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草书的好字怎么写
1、高闲 晚唐僧人,乌程(吴兴)人。
自幼出家湖州开元寺,后入长安,住四明、荐福等寺。学张旭,工草书,名冠一时。
韩愈《昌黎先生集》卷二十一《送高闲上人序》云:“往时张旭善草书……今闲之于草书,有旭之心哉。”说其书有张旭之心。
2、陈绎曾 元代元统、至正年间书法家。字伯敷,一作伯孚,处州(今浙江丽水)人。
虽然有些口吃,但精敏异常,诸经注疏,多能整段整段地背诵,文辞汪洋浩博,且善真草篆书,分撰《辽史》。著有《书法本象翰林要诀》、《文筌谱论》、《古今文式》、《科举文阶》等。
尤善飞白,如尘缕游丝,秋蝉春蝶。 3、贺知章 唐代书法名家,善草隶。
窦氏兄弟评唐名家书多讥贬,惟推崇贺知章“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可知贺知章当时书法之声誉。温庭筠云:“知章草书,笔力遒健,风尚高远。”
4、王羲之 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5、孙过庭 擅长楷、行、草诸体,尤以草书著名。孙过庭传世书迹有《书谱》、《千字文》、《景福殿赋》三种,都是草书墨迹,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要数《书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草书。
2. 怎样写草书呢
写草书的方法:选好帖,练笔法学习草书首先要练习草书的基础写 法,认识草书,并学会怎样下笔,怎样运 笔。
初人门者,取法乎上,最好从王羲之 的各帖和孙过庭《书谱》人手,要反复练 习,打好基础。然后,悬肘练习张旭《古诗四帖》, 以增加控制笔墨、书写复杂线条的能力。
悬肘练习怀素《自叙帖》,以练习中锋行 笔的力度、速度和质感。明源流,记标准有的草书直接来源于篆书,如“方”, 篆书,,草书是分;有的直承隶法,因为 今草书出于章草,章草出于隶书。
草书有 很多标准部件和标准字,要记牢。于右任 先生学草心得值得借鉴,他自述说:“余 中年学草,每日仅记一字,两三年间,可 以执笔。
”要能分辨细节的差别草书中有很多不同的字写法几近相 同,要注意其细微的差别。可以准备一部 《草诀百韵歌》,常写常背常记。
草书四忌写草书有一些问题需要避免。1。
草书忌交,就是线条尽量不要十 字交叉,如“车”。2。
忌触,连笔的牵丝末笔不要触到 字体,如“奉”。 3。
忌眼多,就是字中不能出现很多 圆圈,如“理”。4。
忌平行,一个字当中不能有很多 平行线,如“天”。
3. 关用行书怎么写
行书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
一、书写要诀:
“行笔而不停,著纸而不刻,轻转重按,如水流云行,无少间断,永存乎生意也。”
二、行笔要求
1、丝连: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表现得较为明显,字与字之间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丝连。
2、笔锋:中锋、铺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锋等与楷书相同,但书写时更为舒展流动,。书写速度加快,不拘于楷书的方正规矩。
3、细节:
(1)点画多以露锋入纸;
(2)以欤侧代替平整;
(3)笔画减省代替繁复点画;
(4)以勾、挑、牵丝加强点与画的呼应;
(5)以圆转代替方折;
三、笔意与章法
1、大小相兼:字与字可大小不同,除丝连外,字与字可虚带、可实连,有断有连,顾盼呼应。
2、收放结合:线条短为收,线条长为放;回锋为收,侧锋为放;左收右放,上收下放,也可互相转换,如左放右收,上放下收。
3、疏密得体:多为上密下疏,左密右疏,内密外疏。中宫紧结,框内部首与划圈笔画留白越小越好。
4、布局灵动:字距紧压,行距拉开,跌宕多姿。
5、浓淡相融:轻松、活泼、迅捷,疾与迟、动与静相结合。首字墨色为浓,末字为枯。线条长细短粗,轻重适宜,浓淡相间。
四、临摹字帖
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
颜真卿“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
苏轼“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
其他行书:王珣《伯远帖》,王献之《鸭头丸帖》等。
4. 鼎字的草书几种写法
“鼎”字草书写法: 1、第一种:书家——文征明。
文征明为“四大才子”之一,诗词字画无不称奇,人称四绝圣手,并非浪得虚名,而是实打实的真功夫,真本领。文征明的书法作品很多,大多以小楷或行草著于世间。
但他的隶书、篆书同样也都秀劲拔萃,属于各类兼善的法书大家,在同侪眼中,他甚至可以略胜赵孟,豪踞历代俊逸法书之巅。 2、第二种:书家——赵构。
赵构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人神韵。赵构的传世墨迹有《草书洛神赋》《正草千字文》《赐岳飞手敕卷》《赐岳飞批札卷》及《光明塔碑》等。
3、第三种:书家——赵孟頫。 赵孟頫擅长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 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
主要特征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钩连和左右钩连。 扩展资料 “鼎”字行书写法: 1、第一种:书家——李邕,出自——云麾将军碑。
李邕工文,尤长碑颂。善行书,变王羲之法,笔法一新;并继李世民《晋祠铭》后以行书书写碑文,名重一时。
其书风豪挺,结体茂密,笔画雄劲。书法的个性非常明显,字形左高右低,笔力舒展遒劲,给人以险峭爽朗的感觉,他提倡创新,继承和发扬古代书艺。
2、第二种:书家——文徵明,出自——滕王阁序。 文徵明于书法则是博飞专精的典范。
其小楷造诣最高,主要师法传为王羲之的《黄庭经》、《乐毅论》以及钟繇《宣示》,王献之《十三行》等,又能融入唐人小楷笔法于一炉,形成“温纯精绝”的自家风貌。 3、第三种:书家——王铎,出自——医家轴。
行书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丝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草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行书。
5. 百字草书怎么写
1、黄慎 擅草书,书法学“二王”,更得怀素笔意,从章草脱化而出,其栖劲运笔亦用于绘画之中,故画面多干枯、飞白和迅疾之迹,黄慎的草书,点画纷披,散而序,评者说它象疏景横斜,苍藤盘结,具有“字中有画”之趣。
2、智永 善书法,尤工草书。为王羲之七世孙,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之后。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他学钟繇《宣示表》,“每用笔必曲折其笔,宛转回向,沉著收束,所谓当其下笔欲透纸背者”。 3、赵佶 在书法上,赵佶起初学的是黄庭坚,后又学褚遂良和薛稷、薛曜兄弟,并杂揉各家,取众人所长又独出己意,最终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瘦金体”,既有“天骨遒美,逸趣霭然”之感,又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如“屈铁断金”。
4、皇象 善八分,小篆,尤善章草。其章草妙入神品,时有书圣之称。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答熙载九问》说: “草书唯皇象、索靖鼓荡而势峻密,贻右军所不及。”评价极高。
5、王献之 创“稿行之草”为其一大贡献,创草书“一笔书”为其又一大贡献,他将张芝的章草和其父王羲之的今草又向前推进一层。草书名作《中秋帖》就是其“一笔书”的代表作,笔势连续不断,宛如滔滔江河,一泻千里,表现出一种雄姿英发的爽爽之气,世人评价甚高,被列为清内府“三希”之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