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数学7怎么写
古代数学7用七。
我们的先民在从野蛮走向文明的漫长历程中,逐渐认识了数与形的概念。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陶器大多为圆形或其他规则形状,陶器上有各种几何图案,通常还有三个着地点,都是几何知识的萌芽。
先秦典籍中有“隶首作数”、“结绳记事”、“刻木记事”的记载,说明人们从辨别事物的多寡中逐渐认识了数,并创造了记数的符号。殷商甲骨文(公元前14-前11世纪)中已有13个记数单字,最大的数是“三万”,最小的是“一”。
一、十、百、千、万,各有专名。其中已经蕴含有十进位置值制萌芽。
传说伏羲创造了画圆的“规”、画方的“矩”,也传说黄帝臣子倕[chui垂]是“规矩”和“准绳”的创始人。早在大禹治水时,禹便“左准绳”(左手拿着准绳),“右规矩”(右手拿着规矩)(《史记·禹本纪》)。
因此,我们可以说,“规”、“矩”、“准”、“绳”是我们祖先最早使用的数学工具。人们丈量土地面积,测算山高谷深,计算产量多少,粟米交换,制定历法,都需要数学知识。
《周髀〔bi婢〕算经》载商高答周公问,提到用矩测望高深广远。相传西周初年周公(公元前11世纪)制礼,数学成为贵族子弟教育中六门必修课程--六艺之一。
不过当时学在官府,数学的发展是相当缓慢的。春秋时期,随着铁器的出现,生产力的提高,中国开始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新的生产关系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此时王权衰微,畴人四散,私学开始出现。
最晚在春秋末年人们已经掌握了完备的十进位置值制记数法,普遍使用了算筹这种先进的计算工具。人们已谙熟九九乘法表、整数四则运算,并使用了分数。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完成了向封建制度的过渡。思想界、学术界诸子林立,百家争鸣,异常活跃,为数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尽管没有一部先秦的数学著作留传到后世,但是,人们通过田地及国土面积的测量,粟米的交换,收获及战利品的分配,城池的修建,水利工程的设计,赋税的合理负担,产量的计算,以及测高望远等生产生活实践,积累了大量的数学知识。据东汉初郑众记载,当时的数学知识分成了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赢不足、旁要九个部分,称为“九数”。
九数确立了《九章算术》的基本框架。秦始皇结束了列国纷争,首次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本应有利于数学的发展。
但他的专制政策窒息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空气。秦朝的残暴统治,尤其是焚书坑儒,给中国文化事业造成空前的浩劫。
不久,刘邦利用推翻暴秦的农民起义,统一了中国,建立了汉朝,史称西汉。西汉政府与民生息,社会生产力得到恢复、发展,给数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人们提出了若干算术难题,并创造了解勾股形、重差等新的数学方法。
同时,人们注重先秦文化典籍的收集、整理。作为数学新发展及先秦典籍的抢救工作的结晶,便是《九章算术》的成书。
《九章算术》(省称《九章》)是中国最重要的数学经典,它之于中国和东方数学,大体相当于《几何原本》之于希腊和欧洲数学。在世界古代数学史上,《九章》与《原本》像两颗璀灿的明珠,东西辉映。
《九章》之前还有一部《周髀算经》,它本是一部以数学方法阐述盖天说的天文著作,一般认为于公元前1世纪成书。卷上记载了商高答周公问,陈子答荣方问。
前者有勾股定理的特例32+42=52,后者有用勾股定理及比例算法测太阳高远及直径的内容。近年湖北省张家山出土的竹简《算数书》正在整理,其少广一问与《九章》少广章第1问基本相同,两者的关系有待于研究。
《九章》集先秦到西汉数学知识之大成。据东汉末大学者郑玄(公元127-200年)引东汉初郑众(?-公元83年)说,西汉在先秦九数基础上又发展出勾股、重差两类数学方法。
魏刘徽说:《九章》是由九数发展而来的,由于秦朝焚书而散坏。西汉张苍(?-公元前152年)、耿寿昌(公元前1世纪)收集秦火遗残,加以整理删补,便成为《九章算术》。
方田章提出了完整的分数运算法则,各种多边形、圆、弓形等的面积公式;粟米章提出了比例算法;衰[cui崔]分①章提出了比例分配法则;少广章给出了完整的开平方、开立方程序;商功章讨论各种立体体积公式及工程分配方法;均输章解决赋役中的合理负担,也是比例分配问题,还有若干结合西汉社会实际的算术杂题;盈不足章解决盈亏问题及可以用盈不足术解决的一般算术问题;方程章是线性方程组解法,并给出了正负数加减法则;勾股章由旁要发展而成,提出了勾股定理、解勾股形及若干测望问题的方法。全书以计算为中心,有90余条抽象性算法、公式,246道例题及其解法,基本上采取算法统率应用问题的形式。
它的许多成就居世界领先地位,奠定了此后中国数学居世界前列千余年的基础。《九章》分类不甚合理,没有任何定义和推导,少数公式不准确,个别公式有错误,则是不容讳言的缺点。
《九章》的框架、形式、风格和特点深刻影响了中国和东方的数学。《九章算术》成书后,注家蜂起。
《汉书·艺文志》所载《许商算术》、《杜忠算术》(公元前1世纪)估计为研究《九章》的作品。东汉马。
2. 高等数学,请问照片中的7怎么写
7. (1) R = 15+14x+32y-8xy-2x^2-10y^2
R'= 14-8y-4x, R'= 32-8x-20y
得唯一驻点 P(3/2, 1)
A = R''= -4 = -8, C = R''= -20
AC - B^2 > 0, 则 P(3/2, 1) 为极大值点,
即 x = 3/2, y = 1 为最佳选择。
(2) 构造拉格朗日函数 L = 15+14x+32y-8xy-2x^2-10y^2 + k(x+y-2)
L'= 0: 14-8y-4x+k = 0,
L'= 0: 32-8x-20y+k = 0,
L'= 0: x+y = 2
联立解得 k = -1, x = 3/4, y = 5/4,
即 x = 3/4, y = 5/4 为最佳选择。
R = 15+14x+32y-8xy-2x^2-10y^2
= 15+14x+32(2-x)-8x(2-x)-2x^2-10(2-x)^2
dR/dx = 14-32-16+16x-4x + 40-20x = -8x+6 ,
得惟一驻点 x = 3/4, R''(x) = -8
3. 幼儿园大班数学学习7的组成反思怎么写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数学知识对于孩子们是枯燥乏味的,只有他们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起来才能乐此不疲。本节课我从幼儿已有知识出发,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通过游戏、动手操作和小组对抗赛,让幼儿自主探索掌握7的分解与组成。
下面我谈谈在教学7的分解与组成时的几点体会: 一、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在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准备了很多可操作材料。
开始,我将幼儿分成了8组,每组不一样的操作材料,让孩子们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自主探索7的分解,并用分合式记录自己的操作结果。探索操作时,孩子们积极主动的操作着自己组的材料,想尽一切办法将材料分成两份,并记录操作结果。
有的组记录的分合式都重复了,可是孩子们还在不停的操作,个别能力强的幼儿发现有重复记录的分合结果在不停的提示。有个别小组的幼儿不知从何下手,在我的指导下,他们能自己动手操作,探索7的分解。
孩子们在同伴的合作下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二、以游戏为孩功粉嘉莠黄疯萎弗联主线,引起幼儿探索掌握数学知识的奥秘。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幼儿通过各种游戏获得知识,受到教育。本次活动,幼儿已有了6以内数的分解与组成的概念,我在活动开始设计了拍手游戏。
幼儿对拍手游戏特别感兴趣,玩游戏时,幼儿都能注意力集中,准确地对出老师的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的兴趣。
活动中,为了加强幼儿对7的组成的掌握,同样,我又一次运用了拍手游戏,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游戏—找朋友,不但让幼儿点数了卡片上的物体的数量,还使他们体验了有朋友的快乐。
游戏是本次活动的主线,即让幼儿玩了游戏,从游戏中体验了学习的快乐,达到了自主探索学习的目的。 “学中玩”、“玩中学”,让幼儿在自主操作中探求知识,在游戏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奥秘,在比赛中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及图片来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究能力,让幼儿在轻松、愉悦、自主的范围中掌握了7的分解与组成,能很好地了解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关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