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谁帮我用贪心写一篇作文啊
贪心 一天,骄阳似火,我和姐姐乘坐公交车去学作文。
我们上了公交车,买了票,坐了下来。车慢慢往前开,在下一个车站停了下来,上来了一位穿着时髦的年轻人,买了票之后,他左右看了看,犹豫了一会儿,站在了我对面坐着的一位正在打电话的妇女旁边。
我还有一站就要下车了,正当我走向车门时,突然,刚刚打电话的那个妇女惊叫说:“我的手机呢?我的手机呢?我的手机不见了!“我回头就看到那个女的正慌慌张张的到处找手机。这司机听到了这时就听到大家在议论纷纷了,都说这个阿姨的手机肯定被偷了。
司机也听到了大家的话,于是就把车停到了路边。司机问那个阿姨:“你的手机什么时候不见的?”那个阿姨答道:“刚刚我还在打电话呢,打完了我就随手放在了衣服的口袋里,这会儿就不见了。”
这时一个叔叔讲道:“你手机打完后这车也没开过门,你的手机肯定还在车上的。”于是司机就大声对车上所有的人讲道:“谁捡到她的手机吗?”可是并没有人回答。
司机见了这种情况后站起来大声说:“大家都把眼睛闭上,我数数数到十,谁捡到了她的手机,请放在地上好吗?”于是,司机就数着数:“一、二、三、四…….”当数到十时,大家都睁开了眼睛,这是那位穿着时髦的年轻人说:“哎,我脚旁边的这个手机是你的吗?”那个阿姨讲到:“是我的,是我的,谢谢大家了。”于是司机就把车开到了车道上继续开车了。
当到了下一站时,司机一打开车门,那个年轻人迅速的串出车门。我姐姐跟我讲,以后看到这 种人一定要当心的。
我想:只要大家提高警惕,小偷一定没有下手的机会。还有大家记住不管在哪里,都要遵纪守发,切不可因为一时贪心而做出后悔一辈子的事情。
2. 作文贪心的弟弟怎么写,速度
我的弟弟一个9岁的小男孩。他那圆圆的脸上长着一双黑宝石般的小眼睛;他那高挺的鼻子下长着一个小巧玲珑的嘴巴。显得可爱极了。
他是乖巧的。每当我学骑车受伤时,我总会哭,可他就会拿着碘伏,棉棒给我,并且对我说:“不要哭吗,俗话说受伤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信心啊,相信自己,再来一次,你一定可以成功的。”他总是这么鼓励我,一个9岁的小男孩竟然比我这个十一岁的让人还要懂事,明事理,还要乖巧啊!这让我不由得敬佩起来他。乖巧只是他的一面。其实,他也是淘气的。每当他有题不会做的时候,我会去给他讲,讲完后,我会问他:“听懂了吗,以后遇到这类题会做了吗。”他明明已经会做了,可还是会做鬼脸对我说:“不会不会就是不会,气死你啊。”或者每次我批评他的时候,他总是会挤眉弄眼的说:“你总是批评我,为什么不批评你自己呢,大笨蛋。”一个9岁的小男孩竟然会如此淘气啊!这不由得让我又生气又高兴。有时候他也是善良的。记得有一次,我和他一起骑车去公园玩,在路上,他看到了一只脚受伤的小白狗,他就对我说:我们把它带回家吧。”我说:“不行,到时家里一定会很脏的,我们快走吧,别管了。”他说:“可是,你看他的脚都受伤了,多可怜啊。”最后我不管他怎么说,就把他拉上车。在车上,他哭的特别厉害,最后,我实在拗不过他,只好答应他了。”一个9岁的小男孩竟然会如此善良啊!这不由得让我对他刮目相看啊!这就是我的弟弟,他可爱吗?如果你们想和他做朋友,就一定要来找他哦!
3. 贪心的蚂蚁感受怎么写
可以换个角度来写,题目上带个引号,“贪心”的蚂蚁:看着蚂蚁费力的拖着比自己几倍大的物体,在表面看起来是贪心的蚂蚁,实际上蚂蚁是一种利他主义的社会生物,它们有着严格的分工,侦查的侦查、寻找食物的寻找食物,守卫蚁后、照料幼虫等,寻找食物的蚂蚁先把食物吃在肚子里,吃的鼓鼓的,然后回到巢穴里面再通过自己的嘴喂给其他职责的蚂蚁,看着蚂蚁拖着比自己大几倍的食物,其实是这只小小的蚂蚁消耗自己的生命、能量为自己的族群任劳任怨的做着贡献,然后映射映射人类的贪欲自私,蚂蚁是无私的,但是开始要多扣扣题描写“贪婪”的蚂蚁,然后来个反转。
再就是还有一种角度来写,一件事物不能看表面,看表面上大家肤浅的认为蚂蚁是贪婪的,费力拖着自己根本吃不下的食物,其实工蚁的寿命是有限的,过多的消耗能量会缩短自己的寿命,它却牺牲自己的生命能量拖着这么大的食物回去就是为了自己的族群繁衍壮大,这是多么的无私啊等等的,然后紧扣事物不能看表面啊什么的深入思考、反思等。祝你成功。
4. 与贪心有关的作文议论文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俗话说的好,“贪心不足蛇吞象”。人的贪心就好比是一个巨大的病魔,只要被“它”抓住,那个人一定就无法自拔。
例如有这样一篇寓言:从前有一个制蜜厂,一个工人一不小心打碎了一罐蜂蜜,蜂蜜的香味引来了一群苍蝇,苍蝇们全落在蜂蜜上“品尝”着香甜的蜂蜜,不一会儿,它们被蜂蜜包住了,在临死之前,它们十分后悔地说:“哎,当时咱们要不这么贪心,怎么可能会落到这种地步!”可是,结果已经出来了,它们再后悔也来不及了。
现在有许多大官有权有势,他们依靠着自己的权势,收受了无数赃款,他们收完一笔又想贪一笔,一笔又一笔,永无止境。最后,经过调查,他们被发现了,“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他们遭到了枪毙,落得了可耻的下场。这不全是贪心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吗?
同学们,为了避免瞬间的欢乐而失去宝贵的生命,让我们收起贪心吧!
5. 以《贪心与爱心》写一篇八百字作文
人生之路漫长,况诱惑颇多,一时因贪念萌生而“失足”的事在所难免。
“失足”的人不意味着该被社会遗弃,但我们又该如何让他们“改邪归正”呢?这时,便需要爱心的力量。 在捡到尚先生的手机后,年轻人的态度从不愿归还转变为不要酬谢,原因正是被手机中为灾区献爱心的照片和信息感动了。
年轻人本被贪念蒙蔽双眼,但尚先生的爱心如一泓清泉冲去他心灵上的尘土,让他及时走回人生的正道。试想一下,若没有这手机中的“爱心”,一旦尚先生要报警的话,这个年轻人惹来的麻烦之多便不言而喻了。
不过在社会上,缺乏爱心引导而“失足”的事件并不鲜见。上海奉贤一大学新生,一月内偷取室友万余元,但由于惧怕遭到室友群殴而拒不承认,终以入狱为大学生涯画上句号;河北鹿泉石某,16岁时因偷父亲的钱而被打,心生愤恨离家出走,后因多次偷窃而被捕劳改,人生尽毁……因一时贪念而自毁前程,原因何在?暂请不要举起道德大棒抡杀失足者,请看看他们犯错时的心态:惧怕、愤恨。
如果我们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就应以宽容、爱心引导他们,让善良战胜邪恶。然而当今社会,帮扶老人被诬蔑,爱心捐献受质疑,不让座位则拳脚相加,不让摆卖则群殴闹事,在怀疑、暴戾的风气下,我们普遍缺乏人文关怀,缺乏包容之心,对拳头习以为常,对暴力见怪不怪,因此初涉失足者在战战兢兢中铤而走险,宁可接受良心的谴责而躲避拳头的追打。
“归正”之路没有爱,爱心在暴力中失语,爱心在暴力中泯灭,它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失足者坠入罪恶的深渊。 倘若能给“失足者”一盏爱的明灯,他们不一定会在人生之路上迷失方向。
作家林清玄做记者时,曾报道一名犯案千起、作案手法细腻的小偷的新闻,并叹道:“像心思如此细密的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正是这句话,竟改变了小偷的一生。如今,当年的小偷已是几家商铺的大老板。
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林清玄出于善意的话,如冬日里的阳光,让小偷在严寒中感受关爱,又如黑暗中的明灯,让小偷在黑暗中寻觅人生的方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用爱心包容过错,用爱心战胜心魔,是大度,更是大爱。
记得弗吉尼亚校园惨案32人遇难,但放飞象征亡灵的气球是33个,悼念区大树下刻有死者姓名的圆石是33块,响起的悼念钟声是33声,守夜仪式的蜡烛是33根——这当中都有凶手的一份。他们践行的基督教精神,是爱与恨分离的一种大悲悯。
诚言,爱不能拯救凶手,却给世人精神引导——失足不可怕,只要善良仍在。“归正”之路需要爱,它给“失足者”自我救赎的机会,给“失足者”反思人生、选择人生的时机。
“归正”之路需要爱。这种“爱”可以是爱心、宽容、激励……只要是能感化别人的力量,便可称为“归正”所需的爱。
没有一个人一出生便想成为“失足者”,只是有时因经受不住诱惑而犯错。其实,只要愿意以爱的方式引导“失足者”,他们一定能重新回到人生正途,他们的未来一定还是光明的。
爱的甘霖,虽未能让整个世界一片葱绿,却能沐浴出块块心灵绿洲。假若人人都能用爱来引导“失足者”,那么犯罪的人定会越来越少,人们还何必总要提心吊胆地只为“防贼”? “归正”之路需要爱,所以,请勿吝惜自己的爱。
教师点评 就一篇应试作文而言,本文具备了优秀作文的三个特点:思想深刻、文采优美、结构清晰。1、思想深刻,如第三段的引例和论证,均紧贴现实、直刺当下。
2、文采优美,如第四段多处运用比喻和排比,呈现直观形象的诗性之美。3、结构清晰,开篇结合材料提出观点,主体段正反结合,升华段揭示本质及发展趋势,简洁清晰、一气呵成。
然而走出应试作文的圈子,就一篇文章而言,文章的观点理想化色彩太浓,“需要爱”变成了“只有爱”,过分张扬爱的力量,而忽略了法制建设、文明发展等条件,似有空中楼阁之感。文章虽能彰显正能量、奏响和谐的赞歌,却缺乏反思当下、重构路径的洞察力和穿透力,若能在结尾段提及“归正”之路的其它条件,即使只有蜻蜓点水之效,但亦得思考辩证、全面之功。
(广州市第六中学语文教师 郭子健) 非师点评 我又忍不住想骂应试作文:不要让中学生写纯议论文,尤其不要让他们面对价值困境的辨析行不行?通观本文,作者已经耗尽了自己的知识储备、逻辑能力,但还是给人力不从心的感觉,我觉得这不是作者本人的问题,而是她必须面对她这个年龄尚难掌控的话题。 当然有些小地方加强逻辑训练是有用的,如尽量不要使用全称判断句,像“只要愿意以爱的方式引导‘失足者’,他们一定能重新回到人生正途,他们的未来一定还是光明的”,这种句子经不起反例的轻轻一击,其实作者自己也知道,不然她不会说“爱的甘霖,虽未能让整个世界一片葱绿,却能沐浴出块块心灵绿洲”。
若让比作者痴长廿几岁的我来审题,或许会写“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这个古老的题目。看上去,拾物不还是小德问题,向不向灾区捐款,是大德问题,因此年轻人“被感动”。
如果我们肯定这种行为,就会陷入伦理上的困境。假设拾者看完手机短信,发现手机的主人既向灾区捐款,又正在与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