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厌”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讨厌、嫌弃的意思,而是与“餍”字相通,是“满足”的意思,“不厌”就是不饱食。孔子主张“食无求饱”,因此,孔子不会因为食物精美而贪吃,吃得饱饱的。他还经常以身作则,饭疏食饮水,不耻恶衣恶食,对饮食要求不高,主张简单朴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出自《论语》,“精”“细”二字,要放到孔子的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条件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精者,善米也”孔子主张的“精”是鉴于一般人常食粗砺的脱粟,主张祭祀应选用好于砺米的米。“脍”是肉类切后生食的,为使生肉尽可能除腥味,就必须切的薄些,细些,味道才能更可口,也便于咀嚼和消化。孔子的论述,正体现了他主张恪守祭礼食规以示敬、慎洁、卫生的完整思想和文明科学的进食原则。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句话怎么理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