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砌成的砌怎么读
砌成的砌读qì 。
砌
拼 音 qì qiè
部 首 石 笔 画 9 五 行 土 五 笔 DAVN
[ qì ]
1.建筑时垒砖石,用泥灰等黏合:~墙。
2.台阶:雕栏玉~。
[ qiè ]
〔砌末〕也作切末。旧指戏曲演出中所用的简单布景和道具。
扩展资料
详细释义
砌 [qiè]
〈名〉
指戏剧
诸杂砌:《摸石江》、《梅妃》…。——陶宗仪《辍耕录》
〈动〉
串演
俺怕不占场儿砌一个《锦西湖上马娇》。——汤显祖《牡丹亭》
砌 [qì]
〈名〉
1、(形声。从石,切声。本义:台阶)
2、同本义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词
砌水(滴在台阶上的雨水);砌石(阶石);砌阶(台阶)
3、门限,门槛
于是玄墀扣砌,玉阶彤庭。——汉· 班固《西都赋》
〈动〉
1、放置砖或石料以及粘结料(如砂浆)造墙或扶壁 。
如:砌叠(堆叠;垒造);砌垒(垒起,叠起);砌填(堆砌填塞);砌砖
2、堆砌
砌 以青玉。——《战国策·魏策》
砌石为磴。——清· 姚鼐《登泰山记》
砌红砌绿(形容春日花木繁荣的景象)
3、连缀 。
如:砌里搭撒(形容衣服破烂);砌合(堆砌拼凑)
4、拼凑捏造 。
如:砌词(拼凑编造不实之词);砌累(拼凑堆砌)
2. “砌成”读音是什么
“砌成”读音是 qì chéng。
砌,读音:[ qì ]
1.建筑时垒砖石,用泥灰粘合:~墙。堆~(亦喻写文章时使用大量华丽而无用的词语)。
2.台阶:雕栏玉~。
砌成,也就是堆成,垒成的意思。
这个词往往出现在古代的诗词中。例如: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茂苑长洲花剪玉,苏台香径砌成瑶。
3.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怎样砌成的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天安门广场的南部。
根据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决议兴建。同日下午举行奠基典礼。
1952 年8月1日正式动工兴建,1958年4月建成,同年5月1日揭幕。 纪念碑正面向着天安门。
碑石重60吨,高14。 7米,上面雕刻**题 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8个镏金大字。
碑身背面是**撰、**书 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 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 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 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 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纪念碑用17000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 碑身 为紫灰色的花岗石,浮雕和栏杆为汉白玉,两层月台面铺着青色花岗石,周 围的甬路为橙黄蓊花岗石。
石料来自北京房山和山东泰安,其中碑心石出自 青岛浮山。碑基占地3000平方米, 高达37。
94米,比天安门高4。 24米。
从地面开始有双重月台,底层是海棠 形。 承托碑身的是大小两层须弥座。
碑身四周围绕着双层汉白玉栏杆,碑 身东西两侧上部刻着以红星、松柏和 旗帜组成的装饰花纹。小碑座的四 周,刻着以牡丹、荷花、菊花等组成的8个大花圈。
碑顶为上有卷云下有重幔的小庑殿顶,绿顶式碑帽,碑身成方形。 有8 幅汉白玉浮雕,镶嵌在大碑座四周。
4. biang怎么写
[一]
一点飞上天,黄河两边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长,东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推了车车走咸阳。
[二]
一点上了天,黄河两道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中间夹个言篓篓,你也长、我也长,里面坐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钩搭挂麻糖,推个车子游咸阳。
[三]
老鸦一点飞上天,门口黄河两道弯。中间八字大张口,口出一言往里走,你在东边纽一纽,我在西边纽一纽。左长长,右长长,中间霸着马大王。月旁心底留个钩,担挂麻糖走咸阳,坐个车车逛西安。
[四]
一点上了天,黄河两道湾,八字大张口,言字往进走,你一扭我一扭,你一长我一长,当中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挂个丁丁叫马杠,坐着车车逛咸阳。
[五]
一点飞上天, 河水流两边,八字大张口, 言字往里走,左扭扭,右扭扭, 你家长,我家长, 当中夹个马大王, 心衬底,月照光, 留个勾搭挂麻糖, 坐上车车逛咸阳。
5. 金字塔怎么砌成的
经过粗略估算,修建大金字塔需要500万吨石头,需求量虽然庞大,但吉萨附近就可以供应大部分。
采石场在金字塔建筑地点南面,约有1500名采石工人在那里工作。由于铜是古埃及人当时掌握的最硬的金属,因此每名采石工人会配有一把铜制凿刀。
他们用铜凿刀将巨石凿开小孔,打入木楔,并在上面浇水,木楔浸水膨胀的力量就可以将石块胀裂。但铜凿刀敲击数十下后就会变钝,因此需要另一组人用火将钝凿软化,磨利后过水降温,以便石匠们再次使用。
每块开采下来的石头的重量都超过了1吨,有的甚至重达两吨半,如何运输是大问题。吉萨当地产一种很特别的黏土,在黏土铺就的路面上洒水,沉重的石块就可以在上面滑行,但水量的控制很重要,如果水量不够反而更加费力。
在不适宜洒水的地方,工将匠们就在路面上铺圆木,让巨石在圆木上滚动前进。 巨型石块集中到金字塔现场后,就由专门的石匠切削加工,并根据每块石头上标注的记号嵌入应该放置的地方。
他们仅使用简单的三角板和铅锤,就可以把每块石头切削打磨得光滑平整,使得石块之间衔接紧密,如同用水泥粘合一样,甚至在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雨侵蚀后仍然屹立不倒,直到现在,人们也很难把锋利的刀刃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 胡夫金字塔一共建造了20年,雏形逐渐显现的时候,已经花费了十多年的时间。
这时候就需要建造长长的坡道,以便工人把石块继续运到高处。劳工们使用吉萨天然的沙土,用矿石膏和灰泥黏合,堆成长长的斜面,将巨石拉上金字塔。
考古学家估计,斜坡的长高比例大约在10:1,这是保证运输方便和使用最少建筑斜坡材料的最佳比例。但当金字塔逐渐变高,这种长长的斜坡就不能适用,因为如此计算,通往塔顶的斜坡长度将达到惊人的4800英尺,所需的建筑材料也将是大金字塔的三倍之多。
因此在最后的加高工程中,建筑师们会选择建造较省材料的螺旋型坡道。 尽管吉萨当地就出产大理石,但以大金字塔的体积来说,仅凭手工制作200多万块的巨型石块,仍然是项巨大的挑战。
古埃及人究竟如何在建造期限内找到数量如此之巨的石材,一直是未解之谜。后人在金字塔南面找到的线索,为这个疑问提供了一个可能的答案。
距离地面30英尺处有个开口,是19世纪的探险家使用炸药炸开的,这里是唯一能看到金字塔内部的地方。可以看到,里层的石头比外表看到的粗糙许多,而且都由大小不一的石块组成,有些甚至小如瓦砾。
也就是说,在金字塔整齐的外层石块和内层墓室之间,填充进了不合规格的石料。这也许就是古埃及人加快建造速度的方法。
随着金字塔不断长高,建筑师必须考虑金字塔内部墓室的安排,并预留出通往墓室的廊道。胡夫金字塔内部有三个墓室,第一个在修建地基的时候就开始建造,因为它深入地下600英尺。
第二个在金字塔内部约100英尺高的地方,就是所谓的“王后墓室”,自发掘以来便空无一物。公元前2474年,第三个——最高也是最重要的——陵墓开始动工,这将是胡夫王最后的安息之所。
通向墓室的大廊道也同时开始搭建。大廊道全长达153英尺,内壁使用巨型的磨光石灰岩板紧密接合。
大金字塔开始建造后的十几年,一艘驳船载来了一些来自250公里外亚斯文采石场的特别货物:9块巨型花冈岩。每一块的重量超过50吨,需要200人才能挪动。
在建造大金字塔的数百万石块中,它们是最重要的。神圣的墓室是金字塔的中心,必须加强保护。
在法老的墓室完工之际,这9块花冈岩将用以建造墓室上方的屋顶。建筑师会在每块花冈岩上用红赫石画上中线,以便将巨石置中对齐。
但如此巨大的重量如何平均分配?巨石的体积和重量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如果直接摞放,花岗岩就会破裂。
最后,为了分散层叠巨石之间的巨大压力,建筑师在每层花岗岩之间都垫上了三角形的楔子,使重量往外分散而非向下压。九块岩石最终使用了五块,并留出了之间的四个空隙。
这些空隙高3.5英尺,可以让人爬行通过。因此当时参与建造金字塔的劳工们得以在空隙间的墙壁上留下了一些涂鸦,随手拼出的一些人名,有的地方还能看到红赫石描出的参考线。
当大金字塔建造至约100米高时,最后三分之一高度的材料已经无法从主斜坡运送,因此建筑师们倚大金字塔,修建了一条螺旋而上的“盘山”坡道,以避免加高主坡的额外庞大工程。四棱锥体形状的顶石的处理和搬运比其它石块都谨慎,因为它的侧边非常光滑,于是石匠专门在下方做了个向外突出的石栓,工人们旋转石块,就可以让石栓与下方石块的沟槽契合,将顶石固定。
顶石放好后,金字塔实际已经搭建完成,但外部塔身仍然需要最后的修整。外围的螺旋坡道需要撤除,并加上斜面的石板,使金字塔的外表光滑平整。
当大金字塔最终完成时,四面已经磨平打光,在阳光的照射下看来非常炫目,与我们今日所见的金字塔非常不同。而现在看到的金字塔已经没有了外围的斜面石块——因为中世纪建造开罗城的时候,这些石块被取走,作了建筑材料。
公元前2460年,不朽的坟墓建成。大金字塔东边的一条大石子路通往位于尼罗河边的一座庙宇。
那里将作为胡夫法老遗体的暂放之处。法老的木乃伊转移到金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