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吴字的草书怎么写
一、“吴”的草书写法 二、“吴”的字源演变 “吴”是“娱”的本字;“吴”是“吴”的异体字。
夭,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妖”的本字,表示女子妖娆起舞。吴,甲骨文=(口,吟唱)+(夭,即“妖”,女子妖娆起舞),表示唱歌跳舞,助兴娱乐。
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夭”(妖,妖娆起舞)写成“夨”(侧着头部),表示侧首而歌。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夨”写成“夭”。
隶书承续篆文字形。俗体隶书误将篆文字形中的“夨”(夭)写成“失”。
有的俗体隶书误将“失”写成“夫”。而俗体楷书则误将隶书字形中的“夫”写成“天”,导致面目全非。
古籍多以“吴”代替“吴”。当“吴”的“吟唱娱乐”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女”另造“娱”代替,强调女子与歌舞的关系。
造字本义:动词,且歌且舞,助兴娱乐。 扩展资料 “吴”的组词 一、吴语 [ wú yǔ ] 汉语方言之一,分布于上海、江苏东南部分和浙江大部分地区。
二、吴歌 [ wú gē ] 吴地之歌。亦指江南民歌。
三、吴下阿蒙 [ wú xià ā méng ] 吴下: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
比喻人学识尚浅。 四、吴头楚尾 [ wú tóu chǔ wěi ] 今江西北部,春秋时是吴、楚两国交界的地方,它处于吴地长江的上游,楚地长江的下游,好像首尾互相衔接。
五、宋画吴冶 [ sòng huà wú yě ] 宋画,指宋元君的画。吴冶,吴人干将、莫邪夫妇善铸剑。
用以作为精巧神妙之物的代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吴 (汉语汉字)。
2. 看草书吴字怎么写
吴字草书写法:
吴,中国东部江浙地区文化的统称,位于浙江钱塘江以北,江苏南部及上海全境,此地区长期位于同一行政单位内(会稽郡、江南东道、两浙路),语言为吴语,到明清才分属浙江,江苏,上海三省市,文化、习俗、语言较为接近。
吴语,吴文化也可说成吴越语,吴越文化。
3. 吴字草书怎么写
1、陈绎曾 学识优博,精敏异常,诸经注疏,多能背诵,文词汪洋浩博。
真、草、篆、隶俱通习之,各得其法。分撰《辽史》。
著有《书法本象翰林要诀》、《文筌谱论》、《古今文式》、《科举文阶》等。 2、张旭 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
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 3、王守仁 在书法作品以行草为主。
王守仁将心学融入书法,丰富了中国的书法理论。工书法,流传作品有《七言绝句》、《七言律诗》等。
4、宋克 擅长楷书、草书,尤精工章草,为当时第一。他的章草,延续赵孟頫、邓文原的风格又有所发展,融入了今草和行书的写法,更加流利、矫健。
5、王羲之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草书。
4. 吴字的行书写法
吴字的行书写法如下: 吴 [ wú ] 基本字义: 1. 古国名。
2. 大陆地区江苏省的简称。 3. 姓。
组词: 东吴、吴语、吴回、吴口、勾吴、吴阊、吴云、吴声、吴绵、吴剑、吴石、吴趋、吴庖、吴梁、吴牛喘月、吴市吹箫、吴头楚尾、吴下阿蒙、吴越同舟、楚尾吴头。 字形演变: 扩展资料吴字的草书写法如下: 文言版《说文解字》:吴,姓也。
亦郡也。一曰吴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431346332,大言也。
从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