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夜雪白居易,诗人是怎样写雪的
《夜雪》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译文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疑惑之时,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开篇先从触觉(冷)写起,再转到视觉(明)。“冷”字,暗点出落雪已多时。一般来讲,雪初落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寒意。“讶”字,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正如陶渊明写雪名句所谓“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这两句是写人的所感所见,虽全用侧写,却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这两句变换角度,从听觉(闻)写出。用的是倒装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构思巧妙,曲折有致。人选取“折竹”这一细节,衬托出“重”字。通过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判断雪很大,而且雪势有增无减。诗人的感觉确实细致非常。“折竹声”与“夜深”而“时闻”,显示出雪夜的宁静。
这一结句以有声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可与王维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相媲美。
2. 夜雪 这首诗是如何描写夜雪
编辑词条 夜雪 白居易《夜雪》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题解
这首五绝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时年四十五,任江州司马。
雪,是天公奇妙的造化,是大自然美丽的精灵,也是诗人们情有独钟的诗思寄托物。古人咏雪,历代不乏佳作。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集君瑶台下,飞舞两楹前。兹晨自为美,当避艳阳年。艳阳桃李节,皎洁不成妍”;“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等。不过,以“夜雪”为题的并不多见。因此,白居易的这首小诗可说是一朵别具风采的小花。
句解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疑惑之间,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开篇先从触觉(冷)写起,再转到视觉(明)。“冷”字,暗点出落雪已多时。一般来讲,雪初落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寒意。“讶”字,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正如陶渊明写雪名句所谓“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这两句是写人的所感所见,虽全用侧写,却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这两句变换角度,从听觉(闻)写出。用的是倒装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构思巧妙,曲折有致。诗人选取“折竹”这一细节,衬托出“重”字。通过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判断雪很大,而且雪势有增无已。诗人的感觉确实细致非常。“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出雪夜的宁静。
这一结句以有声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可与王维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相媲美。
评解
这首小诗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它朴实自然,却韵味十足;诗境平易,而浑成熨贴,无一丝雕琢和安排的痕迹。这正是白体特有的风格。全诗短短二十字,无一字一句直接写及如何下雪,却句句紧扣诗题,从各个不同侧面衬托出夜间下雪的情景,可谓另有云天之妙。
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不仅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而且新颖别致,立意不俗。试想,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雪的形象自然难以捕捉。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
3. 夜雪诗歌是怎样写雪的
《倾听,一场雪的飘落》 1 冬打碎天空,让雪出逃 白和蓝,如两面旗帜 插在视野,天空绽开梦的臂膀 把时光拉入怀中,触摸天空的疼 午夜,让冰冷的心温暖起来 2 放逐,光影从西山滑落 碰落一地暗黄,溅湿那株抒情的杨 把爱埋在根部,只用飘落的叶儿,为雪涂抹淡妆 飘落的树叶,停在半空,屏住呼吸 迎接一场雪 3 昨夜星辰,觅爱的足迹遍野 倾听,一场雪的飘落 用真情,切开缠绕的紫藤 划过心的柔软,痴恋田野的宁静 漫步在星空,有一只银灰色的鸽子飞出来 传递一个共同的心愿,在落雪之前 把天空擦洗干净 冬夜,赶走悠扬的虫鸣 那些隐进溪水的绿叶,包裹缠绵 带着苍茫,撕开阳光 浸染你我曾经的海誓山盟 4 天空可以沉寂,你也可以沉寂 我却不能,当雪花洋洋洒洒飘下 天空在沉寂中苏醒,眼前有没有一只鸟飞过 在沙漠中徒步行走的人,心会不会孤独 远处有绿洲,在雪花的装扮下 大地比内心宁静 我把自己囚进大地深处 《雪在远山背面,洁白地歌唱》 日夜兼程,盼侯鸟回归 春的气息,已经悄然入梦 朦胧的静美,如皎洁的月光 一枚星子,迫切地想靠近花朵 初绽,还缺少鲜艳的勇气 春天,那山外的胡杨 穿过荆棘的梦境 雪在远山背面,洁白地歌唱 我静静赏析,春的飘逸 看点点星光溢瞒,我婉约的向往 驱散夜的孤寂,独自品尝春光 你无声地浅吟低唱 无意中濡染了,我心中的绿色 一朵桃花幽雅绽放 破蕊而出的向往 迎春花开在路上,啼血为鸟 衔着寸寸光阴 蘸着明媚,在悬崖上挥毫 将生命融入季节的边缘 将时间渗为最久的结局 用攥在手心的洁白,歌唱 声声不息 《用雪的纯洁,滋养诗歌》 攥紧一片雪,在野地里奔跑 偶尔发现遗落的种子,虽不饱满 却躺在,一片泛着绿色的园地里 不远处摆满刚刚出土的淘罐 是盛唐的淘罐,那里装满了诗歌和种子 还有许多昆虫留下的繁殖后代的小窝 细看会发现,周围长满杂草 不相信诗歌的灵魂会淹没在杂草丛中,不信 要赶在这场雪还没有停止之前 倾听种子破土的声响 把诗歌与蔚蓝的天空和温暖的阳光放在一起 握紧雪的纯洁,滋养诗歌的秀色 在白色中孕育出绿色 雪,被日光雕灼出的热烈 是诗歌激情的脉博 蕴满光芒,如月亮般皎洁 冬至初降,雪花满天 从第一首写雪的诗歌开始,我一直 坚守雪的纯洁,希冀 在冬天里种植美丽,只要执着于春天 冬天很快会离去,桃会红,柳会绿 诗歌的春天会触手可及 《一弯明月,注视人间冷暖》 冷风狂欢,雪花舞蹈 月亮在大树后面藏匿,躲避风雪 流星拖起,扫帚般的大笔 在天空画下一个,大大的问号 天怒人怨,谁之过 不是雪的错,空气中有太多污垢需要洗涤 大地惆怅,弄不明白,这些洁白的雪 为什么也会迷失了方向,白色的郁闷 在赶路人心中酝酿,预示着 一场更大的暴风雪,即将来临 雪,肆无忌惮飘落,空气冻结 百年不遇的灾难,堵塞心窝 喘息困难,大雪封闭群山 无边黑暗里,只看到满世界飘着白色 原谅宇宙不再沉默 不再沉默的世界,将惊起千重波涛,万重雪 没有温度的心脏,浸泡着苦涩 冻僵的手指,再也编织不出色彩斑斓的梦幻 抬望眼,一弯明月,注视人间冷暖 残雪压枝犹有橘,冬雷惊笋欲抽芽。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夜深知雪骤,时闻折竹声 句芒宫树已先开,珠蕊琼花斗剪裁。散作上林今夜雪,送教春色一时来。
(王初·唐《早春咏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雪》) 关于雪的古诗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3、《雪梅》【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4、《送卢员外》【唐】薛涛 玉垒山前风雪夜,锦官城外别离魂。
信陵公子如相问,长向夷门感旧恩。 5、《观猎》【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6、《终南望余雪》【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7、《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8、《问刘十九》【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9、《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0、《北风行》【唐】李白 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又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11、《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
4. 夜雪 从哪些角度来描写夜雪
白居易避开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手法,全用侧面烘托,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夜夜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已。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
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
5. 求白居易的夜雪翻译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
疑惑之间,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开篇先从触觉(冷)写起,再转到视觉(明)。
“冷”字,暗点出落雪已多时。一般来讲,雪初落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寒意。
“讶”字,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
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正如陶渊明写雪名句所谓“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这两句是写人的所感所见,虽全用侧写,却扣题很紧。
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
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
这两句变换角度,从听觉(闻)写出。用的是倒装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构思巧妙,曲折有致。
诗人选取“折竹”这一细节,衬托出“重”字。通过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判断雪很大,而且雪势有增无已。
诗人的感觉确实细致非常。“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出雪夜的宁静。
这一结句以有声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可与王维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相媲美。
这首小诗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它朴实自然,却韵味十足;诗境平易,而浑成熨贴,无一丝雕琢和安排的痕迹。
这正是白体特有的风格。全诗短短二十字,无一字一句直接写及如何下雪,却句句紧扣诗题,从各个不同侧面衬托出夜间下雪的情景,可谓另有云天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