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么写侧锋
中锋和侧锋,是指书写时毛笔的锋尖行走在点画中的位置而言,锋尖近点画之中的为中锋,在点画一边的为侧锋。中锋用笔是遣毫在运笔方向的反方向,既笔杆之后侧。这样铺毫,正副齐用,笔心可在点画中线(或近中线)上。侧锋用笔是遣毫在笔杆的一侧与笔杆同时向一方向行进,有些像扫帚扫地。
中锋和侧锋写出的点画效果是不一样的。中锋点画厚重、圆润、富有立体感;侧锋点画就显得单薄、浮涩和平扁。这是因为中锋以笔尖着纸铺毫,注墨实而快,写出的点画两侧墨色均匀一致(相对),还由于笔头的锥形和顺锋使用,点画的正中线受力大,注墨多,因而点画圆润,且呈中间深两侧稍浅的立体效果;侧锋以笔腹着纸,笔尖倒于一侧,笔锋和笔肚之墨含量不一样,点画两侧用力也不一致,所以出现浮涩平扁之感。
中锋是用笔的基本原则,可谓千古不易。龚贤说:“笔要中锋第一,唯中锋乃可以学大家。”钱杜说:“作书贵中锋。”我们当然也要把它继承下来。但这不是一个死方,在书写中,侧锋的作用也不可低估,只要用得好,也会使字增色,甚至会有干脆利落的效果。正如丰坊所言:“用笔必以正锋为主,又不必太枸,隐锋以藏气脉,露锋以耀精神,乃千古之秘旨。”
希望帮到你
2. 什么是侧锋
侧锋与正锋相对,也是属于运笔的一种形式和方法。
侧锋,在前人的一些书法论著中屡见提及,但对于它的性质,却有不同看法。朱和羹《临池心截》说:“正锋取劲,侧峰取妍,王羲之书兰亭取妍处十代侧锋,余 每见秋鹰搏兔,先于空际盘旋,然后侧翅一惊,翩然下擢,悟作书一味执笔直下,断不能因势取妍也。”
这段话强调了侧锋用笔的重要性。但冯武在《书法正传》中却指出:“今以侧锋取妍者,皆异端也。
学书断断乎不可使邪魔外道盘踞胸中,使终身陷于妖俗而不自知也。戒之哉!戒之哉!”。
冯武对侧锋加以否定,把他说成是邪魔外道。我想,这种异议的产生,追根寻源,在对于“侧锋”这一名词的不同理解。
简言之,就是将侧锋与偏锋混为一谈。其实,偏锋和侧锋完全是两码事,偏锋绝不是侧锋。
所谓“偏锋”即是运笔时,笔杆倾斜,笔锋在书的一边,而笔身在书的另一边行走,产生的效果是一边光滑另一边如锯齿,墨不入纸,线条扁平而浮露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431343037于纸上。运笔最忌偏锋,故称为“败笔”。
侧锋,《永字八法》论中注:“侧不得平其笔,当侧笔就右为之。”我想,侧锋就右,便包含以侧取势的意思。
当然,侧锋运笔,往往是笔锋由偏转中的过渡,它的优势就是用笔卧能起。从运笔来说,并非是笔笔中锋,有时会不知不觉地使用侧锋,能将笔卧而起,这就是侧锋助以中锋的作用。
若从策锋来说,不仅仅是把“点”成为:“侧法”而已,如“天”、“运”、“扣”等字的挑捺,甚至钩撇等,均是“侧笔”。确切的说,“侧笔”方劲犀利,神采外耀,故凡出锋的点画,多用“侧笔”。
一句话,“侧锋”与“正锋”各有各的优点,又有相得益彰之妙。
3. 欧体侧锋起笔怎么转中锋
欧体的确是侧锋起笔(或叫入笔),而行笔时(笔画中间)又要求中锋以使笔画整体显得有力度,这中间必然涉及侧锋到中锋的转换或调整问题。
遗憾的是各种讲座和书法书中几乎从不谈及这一调锋的细节技巧,包括田蕴章、田英章、田雪松等。但是孟繁禧确实讲到过这点,他的方法是捻转笔杆,但是实际书写时这样做太麻烦,况且手指一转就很容易使笔控制不稳,而且我问过很多书法家他们从不用手指转动笔杆,真是困惑。
那么到底怎么做到调锋的呢?感觉是①保证笔毫有弹性有锋②笔杆尽量竖直③用腕力。以长横为例,侧锋入笔后立刻有个顿或者轻微向上逗的动作,然后让笔毫压住纸右行,这样的话自然就是中锋了。
当然,这种小动作极快极轻微,难以用语言准确描述,但确实是需要的,否则达不到中锋行笔的效果。(若是写大一点的字,10cm²以上的,孟老师捻转笔杆以调中锋的方法或许是需要的,这个尚未验证)另外中锋是指笔锋“基本”在笔画中间而非绝对在中间。
初学书法贵在掌握细节,为什么没人讲明白这些极其重要的细节和细微小动作呢? 另外,起笔逆入和收笔时的回锋多半是不需要的,很多人写书都是误导。
4. 书法(短撇)(横撇)(提划)(右尖横)是侧锋还是中锋写出来的
你的问题首先是要从执笔法去解答。
现在通常的执笔法称五指执笔法,即陆希声所说的擫、押、钩、格、抵五字法。擫,即用大拇指第一节擫住笔杆内侧一方;押,是用食指第一节从外抵押住一方;钩,是指中指的第一节从外侧向内钩回;格,用无名指的指甲和肉相连之处从内右侧又一方顶住笔杆;抵,是用小指紧靠无名指协助指的力量。这样,大指、食指与中指,无名指和小指三方力量形成三足鼎立,支撑住垂直的笔杆。五指执笔法充分调动了五指的力量,顺应了生理机能,自然舒适,毫无困难,做到了掌虚指实,运动起来灵活自如。
我们在研究执笔法时一定要讲究笔杆垂直,笔杆垂直是为了中锋用笔,笔杆歪斜容易出偏锋、侧峰。中锋用笔主要能达到笔画扎实有力不漂浮。当然要求笔杆垂直,并不是绝对的,在运笔过程中,自然会出现某些倾斜现象。如果只用指头运笔写中楷,笔头必然要倾斜,笔画也漂浮,这是练写基本功力时所禁忌的。但是,在创作时,如写行草书,为了笔画有变化,不妨有时用偏锋和侧峰,自有它的艺术效果。
所以你的问题的答案是在写楷书时一定是中锋用笔,写行草书,为了笔画有变化,不妨有时用偏锋和侧峰。
5. 钢笔行书怎么写
(一)点 1.带勾点 是由点带出勾挑,如“不”字,目的是牵引下一字。
写法是先顺势写长点,用笔要由轻而重、由左而右,勾时再用力顿一下,然后迅速向左下勾出。带勾点要有一定的弯势,不能生硬僵直;线条要遭劲流利,不能软弱迟疑。
2·带下点 是指上下两点一笔带下,如“淤”(于)字。写法是落笔写上点,用力顿一下,再提笔写下点,最后再用力顿一下,迅速勾出。
上点略侧,下点稍平,上下点之间,用一细细的牵丝相连。使上下连贯、粗细分明,有形态、有动势。
3.带右点 是由左点带出右点,如“以”字。写法是用笔轻落重按先写左点,然后提笔写右点,略顿一下用力向右上趯出,趯勾要短小。
写带右点时左点要大右点要小,如两点差不多大,就缺少变化。 4.合二点 是指左右两点相呼相应,如“六”字。
写法是轻落重按写左点,然后用力向右上勾出,再顺着勾势写右点,最后用力向左下撇出。合二点虽然中间没有牵丝相连,但要一气呵成,左点与右点之间应左高右低,遥相呼应。
(二)横 1.下勾横 是指横画下面带勾,如“然”字。“然”字下面本来是四点,现改写为一横画,是采用了草书写法。
写法是落笔略顿,再向右写横,至末端用力折笔向左下勾出。 2.上挑横 是指横画上面带挑,如“古”字。
写法是在写好一横后,再用力一顿翻笔上挑而出.上挑横与下勾横不同处是末端收笔的方向不一样,前者上挑,后者下勾;上挑是为了顺势写上画,下勾是为了开启下笔。 (三)竖 1.悬针竖 是指竖画下面尖尖的如针倒悬,如“半”字。
写法是落笔略顿,接着由上而下、由重而轻写竖画。悬针竖要如针垂直端悬,不能东斜西倒。
2.垂露竖 是指竖画下面不失如露水倒垂,如“申”字。写法是落笔略顿,接着由上而下写竖画,至末端再略顿一下,回锋收笔。
垂露竖的两端用笔重而中间用笔轻,两端书写速度慢而中间书写速度快,竖中带挺呈曲势,如人挺立,显得精神饱满。 3.曲勾竖 是指竖画下端带曲勾,如“抑”字。
写法是写好一竖后,末端收笔时顺势向左下迅速勾出。曲勾竖的竖中略带曲势,并非一味地端直。
4.仰勾竖 是指竖画下端带仰勾,如“隆”字。写法是落笔写竖画,至末端再用力向右上勾出。
仰勾竖与曲勾竖的差别是前者仰勾向上、由左而右,后者曲勾向下、由右而左;前者是承上笔,后者是启下画。
(四)撇 1.回锋撇 是指撇画下端回锋向上,如“化”字。写法是落笔稍重,随着向左下写撇,至撇尾再回锋向上收笔。
因为撇尾回锋收笔,并非出锋收笔。所以撇尾不失而圆。
2.挑脚撇 是指撇画下端挑脚向上,如“今”字。写法与回锋撇同,只是收笔时挑脚而出呈勾状。
一般说,回锋撇往往是撇后写竖,笔势角度小,挑脚撇往往是撇后写捺,笔势角度大。 3.斜撇斜 撇是楷书写法,撇端尖尖的,如“余”字。
写法是落笔稍重,然后逐渐提笔向左下撇出,撇时要轻灵不要迟疑,而且力要送到撇尖。 4.平撇 平撇在字头,短小而平,如“重”字。
写法是落笔重,略顿,随后提笔迅速撇出。平撇的形态有点象鸟啄,短小尖锐。
(五)捺 1.斜捺 是指捺画斜而长,如“秦”字。斜捺在汉字中往往与斜撇相配,如同人的左右手。
写法是顺着撇势轻落笔,略横行,接着转笔向右下方写。捺时要稍用力,随即向右平捺出。
斜捺的形态是一波三折,故又称“波画”。 2.回锋捺 是指斜捺的捺脚收笔处不是出锋而是回锋,如“天”字。
写法与斜捺同,只是最后回锋收笔,露出下尖勾,目的是为了书写下一字。 3.反捺 是从斜捺、回锋捺变化而来,如“木”字。
写法是轻落笔,触纸后徐徐用力向右下行笔,然后用力向左下勾出。 4.圆曲捺 是指游水捺的三弯处圆曲如环。
写法是先落笔写一点,接着顺势写一竖,再提笔向右拐弯,然后回锋或藏锋收笔。写回曲捺要注意两点,一是拐弯要圆曲不能生硬,二是捺尾要圆浑不能尖利。
5.平捺 在字的下面起托的作用,因比字头或字中的斜捺角度较小波画较平而名之,如“之”字。写法是回锋落笔,略横,随着向右下用笔,然后用力平平捺出。
平捺与斜捺一样,形态是一波三折,有一种流动的势态。 6.挑勾捺 是指平捺的捺脚上挑,如“超”字。
写法是写好平捺后,捺脚不平出,而是顺势上挑成勾状,目的是为了便于写“走”字里面的部分。挑勾捺其实是在平捺快写后顺着笔势自然形成的一种写法,不可勉强为之。
(六)挑 1.短挑 是挑画的一种,线条短小,如“地”字。短挑在行书中是承着其他点画书写而出,短小精锐,恰似一把短剑。
写法是落笔后略顿,随即逐渐提笔用力挑出。 2.撇折挑 是指撇和挑连写,如“福”字。
写法是先写一撇,然后折笔用力向右上迅速挑出,撇折挑要注意折处,书写时点画务必交待清楚,不能含含糊糊,拖泥带水。 (七)勾 1.蟹爪勾 是指竖勾屈曲似蟹爪,如“寺”字。
写法是先写竖画,然后转笔向左行笔,再翻笔向上勾出。蟹爪勾是竖勾的变化写法,形态优美、线条雄健、气势酣畅。
2.戈勾 即戈字勾,如“戊”字。写法是侧锋落笔,然后纵笔而下,勾时用力翻笔向上勾出。
戈画平中带弧有韧劲,刚中含柔见纵势。 3.背抛勾 是指从背面反抛勾出,如“夙”字。
写法是顺势写上横画,拐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