧.(7)古星名.即今之水星.参见“爨星”.(8)我国古族群名和古地名.三国、晋、南北朝时期由南中占统治地位的建宁(当今云南省曲靖地区)大姓爨氏集团演变而来.分成东爨、西爨两部.均在今云南省东部.唐代东爨为乌蛮,西爨为白蛮.元代称乌蛮为黑爨,白蛮为白爨.明以后,爨专指罗罗.(9)姓.战国时有爨襄.见《战国策·魏策一》.。
3. 爨这个字怎么念 叫什么字 求解
爨[cuàn] 百科名片家有“爨”字“爨”字的由来作了如下解释:其一,是根据姓氏而来。
其二,是源于军事。目录说文解字基本解释汉语字典音韵参考字源字形康熙字典爨字由来展开说文解字基本解释汉语字典音韵参考字源字形康熙字典爨字由来展开编辑本段说文解字《说文.爨部》:“爨,齐谓之炊爨。
臼,象持甑;冂,象炊门口;廾,推林纳火。”本意为烧火做饭 爨编辑本段基本解释爨拼音:cuàn 注音:ㄘㄨㄢˋ简体部首:火,部外笔画:26,总笔画:30,是笔画第二多的简化汉字。
第一多的是‘齉’,为36画。繁体部首:火,部外笔画:25,总笔画:29五笔86:WFMO五笔98:EMGO五行:金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7228四角号码:77809仓颉:HBDDF郑码:NBGUGBK编码:ECE0规范汉字编号:6499笔顺编号:32 11 25 12 51 51 14 51 23 41 23 41 34 43 34基本字义●爨 cuàn ㄘㄨㄢˋ ◎ 本意为烧火做饭:分~ |分居异爨。
◎ 灶:“客传萧寒爨不烟。” ◎ 中国宋杂剧、金院本中某些简短表演的名称:《讲百花爨》。
《文房四宝爨》。 ◎ 演戏:“夫优伶爨演,实始有唐《目连救母》之起。”
◎ 姓。详细字义爨cuàn〈动〉(1) 烧火做饭爨,炊也。
——《广雅》取其进火谓之爨,取其气上谓之炊。——《说文系传》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孟子·滕文公上》颜回索米,得而爨之。
——《吕氏春秋通诠·审分览·任数》(2) 又如:爨人(爨夫。厨师);爨室(厨房);爨妇(执炊的女人)(3) 烧;烧煮 [burn]常若微雷响,以草爨之,则烟腾火发。
——《水经注》词性变化爨cuàn〈名〉(1) 炉灶。一种土、陶制的厨房炉子、灶翻怜爨下劳薪。
——张炎《风人松》(2) 又如:爨下(灶下);爨火灶膛里的火;爨烟(吹烟)爨cuàn〈地名、姓氏〉古乌蛮、白蛮大姓,又是古地域名。魏晋南北朝时由今云南东部地区统治集团爨氏大姓演变而成。
晋宋至隋唐时爨氏分为东西两部(均在云南东部),大抵以曲靖至建水为界。东部以乌蛮为主,西部以白蛮为主。
元代一般以乌蛮为黑爨以白蛮为白爨。明以后爨则专指“罗罗”。
西爨地区的白蛮,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以滇僰、叟、爨为主体而不断融合其它各族(主要是迁入这个地区的汉族)人民而形成的一个接受汉族文化较多的民族集团。当时住在洱海地区的“河蛮”及其附近的“松外蛮”,虽都是“白蛮”的一部分还不在爨氏统治的范围内。
东爨的乌蛮,主要居住着“昆明”人的许多部落。号称“昆明十四姓”、“乌蛮七部落”。
主要有“阿竽路”(今东川)、“阿猛”(今昭通)、“夔山”(今大关、镇雄)、“卢鹿”(今宣威及贵州水城西)、“磨弥剑(今宣威、曲靖)“暴蛮”(今贵州兴义、普安)以及四川凉山地区的“勿邓”。 到了唐宋时期,云南腹地的白蛮和乌蛮,通过异源同流和同源异流的不同途径,逐步形成今白族和彝语支的彝、纳西、哈尼等族。
编辑本段汉语字典[①][cuàn] [《广韵》七乱切,去换,清。] 亦作“熶1”。
亦作“?1”。 (1)烧火煮饭。
(2)指烧火做饭的人。 (3)泛指烧煮。
(4)焚烧。 (5)灶。
(6)戏曲名词。宋杂剧、金院本中某些简短表演的名称。
旧时亦以爨或爨弄指演剧。 (7)古星名。
即今之水星。参见“爨星”。
(8)我国古族群名和古地名。三国、晋、南北朝时期由南中占统治地位的建宁(当今云南省曲靖地区)大姓爨氏集团演变而来。
分成东爨、西爨两部。均在今云南省东部。
唐代东爨为乌蛮,西爨为白蛮。元代称乌蛮为黑爨,白蛮为白爨。
明以后,爨专指罗罗。 (9)姓。
战国时有爨襄。见《战国策·魏策一》。
编辑本段音韵参考[广 韵]:七乱切,去29换,cuàn,山合一去桓清 [平水韵]:去声十五翰 [粤 语]:cyun3编辑本段字源字形字源演变 [1]字形对比方言集汇◎粤语:cyun3◎客家话:[宝安腔] con3 [沙头角腔] cion2◎当代的关中方言中,多用来形容与炒、烘焙有关的食物香味,“这(烘焙过的)辣椒爨得很”。“爨香爨香”。
齐己《寄山中叟》诗:“紫蕨红粳午爨香”,韦庄《西塞山作》诗:“爨动晓烟烹紫蕨”。这些与关中方言表述做饭的香味的意思相合。
Englishoven, cooking stove; cook常见词语爨炊 爨桐 爨琴 爨人 爨下 爨火 爨薪 爨演 爨室 爨烟爨鼎 爨僰 爨妇 爨本 爨犀 爨夫 爨星 爨桂 爨镬 爨蜡爨弄 爨灶 爨婢 爨濯 爨馈 爨具 爨涤 爨炙 负薪执爨编辑本段康熙字典䑖《广韵》七乱切《集韵》《韵会》《正韵》取乱切,$音娥。《说文》齐谓之炊爨。
楑象持甑,冂为灶口,廾推林内火。《玉篇》灶也。
《诗·小雅》执爨踖踖。《传》爨,饔爨,禀爨也。
《疏》饔爨以煑肉,廪爨以炊米。《周礼·天官·亨人》职外内饔之爨亨煑。
《注》爨,今之灶。主於其灶煑物。
《仪礼·士昏礼》大羹湆在爨。《注》爨,火上。
《华阳国志》昌宁大姓有爨习。《蜀志》建宁大姓。
蜀录有交州刺史爨深。《集韵》或作熶。
详熶字注。 又取绢切,音縓。
炊也。 又七丸切,音撺。
义同。《周礼·夏官·挈壷氏》及冬,则以火爨鼎水,而沸之而沃之。
《注》以火炊水。按周礼,诗传,释文,爨俱音七弦切,释经传爨字之义,大约动音为平声,静音为去声。
然左传宣十五年传:析骸以爨。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