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汉代的族字怎么写 ,
汉代通行的字体有3种 分别是用于官方记录和经籍的书写的汉隶; 用于篆刻、刻符以及高级的官方文书和重要仪典的书写的汉仪篆书,是一种礼仪用字,并不在平时生活中通用; 和用于低级的官方文书和一般奏牍草稿的汉草书,多为章草,是汉隶书的一种简便写法; 各通用字有自己严格的使用范围,因为时代原因,当时识字率并不高,所以书写之“礼仪”被看做文化人区分自己和普通平民的一个重大分水岭,通用文字不可跨界使用。
汉代官方文字是汉隶,是两汉最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多用于中级的官方文书和经籍的书写,如天子尺一诏书、一般的经书和碑刻等 至于族字怎么写,如上所示,你没看错,当时的官方用字“族”就和现在的没多大区别! 另外,汉代礼仪用字,是汉篆,汉篆来源于秦王朝承传,虽然不是官方记录文字,但是依然成为西汉早期社会上最流行的文字,如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平都犁斛》、《霍去病墓刻石》、《五凤二年刻石》、《东安里刻石》等西汉金文刻石,全是用小篆写成。
《张掖都尉启信》《嘉量铭》《秦公簋》《平都犁斛》这些典型的汉篆更是助长了小篆与隶书的统一!汉篆在西汉中期开始,一般不记录在纸竹之上,皆用于篆刻金石和礼仪用字,如天子策命诸侯、柩铭、官铸铜器铭文、碑上题额、宫殿砖瓦文字等则使用篆书。 第三种章草,我找不到单个族字给你了,但是汉草并不能看做正规官方文字,是一种民间流行,上图是著名的传国之宝楼兰草书选页,可以看看章草在汉时期已经非常成熟了。
章草在东汉普遍流行,如著名的《急就章砖》、《公羊传砖》、《马君兴砖》皆是章草所写,章草是隶书的简易,急速的书写,书写较汉隶书简便,迅速,生动,所以在民间拥有大量市场。 如果有人问你汉族字怎么写,问的不深的话,你直接写一个现代的“族”字给他看就行! 原创手打,严谨无错,望君采纳。
2. 家族的“族”字为什么是这样写的
族,矢锋也。束之族族也。——《说文》。
家族,氏族 [clan]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书·尧典》。陆德明释文:“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凡九族。”
又如:大族(人口多、分支繁的家族);族氏(宗族姓氏);族正(清时聚族而居的地方;挑选族中地位名望最高的人主持和裁决本族事务,名为“族正”)
姓氏,表明家族、宗族系统的称号 [surname]
亡秦族矣。——汉·贾谊《过秦论》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收:聚,团结)——宋·王安石《伤仲永》
繁衍之族。——清·洪亮吉《治平篇》
又如:族地(一姓一族的土地);族姓(同姓的亲族;家族姓氏;世族大姓)
民族 [nationality]。如:汉族;回族;维吾尔族
古代百家为一族 [a hundred families]
四闾为族,使之相葬。——《周礼》。郑玄注:“闾,二十五家;族,百家。”
又如:族长
品类,种类 [species]
士大夫之族。——唐·韩愈《师说》
莫不族布。——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动植物分类学中相当于亚群或子群,或在此之下,但经常次于亚科的单位;亦指不按分类学的自然群 [tribe]。如:猫族;玫瑰族
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knot]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庄子·养生主》
族
zú
<;动>
灭族。把 [罪犯的] 家族成员全部处死 [execute all family members (of a criminal)]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唐·杜牧《阿房宫赋》
又如:族诛(族灭。一人犯罪,整个家族、亲属被诛灭)
丛聚 [gather together]
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庄子》
又如:族生(丛生);族居(群居;聚居);族云(凝聚的云气)
族
zú
<;形>
众多 [multitudinous]
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韩非子·喻老》
又如:族庖(众庖。指一般的厨师)
族字,甲骨文写成“上为一面旗帜,下为一只箭”,其本义为军事组织,族字从【族字去掉矢】,从矢,矢所以杀敌,【族字去掉矢】所以标众,其本谊应是军旅的组织。
所以,族是由“旗”和“矢”组成。
族可以指:
种族。
化学中的族,是元素周期表的竖行。 属于同一族的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化学性质相似。
生物分类法中的族是一个次要等级,介于亚科和属之间。
编辑摘要
3. 族子的族子本义含义
族子本义,指的是祖父的亲兄弟的曾孙,即伯叔祖父(即从祖祖父)的曾孙,即祖父的侄曾孙(即族曾孙),是父亲的堂兄弟(即从父兄弟)的孙子,即堂伯叔父(即从祖父)的孙子,即父亲的堂侄孙(即族孙),是自己的从兄弟(即从祖兄弟)的儿子,是儿子的族兄弟。
自己的从兄弟(即从祖兄弟)的儿子,上古汉语称为从(祖)兄(之)子/从(祖)弟(之)子、族子(“族”+“子”的意思);
自己的从兄弟(即从祖兄弟)的儿子,晋代称为再从子(“再从”+“子”的意思)、再从侄(“再从”+“侄”的意思);
自己的从兄弟(即从祖兄弟)的儿子,晋代泛称为从子(“从”+“子”的意思)、从侄(“从”+“侄”的意思);
自己的从兄弟(即从祖兄弟)的儿子,唐代称为从堂侄(“从堂”+“侄”的意思);
自己的从兄弟(即从祖兄弟)的儿子,唐代简称为从侄(“从”+“侄”的意思);
自己的从兄弟(即从祖兄弟)的儿子,五代称为三从子(“三从”+“子”的意思);
自己的从兄弟(即从祖兄弟)的儿子,现在称为从侄。
儿子的父亲(即自己)和本义族子的父亲(即自己的从兄弟)是同曾祖父的兄弟关系(即从祖兄弟),儿子和本义族子的高祖父都是曾祖父。
亲属关系在五服之内,本义族子死后的丧服为缌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