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八股文怎么写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又叫制艺、制义、时艺、时文(相对于古文而言)、八比文等。它要求文章必须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总共包括八股,所以称八股文。“股”或“比”,都是对偶的意思。
八股文滥觞于北宋。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文体并无规格,不一定要求对仗排偶。但有的考生不自觉地运用排比笔法,写成与八股文类似的文章。元代科举考试,基本沿袭宋代。明代洪武元年(1368),诏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提倡,八股文更为兴盛,并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此后,一直沿用下来,直到戊戌变法后,才随着科举考试的停止而废除。
八股文的基本特点,大致为以下几方面:1.题目一律用《五经》、《四书》中的原文。2.内容必须以程朱学派的注释为准。3.体裁结构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部分组成。
八股文的字数也有限定。明初制度:乡试、会试,用《五经》义一道,500字。《四书》义一道,300字。清康熙时要求550字,乾隆以后一律以700字为准。书写亦有格式。
明清两代,八股文是几乎所有官私学校的必修课。从童试到乡试、会试都要用它。不会写八股文,就无法通过科举考试,就难以做官。而八股文的惟一用途,即在于应付科举,此外毫无实用价值。
2. 托福作文的综合写作应该怎么写
托福作文写作应该分为三个层次,也就是我们确定中心思想后应该找三个理由来支持.托福写作还有一个五段论,第一段为中心思想,二三四为支持段落,第五段总结观点.这个就是所谓的八股文.但是形式不能太明显,在表达中多加入自己的思想,八股文的形式会隐晦一些.一般这种写作可以助你在托福作文中取得高分.构建综合写作整体,你可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将听力及阅读中的核心观点提炼出来,并指明对应的两个观点是支持还是对立;第二,分为几个段落,分别从不同角度总结出两个观点的论据.最后,重申主要论证观点并注意切忌掺加个人观点.听力结束后,考生还会有时间回看阅读文章,所以不用完整记忆阅读文章的论点和论据,记下核心即可.有问题,可以再问我.。
3. 八股文怎么写好
自我等接受教育以来,接触到的八股文名声总是欠佳,如党八股、学术八股等,八股文就是旧文化旧文学旧文言的象征,是科举压抑创造的僵硬应试手段,反八股之声不绝于耳。
钱穆在台北考试院讲演,对于八股文,他如是说:“于是于四书义中,演变出八股文。其实八股文犹如唐人之律诗,文字必有一定格律,乃可见技巧,乃可评工拙,乃可有客观之取舍标准,此亦一种不得已。”
并指出:“若谓政府有意用八股文来戕丧人才,此则系属晚清衰世如龚定庵等过激偏言。”“然《四书》义演成八股,则经术其名,时艺其实,朝廷取士标准,依然在文艺,不在义理,仍不失为是一种中立性的”,钱穆认识到八股文并非是朝廷用来戕害人才的工具,它只是统治者为选拔人才不得已而为之的取士标准。
此评价可谓客观理性。 《八股文的结构》一文中指出,八股文凝结了精巧美雅的结构意识和修辞意识,长于辨物析理.便于判分定等,因而是一种既适用于考试选拔又有一定借鉴价值的集成性文体。
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中,八股文既是命题作文又是定体作文。就前者而言,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及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等是命题来源。
一篇完整的八股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出题、中股、后股、束股、收结等十部分组成,其文体学内涵十分丰富。若真是一篇好八股文,用学生幼时看《儒林外史》中印象极深的那句话——“做得花团锦簇一般”来形容毫不为过。
怎么样写好一篇八股文呢?学生不才,接触较少,但试跟着前人足迹略谈拙见。 一 一、八股文属于理论型文体。
理论思维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步骤依次展开,即引论、本论、结论。就八股文构成要素而言,破题相当于引论,承题以下至束股相当于本论.收结相当于结论。
八股文多以三、五百字或六、七百字为定制,文体规模虽然不大,但包括三分结构在内的多种结构性要求却极其严格,这意味着写作时必须具备明确的文体结构意识。 二、四分结构。
即起、承、转、合等四个部分。五言八句或七言八句的律诗创作中,一二句、三四句、五六句、七八句等分别是意义相对独立的结构,之问要依起始、承接、转衍、圆合的逻辑或意脉关系构成意义有机体。
起承转合在八股文中表现为,应破题为起,承题至起股为承,出题至束股为转,收结为合,思维要求顺畅和严谨。 三、修辞方面。
八股文中要求整散结合。整即整齐、匀称,要用骈偶修辞;散即参差、错落,纯用自然语式。
前者有文意的庄重美和文面的造型美,后者有文气的疏宕美和文面的变化美。八股文的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部分要整行,其余部分可以整行,也可以散行,若能做到整散结合,气韵优美,这样的八股文最上乘。
四、八股文的重要本质特征之一是比较接近诸子文体。诸子文体也属于理论型。
具体分析论述中,八股文在股与股之问常常就问题的正反两个侧面作展开,例如利弊、优劣、高下、长短等,或依同类事物作排比展开。这种分析策略体现了一分为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如果写作中运用得当,能较好地起到相反相成或排比相成的表达效果。 这四点主要是从写作技巧上来谈,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对八股文也做出思想性精辟论述。
学生对其中几点颇为敬佩赞同,在此借用。 第一, 理,在中国传统文体中,八股文可以说是最直接论道的一种,它以“载道”为其最基本的追求。
此处的“道”即“理”,即儒家为维持封建统治而张扬的纲常伦理。为了阐释儒家经典的“义理”,以及宋儒的思想精神,必须要入口气。
这是八股文最基本的作法之一。没有博大的胸怀,则难以为圣贤立言。
王夫之认为:高品味的八股文境界对代言者的要求是相当苛刻的,“酸寒嚣竞之心”与孔孟圣贤的从容气度风马牛不相及,也就失去了代言之资格,勉强为文只能是自露其丑。 第二, 王氏认为八股文用字需“简”“精”。
他说:“古者字极简,秦程邈作隶书,尚止三千字;许慎说文,亦不逮今字十之二三。字简则取义自广。”
“填砌最陋。填砌浓词固恶,填砌虚字愈阑珊可憎。
作文无他法,唯勿贱使字耳。”“古人修辞立诚,下一字即关生死。”
表现了王夫之对八股文遣词造句要求非常的严格。为了使自己的文章文采出众,需用心学习古人。
他说:“欲除俗陋,必多读古人文字,以沐浴而膏润之。然读古人文字,以心入古文中,则得其精髓;若以古文填入心中,而亟求吐出,则所谓道听而途说者耳。”
林林总总说了这么一篇东西,也看过几篇优秀的八股文做揣摩,但肚里底墨有限,要写出精粹的古文化结晶还很困难。“今八股”随处可见,虽易敷衍成文,但始终不如八股文那般闪烁思想文学功底之美。
学生妄谈了。
4. 八股文 范文
白话八股文样品
[题目]学习“与时俱进”
1、[破题]“与时俱进”四个字,“时”和“进”二字是关键词。“时”者时代也、历史也;“进”者进步也、改革也。
2、[承题]21世纪属于什么时代?属于全球化时代。我们将怎样取得进步?按照全球化的发展规律行事,就是进步。“与时”,不墨守历史成规:“俱进”,改革开放,进入先进国家行列、实行先进的经济和政治制度。
3、[起讲]世界各国都在进步,我国岂能例外?经济从工业化进步到信息化;政治从专制制度进步到民主制度;文化从知识禁锢进步到知识解放。这是全球化时代的脉搏。
4、[入手](提股)全球化时代的主要特点是信息化。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电视、计算机、手机,以及层出不穷、功能奇特的信息产品,成为主导资源。由此,劳动力从农业和工业转向流通和服务产业,劳动密集产业转向知识密集产业,白领工人多于蓝领工人。知识成为主要资本。
美国的农民只占人口的百分之一点几,工人只占人口的百分之十几。工农阶级在人口比例中变成极少数。如果不是亲自在美国和日本看到“没有农民的农场”和“没有工人的工厂”,我将继续高呼“耕者有其田”和“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5、[起股]信息化不神秘。说话、写信、打电话、看电视、用计算机,都是信息化。能讲普通话,走遍中国,不要翻译,信息化。在计算机上输入拼音,自动变为汉字,跟网友互通电子邮件,信息化。在计算机查找美国国会图书馆的书目和数据,信息化。计算机和手机结合,进行通信、通话、传递图片和摄像,跟国内外学术同行作学术交流,信息化。信息化在你身边。信息化使你得到新消息和新知识。
6、[中股]今天,任何国家都一方面继承和改进本国的传统文化,一方面利用和创造国际的现代文化,这叫做双文化时代。双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也引起文化的冲突。在先进与落后的冲突中,在复古与创新的矛盾中,“与时俱进”是历史导航的方向盘。
追求先进生产力要从学习模仿进而能发明创造,前提条件是开辟自由创造的环境。追求先进文化要摆脱思想的束缚,先进文化是自由土壤中萌发出来鲜花。广播、电视、计算机等信息工具,要充分运用,不要限制运用。信息化时代而限制信息,何以自解?
时代更易,容易发生社会动荡。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相安无事。十八只螃蟹放在一个竹篓里,哪能不我挟你、你挟我?一个把黑袍从头盖到脚,一个穿比基尼游泳装、肚脐眼儿也露了出来,这两人能携手在王府井大街一同溜达吗?文化冲突实际是文化差距的摩擦。
7、[后股]“与时俱进”不是自愿选择,而是客观规律;不是特殊策略,而是一般公式,只能一时背离,不能长期背离。社会进步有层次程序,倒退是偶然,超越也是偶然,循序前进是常规。
社会发展有四次飞跃:从部落社会到奴隶社会是第一次飞跃;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是第二次飞跃;从封建社会到资本社会是第三次飞跃;从资本社会到后资本社会是第四次飞跃。
“与时俱进”提醒人们不要犯时代错误。专制残暴,穷兵黩武,纳粹败亡,苏联解体。21世纪不会再出现勃列日涅夫的“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因为那是宣传,不是真实。
8、[束股]真理也“与时俱进”,不是一成不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真理不怕批评,批评是真理的营养品。怕批评的不是真理,而是未能适应时代的宗教和教条。迷信时代要过去了,盲从时代要过去了,现在是独立思考、择善而从、不拘一格、奋力求进的“与时俱进”的时代了。
5. 怎么学写八股文
找了一个网站,里面选了六篇八股文,可以去找.我从中选了两篇,有注释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选自《钦定四书文》(康熙)韩菼 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 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只一二途以听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穷于其际者,往往而鲜也。
迨于有可以自信之矣。而或独得而无与共,独处而无与言。
此意其托之寤歌自适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语尔也。 回乎,人有积生平之得力,终不自明,而必俟其人发之人有积一心之静观,初无所试,而不知他人已识之者,神相告也,故学问诚深,有一候焉,不容终秘矣。
回乎,尝试与尔仰参天时,俯察人事,而中度吾身,用耶舍耶,行耶藏耶? 汲于行者蹶,需于行者滞,有如不必于行,而用之则行者乎?此其人非复功名中人也。 一于藏者缓,果于藏者殆,有如不必于藏,而舍之则藏者乎,此其人非复泉石中人也。
则尝试拟而求之,意必诗书之内有其人焉。爰是流连以志之,然吾学之谓何。
而此诣竟遥遥终古,则长自负矣。窃念自穷理观化以来,屡以身涉用舍之交,而充然有余以自处者,此际亦差堪慰耳。
则又尝身为试之,今者辙环之际有微擅焉,乃日周旋而忽之,然与人同学之谓何,而此意竟寂寂人间,亦用自叹矣。而独是晤对忘言之顷,曾不与我质行藏之疑,而渊然此中之相发者,此际亦足共慰耳。
而吾因念夫我也,念夫我之与尔也。 惟我与尔揽事物之归,而确有以自主,故一任乎人事之迁,而只自行其性分之素。
此时我得其为我,尔亦得其为尔也,用舍何与焉?我两人长抱此至足者共千古已矣。 惟我与尔参神明之变,而顺应无方,故虽积乎道德之厚,而总不争乎气数之先,此时我不执其为我,尔亦不执其为尔也,行藏又何事焉?我两人长留此不可知者予造物已矣。
有是夫,惟我与尔也夫,而斯时之回,亦怡然得默然解也。 前文释义: (一)破题二句,明破行藏,暗破惟我与尔。
凡破题无论圣贤与何人之名,均须用代字,故以能者二字代颜渊。 (二)承题四句,三句、五句皆可。
承题诸人直称名号,故称颜子。破承皆用作者之意,不入口气。
(三)起讲十句,多少句数并无定法,可以任意伸缩。起处用若曰、意谓、且夫、今夫、尝思等字皆可。
“故特谓之曰”下,入孔子口气对颜渊说,“毕生”四句正起,“迨于”三句反承,“此意”二句转合,总笼全题,层次分明,起讲以后,皆是孔子口气。 (四)只用“回乎”二字领起,以无上文,故直接入题。
孔子对于弟子一律呼名,颜子名回,字子渊,所以不曰渊而曰回。“回乎”下为起二比,每比七句,句数多少无定,中后比亦然,特起比不宜长,致占中后比地位。
用意在题前我尔字盘旋,轻逗用舍行藏而不实作。 (五)为提比后之出题,仍用“回乎”唤起,将“用舍、行、藏、我、尔”字一齐点出,此为五句,但相题为之,句数可以伸缩。
(六)为提比后之两小比,醒出行藏用舍二语,叫起“我尔”,意为中比地步。惟两小比,或有用于中比之下,或有用于后比之下作束比,位置倘或不同,则用意随之而改。
令之全篇仍为八股,亦有省去此小比,而全篇文为六股者。 (七)此为二中比,抉发题中神理之所在,锁上关下,轻紧松灵,向背开合,可以参之议论,但仍不宜尽用实笔实写耳。
(八)此为过接,于中比后,即过到题之末句“惟我与尔”、紧接后比。 (九)此为后二比,实力发挥,用题“惟我与尔”末句,总起用舍行藏全题,气势舒达,意无余蕴,全文至此而成篇矣。
每比八句,因其中比略长。若中比较短,则后比之文,尽情驰骋,往往至十余、二十句者亦有。
(十)此为全篇之收结,倘有下文,则收结改为落下。 总上言之,凡破题、承题、起讲、领题、出题、过接、收结,皆用单句法。
起讲中间亦有用对句者,八比则出比与对比必相对以成文,此定体也。举此一篇而分释之,以略见八股之例。
其余体格,不及详论。 作为例证,先选用了这篇韩菼的制义文。
这篇文章收在乾隆时方苞编的《钦定四书文》一书中,关于这部书,将在另外一篇中再作介绍,在此不赘。这里先介绍一下作者: 韩菼是清代初年八股文名家,字元少,江南长洲人(即现在苏州),官作到礼部尚书,《清吏稿》有传。
应顺天府乡试时,尚书徐乾学在遗卷中发现了他的卷子,十分赏识,取中了他。接着在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年)癸丑科会试、殿试都是第一,俗话叫“状元”,按官方制度,应称“一甲一名进士及第”。
授翰林院编修,后曾任编撰《大清一统志》总裁。平生学问通《五经》及诸史,以善写制义著称,乾隆时追谥“文懿”。
上谕并嘉奖云:“菼雅学绩文,湛深经术,所撰制义,清真雅正,开风气之先,为艺林楷则。”就是说他所写的八股文,是八股文的典型范文。
在光绪甲辰,科举最后一科的三鼎甲之一的探花(第三名)商衍鎏所著《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一书中,引了此文。因之此文“释义”部分,是从商著转录的。
【女与回也孰愈】 以孰愈问贤者,欲其自省也。 夫子贡与颜渊,果孰俞耶,夫子岂不知之?乃以问之子贡,非欲其自省乎? 若曰:女平时之。
6. 八股文写法
八股文 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
又叫制艺、制义、时艺、时文(相对于古文而言)、八比文等。它 要求文章必须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总共包括八股,所 以称八股文。
“股”或“比”,都是对偶的意思。 八股文滥觞于北宋。
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 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 试经义,文体并无规格,不一定要求对仗排偶。但有的 考生不自觉地运用排比笔法,写成与八股文类似的文章。
元代科举考试,基本沿袭宋代。明代洪武元年(1368),诏 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
不过写法或偶 或散,初无定规。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 提倡,八股文更为兴盛,并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
此 后,一直沿用下来,由明前期而泛滥整个清代,直到戊 戌变法后,才随着科举考试的停止而废除。 八股文的基本特点,大致为以下几方面: ①题目一律用《五经》、《四书》中的原文。
其中 又分大题、小题两类。乡试、会试多用大题,题意比较 完整。
又分连章题、全章题、数节题、一节题、数句题、单句题等等。童试多用小题,题意都不完整。
由于童试 场次多,只考《四书》义,不考《五经》义,而又要避 免重题。经历几百年后,完整的句子已不够用了。
考官 便想方设法出怪题、难题,乃至不惜割裂原意,将上下 两章、两节互不相关的文句合为一题,或各取半句凑成 一题,叫做截搭题或冒上题、承下题、上全下偏题、上 偏下全题等等。考生只好生拉硬扯,缀合成文,近乎文 字游戏。
②内容必须以程朱学派的注释为准。历代解经之作 很多,科举考试只用程朱一派。
《周易》依程传朱学本 义,《尚书》依朱熹学生蔡沈传,《诗经》依朱熹《诗集 传》,《春秋》依胡安国传,而以《左传》为本事,《礼 记》依陈□集传,《四书》依朱熹集注。考生行文命意, 必须就题阐释,依注作解,不得擅自生发,独出新论,毫 无独立思考的余地。
八股文还要求代圣人立言。如题目 是孔子、曾子、子思、孟子及其门人的话,则必须模拟 语意,即使是阳虎、荷□丈人、齐人妻妾等各类人物,也 要设身处地,肖其口吻。
只有记事题和连章题不用模拟 口气。 ③体裁结构有一套固定的格式。
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部分组 成。 破题——以二句散行文字,将题目字面意义破释。
承题——用四、五句散行文字,将破题中紧要之意, 承接而下,引申而言,使之晓畅。要求明快关连,不可 脱节。
起讲——又叫小讲、原起,以散行浑写题意,笼罩 全局。 入题——又叫入手、提笔、领上、领题,作用是从 上文引到本题。
起股——又叫起比、题比、提股、前股。用四五句 或八九句双行文字,开始发议论。
两扇句式必须相同,要 求相对成文,形成排偶。中股、后股、束股也是如此。
中股——又叫中比,句式双行,多少无定制。内容 是全篇的重心所在,必须尽情发挥,进一步搜剔题中正 反神理奥妙,要求锁上关下,轻松灵活,宜虚不宜实。
后股——又叫后比,句式双行,多少无定制。作用 是畅发中比所未尽,或推开,或垫衬,要求庄重踏实,振 起全篇精神。
束股——又叫束比。双行,每扇二、三句或四、五 句。
用来回应、提醒全篇而加以收束。 大结——为全文结束语,散行,不一定用对偶。
不 用圣贤口气,可以发挥己意。明人大结每及时事,往往 多触讳忌,清代废去,改为三、四句收束。
又叫收结或 落下。 八股文的字数也有限定。
明初制度:乡试、会试,用 《五经》义一道,500字。《四书》义一道,300字。
清 康熙时要求550字,乾隆以后一律以700字为准。书写亦 有格式。
八股文虽有大量排偶,却不是骈体文,不用四六句 式,不求押韵,不事藻饰。通常禁用类似诗赋中的形容 描写夸张华丽词语。
虽然属于议论文,都不许引证古史, 不许巧设比喻。严重束缚思想感情,文章寡淡无味。
明清两代,八股文是几乎所有官私学校的必修课。 从童试到乡试、会试都要用它。
不会写八股文,就无法 通过科举考试,就难以得官。而八股文的唯一用途,即 在于应付科举,此外毫无实用价值。
不论公私文书、文 史著作,记事、抒情、说理,都无法采用八股形式。因 而人们把它比作敲门砖,中试之后,就弃之不顾。
其弊 病是十分明显的。明清时期许多有识之士,均对八股文 深恶痛绝。
它最后终于被废弃,是历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