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衣裳的裳怎么读
衣裳的裳读音是shang。
裳是一个汉字,读作cháng/shang,本义是指(夫君、君长穿着的)裙。引申义是指男女穿着的下衣。
通常指代“衣服”,《楚辞·离骚》有记载。 裳即是裙。
裙字从衣从君。君者,夫君、君长之谓也。
故裙是古代男子日常穿着的下衣。《帝王世纪》:“黄帝始去皮服,为上衣以象天,为下裳以象地。”
说明这是按照“盖天”宇宙模型创制的新式丝麻服装。 裳字组词:衣裳、霓裳、下裳、公裳、绣裳、鞠裳、白裳、红裳、帏裳、青裳、丹裳、虹裳 扩展资料: 词语解释: 1、霓裳[ní cháng] 就是《霓裳羽衣曲》,唐代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
2、下裳[xià cháng] 下身穿的衣服。古多指裙。
3、绣裳[xiù cháng] 彩色下衣。古代官员的礼服。
4、鞠裳[jū cháng] 古代受封妇女的礼服。 5、白裳[bái cháng] 白色的下裳。
2. 衣裳的裳怎么读
裳是一个多音字,可以读作[ cháng ]和[ shang ],在“衣裳”当中的“裳”读作[ shang ]
1. 裳
读音:[ cháng ]
释义:1.〔~~〕光明。2.古代指遮蔽**的衣裙。
2. 裳
读音:[ shang ]
释义:〔衣~〕衣服。
组词:
3. 衣裳
4. 霓裳
5. 冠裳
6. 裳裳
7. 素裳
造句:
1. 历史不是一张白纸,你想涂成什么颜色就可以是什么颜色;历史不是一块橡皮泥,你想捏成什么模样就可以是什么模样;历史不是一块绸缎,任你随心所欲剪裁成时髦的衣裳装饰自己。
2. 那些海鸥,翩翩舞动仙姿,一阅羽衣霓裳曲,扶摇洁白如雪的裙据,或成一只纺锤,编织海滩的记忆。
3. 虽义士逸民跋涉岭海,冀振冠裳之沉沦,续祚胤于一线,前仆后起,相继不绝.
4. 、“我们背对背各走100步,回头时如果还能看见彼此就不分手。”走到99步的时候,心裳裳再也忍不住的蹲地大哭起来。忽然一双手臂从背后圈住了她:“傻瓜,我一直都在等你回头,一辈子我都不会放你走!”。
5. 她今天穿的很简单,就只是一件素裳。
3. 轻解罗裳的裳怎样读
轻解罗裳的裳读作cháng,指的是裙子。
一、裳的拼音:cháng shang
二、裳的部首:衣
三、裳的笔顺:竖、点、撇、点、横撇/横钩、竖、横折、横、点、横、撇、竖提、撇、捺
四、裳的释义
[ cháng ]
古指裙子。
[ shang ]
“衣裳”的“裳”。
扩展资料
一、裳的字形演变
二、裳的相关组词:衣裳、霓裳、风裳、青裳、下裳、冠裳、抠裳、蜺裳、韦裳、兼裳、帐裳、断裳、帷裳、倒裳。
1、下裳[xià cháng]
下身穿的衣服。古多指裙。
2、冠裳[guān cháng]
指官吏的全套礼服。
3、蜺裳[ní cháng]
蜺做的下裳。比喻彩云。
4、韦裳[wéi cháng]
皮制的下裙。旧时牧人或卑贱者之服。
5、兼裳[jiān cháng]
穿着厚重衣服。
4. 衣裳的裳读什么音
“衣裳”泛指身上穿的各种衣服,其中的“裳”字念轻声shang。
但在古代汉语中,衣裳却是特指,衣指上衣,裳指下裙。 据语音学家的研究,“裳”字读成轻声shang的情况大概是20世纪才发生的事,此前一直都是读cháng。
今天我们在古诗文诵读中如果遇到“衣裳”的读音问题,需要掌握两条基本原则,就是意义和押韵。 ⑴如果“衣裳”特指上衣下裙,则“裳”一定读cháng,如《诗经》中的“颠倒衣裳”;如果“衣裳”泛指衣服,没有上衣下裙之分,则“裳”读轻声也无妨,如陶渊明《桃花源》诗中的“衣裳无新制”。
⑵如果“衣裳”的“裳”字处于诗词等韵文押韵的位置,则无论是否特指下裙,均以读cháng为宜,因为韵文是没有以轻声押韵的。
5. 霓裳的“裳”到底读什么
读chang,指长裙。
李清照这首词写的是词人在丈夫远别之后孤独寂寞难以排遣的愁闷相思之情。词的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以冷艳之秋景,渲染出肃杀冷落的氛围,衬托了词人内心因独处而产生的孤寂悲凉的感情。
带着这样一种心情,词人“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想以水上泛舟来排遣内心的愁绪。可是,旧地重游,物是人非,益发显出自身境况的孤独凄切了。
正是在这样一种特定的情境中,词人“独上兰舟”时的“轻解罗裳”这一细微而又传神的动作才具备了丰厚的审美内涵,因而在解读时是不可视而不见的。这里的“轻”应是“缓慢地”之意,着重刻划的是词人解衣时动作迟钝犹疑的情态。
词人此时刚从午睡中醒来,“玉簟”的秋意以及满目的败荷,更加重了她内心的孤独伤感,更加重了她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因相思之情甚切而变得神情恍惚,于是在“解罗裳”时,心不在焉,慢慢腾腾,这正是无所依傍的空虚心态的形象反映。本来,水上泛舟,穿长裙是很不方便的,但词人因刚午睡醒来,感觉天气骤凉,才穿上了长裙的,而她漫步湖边时,触景生情,一时兴之所至而要泛舟消愁解闷。
她原没作泛舟的准备,所以没有换划船的短衣,而穿着曳地的长裙,登舟划船很不方便,她便只好“解罗裳了”。其实,此时正值初秋,天气骤凉,而水面上风又大,凉意犹重,词人又已感到了“玉簟秋”,在这样的情势下,又何必要“解罗裳”呢?即使“罗裳”再长再窄,只要提起下摆,就可以“上兰舟”了,哪里有“解罗裳”的必要呢?因而此处“解罗裳”的动作,实在是一种下意识的、犹犹豫豫的、无可无不可的举动,所以“解”得是那样的“轻”。
“轻”字虽是白描,却形神兼备,极富画意,细腻委婉地表现了词人矛盾的心态,十分耐人品味。 由此看来,把“轻解罗裳”解之为“小心登舟”之态,并不恰切,因为“解罗裳”可以勉强理解为罗裳太长,为方便登舟而解下,但“轻”字却没有了落实,轻轻地解开罗裳与“小心登舟”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至于说从“轻”字可以看出词人解罗裳上兰舟的举动是无可奈何的,就更令人匪夷所思了。泛舟消愁,本是词人此时主动的行为,自愿的选择,她为的是借故地重游,来化解内心的相思之愁,来寻找已经逝去的美好的回忆,甚至可以说,是她此时所能想出来的打发时光,排遣忧愁的最好的办法了,怎么能说解罗裳上兰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举动呢?既是无何奈何的不情愿之举,她又为什么非作如此选择不行呢?她可是“独上兰舟”,并没有别人极力相劝啊!答案补充 也许是:“轻解罗裳”可理解,首先要看第一句的“秋”字,这是一个动词,表示带点儿凉意了,其次要了解“罗裳”。
罗裳,犹罗衣,即绮罗衣,丝质的衣服。《文选•曹植•洛神赋》:“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
唐杜审言《和康五庭芝望月有怀》诗:“罗衣一此鉴,顿使别离难。”也就是说,“罗裳”是丝织的薄衣裳,那很显然地,她需换下“罗裳”,穿上一件厚一点儿的衣服。
只是文学的技巧把换上厚衣省略掉罢了。广东人说得好:画公仔唔使画出肠!(意思是:画人像不用把肠子也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