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农”字的草书写法
拼 音 【nóng 】
释义:
1.种庄稼,属于种庄稼的:务农。农业。农田。农产。农垦。农家。农忙。农民。农妇。农奴。
2.种庄稼的人:贫农。菜农。谷贱伤农。
3.姓。
诗词: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 宋 · 陆游《游山西村》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 唐 · 白居易《观刈麦》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 唐 · 孟浩然《田家元日》
钱镈停置,农收积场 —— 魏晋 · 曹操《冬十月》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 唐 · 柳宗元《溪居》
人间辛苦是三农 —— 宋 · 王炎《南柯子·山冥云阴重》
2. 农的金文怎么写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
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
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
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
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
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
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
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
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在文字设计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才逐渐走上了发展的道路,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字都有着与众不同独特的民族、民风的内涵,中国的文字史里处处深深地刻着中华儿女的智慧与勤劳。
然而,现今有些人对本国文字了解甚少,而对于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投入极大的热情,却依然是个半调子。文字是国家的灵魂,为了了解祖国文字的变迁,祖国的历史,祖国的灵魂,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
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
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一)。 (表一:汉字书体的演变) 1甲骨文 秦统一文字前,中国的汉字,不论从字体、应用角度而言,还是混乱的。
古文广义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狭义的讲,指中国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这里采用狭义的古文概念。
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其中,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为商朝后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
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
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
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书写的俗体,金文才是正体,显示了正体多繁,俗体趋简的印迹(如表二)。
(表二:甲骨、金文对照表) 。
3. 刘的繁体字草书怎么写
刘(liu,繁体字:劉)部首:刂部,笔画:6笔,结构:左右结构,笔顺:捺横撇捺竖竖钩。
繁体草书如图所示。 这个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或隶书。
本义是杀,后延伸至表示斧钺类武器等。《说文解字》大概是因避汉皇帝刘姓之讳而失收,但有以“刘”作偏旁的字且“鐂”字不见于史传,徐锴据此推断繁体“刘”因屈曲的“刀”(刂)被误作“田”而讹误为“鐂”。
扩展资料 字源演变。 关于“刘”的字源,除了部分人认为“卯”是“刘”的本字而“刘”是“卯”加“刂”(刀)和义符“金”而来外 ,主要有两种观点。
其一,“刘”的异体字“鐂”最早见于《说文解字》,在发现的甲骨文和金文中未发现“刘”字。篆文“刘”左边是“金”(表质料),右边由上部的“卯”和下部的“刀”组成,或将“刀”改为“田”而作“鐂”(两种写法中的“戼(卯)”字在甲骨文中意为杀牲的方法,因而本义为“杀”。
其二,“刘”本是象形字,后发展为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刘”(如图C所示)左边是一只形似大鸟的动物的象形,也像是一个被艺术化了的人;右边是—把刀的象形,取意“用刀刺杀动物或人”,直观地表达出了“刘”字的本义——杀戮。
发展至金文阶段,“刘”字的构形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的象形字变成了会意兼形声字:上面是个“卯”字,其本义是“胎儿与胎盘的分离”,可引申为”分开”、“撕裂”、“杀”等义,在此也表音;下面左半部分是“金“,本义是“金属”,在此代表兵器或武器;下面右半部分是“手”,在此表示“用手拿”。 三者结合,寓意“用手拿着兵器进行杀戮”,此即“刘”字的本义。
小篆阶段的“刘”字,有两种写法。 第一种写作“鐂”,为金形、留声的形声字,见于《说文解字》。
后来,这个字发展为“镏金”之“镏”。 第二种写作繁体的“刘”,脱胎于“刘”字的金文字形。
但也有所变化——变成了左右结构:左边是上“卯”下“金”的组合;右边的“手”换成了“刀”,成为从卯、从金、从刀的会意字,意思更为明确。隶书、楷书中的“刘”字在第二种结构的基础上继续演变:“刀”改为“刂”。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刘。
4. 玷辱说文解字如何解释,草书怎样写
《说文解字》没有收录玷字
玷的古文意思
diàn
①<;名>;白玉上的斑点。《诗经?大雅?抑》:“白圭之~,尚可磨也。”【引】缺点;过失。《金史?世宗纪中》:“夫朝廷之政,太宽则人不知惧,太猛则小~亦将不免于罪。”
②<;动>;弄脏。王充《论衡?累害》:“以~污言之,清受尘而白取垢。”杜甫《春日江村五首?三》:“岂知牙齿落,名~荐贤中。”(名字列在被推荐的贤人中,玷污了那些贤人。这是客气话。)
博洋草书7000型
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
【卷十四】【辰部】辱
耻也。从寸在辰下。失耕时,於封畺上戮之也。辰者,农之时也。故房星爲辰,田候也。而蜀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