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隋代写什么字
楷书为主开皇九年(589)隋文帝杨坚灭陈,统一南北.登基之初,甚重文治,优礼学者,曾“诏购求遗书于天下” 1.开皇三年(583),秘书监牛弘,上表请派遣使者到各地搜访异本,“每书一卷,赏绢一匹,校写既定,本即归主.于是民间异书,往往间出”.平陈之后,因其书多出陈宣帝太建时所抄,纸墨不精,书亦拙劣,于是“召天下工书之士,京兆韦霈、南阳杜等,于秘书内补续残缺,为正副二本,藏于宫中,其余以实秘书内、外之阁,凡三万余卷” 2.至大业初年,天下承平日久,且炀帝又重视江南文化,好聚集图书经籍,《隋书》卷三十二《经籍志序》有称: 炀帝即位,秘书之书,限写五十副本,分为三品:上品红琉璃轴,中品绀琉璃轴,下品漆轴.于东都观文殿东西厢构屋以贮之,东屋藏甲乙,西屋藏丙丁.又聚魏以来古迹名画,于殿后起二台,东曰妙楷台,藏古迹;西曰宝迹台,藏古画.又于内道场集道、佛经,别撰目录.由是,朝廷甚重书法,秘书省“加置楷书郎员二十人(从九品),掌抄写御书” 3.虽然杨隋书手的情况已不可考,但据韦述《集贤院注》:“隋旧书用广陵麻纸写,作萧子云体,赤轴绮带,最丽好.” 4.其书法出自萧子云,当属南朝流风,院中书手或多属南人.当时国子监设书算学,各置博士二人,助教二人,招收学生四十人.隋启唐制,是时既设有书学,吏部取士,亦应有书科.纸无千年之寿.由于隋时经籍及文书之类甚少见存,所见书法,大都是铭石之书,且以楷书为主,因此分析隋时书法只好囿于楷书范围.其结体大抵分作“斜画紧结”和“平画宽结”两类,前者出自北魏、东晋,后者源于北周、北齐.风貌主要有四种:一平正和美,以智永、丁道护为代表;一峻严方饰,以《董美人》、《苏孝慈》为典型;一秀朗细挺,以《龙藏寺》为代表;一浑厚圆劲,以《曹植庙碑》、《章仇氏造像》为典型.前二种启欧阳询、虞世南之格局,后二种开褚遂良、颜真卿之门路.其承前启后,中枢所在,功不可没,诚不容轻视之. 《董美人》,全称《蜀王美人董氏志》,蜀王杨秀撰,开皇十七年(597)十月十二日入窆万年县,清嘉道年间出土.是志多六朝别体,书法端庄遒丽,汪《十二砚斋金石过眼录》卷八称“字迹端妍含古意,与欧(阳询)、虞(世南)伯仲”,盖为确评. 《苏孝慈》即《苏慈志》,孝慈乃苏慈之字.仁寿三年(603)三月七日入窆同州.清光绪十四年(1888)出土,著录首见毛枝凤《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卷九,其有称:“楷法精健绝伦,实为佳刻,盖隋人楷法,集魏、齐之大成,开欧、虞之先路,其沉着痛快处,有唐人所不能到者.” 《龙藏寺碑》,齐开封参军张公礼撰.开皇六年(586)立石于河北正定县寺内.是石为隋碑之最煊赫者,后人多以欧阳询、虞世南相论述,如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卷五,有评“字画遒劲,有欧、虞之体”.赵《石墨镌华》卷一亦谓“碑书遒劲,亦是欧、虞发源”.按是书结体宽博、运笔细挺,与褚遂良同一境界,即以书风而言,平正冲和有似虞世南处,但绝无欧阳询峭劲峻严之态.其承习北齐余绪,崇尚秀朗,与绍继北魏、偏重峻严者纯属二途.杨隋一代,南北书风渐趋融合,已启初唐门户,是碑洵为典型,王澍《虚舟题跋》称其书“无六朝俭陋习气,盖天将开唐室文明之治,故其风气渐归于正”云,甚是. 《曹植庙碑》,又称《曹子建碑》,开皇十三年(593)立石于山东东阿县鱼山祠内.楷书中掺杂篆、隶,错综变化.书法浑朴雄劲,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评以为“快刀斫阵、雄快峻劲”,阳舒处乃为诸隋碑之最. 《章仇氏造像》,又称《章仇禹生等造经像碑》,开皇九年(589)十二月七日立石于山东汶上县.碑已断为三,楷书,兼作篆、隶.书法开宕峻爽,为北齐遗风之渐变者. 其他,诸如开皇十五年(595)的《巩宾暨妻陈氏志》,嘉庆二十四年(1819)四月出土.书法郁穆高爽,为近世金石收藏家所推重,如段嘉谟《金石一隅录》称:“字体高古,有钟、羊法,篆盖亦得汉魏遗意,后人不能及也.”朱士端《宜禄堂收藏金石记》谓“书法方整跌宕,已开唐初诸贤法门”;开皇十六年(596)的《贺若谊碑》,书法峻严宏爽,《石墨镌华》卷一有称“是唐初诸人前茅”.《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卷六也谓其“字画精整,隋刻之佳者.” 大业十一年(615)的《姬氏志》、《元智志》,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同时出土,书法端丽,有双璧之称.杨守敬《丁戊金石跋》曾评之曰:“两志书法并精整,此隋代变南北朝书体之始,以《苏孝慈》、《尉富娘》照之,可知其时风尚矣.”按《元智志》多六朝别字,书法秀朗遒劲,上承六朝下开初唐,尤胜《姬氏志》,特见称于后人,陆耀《金石续集》卷三评以为:“文字雅驯,书法严杰,北宋也.而结体一洗南北纤俗之习.世重欧、虞书,此为先导也.”不独陆氏所评若是,瞿中溶《古泉山馆金石文编残稿》卷一也以为“书法劲秀,刻画峻拔,乃石刻中之妙品”.张廷济《清仪阁金石题识》卷二论之更甚,有谓“文词典则,书格精整,古志石中绝无仅有之作”.《姬氏志》虽少疏朗之气,然亦饶有古意,两志或并出一人之手.与《姬氏》、《元智》两志同年人窆的《尉富娘志》,清同治十。
2. 那有<<黄庭坚传>>的译文
<;黄庭坚传>>;参考译文: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年即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
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以为他是一日千里之才。后黄庭坚考中了进士,任叶县县尉。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看中了他的诗文。留他再任教。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易治理该县。当时课颁盐策,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
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过了一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母丧。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及死,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丧服解除后,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灵》多诬陷不实之辞,使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经院吏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实灵》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后以亲属之嫌,于是移至戍州,黄庭坚对此像没事一样,毫不以贬谪介意。四川的士子都仰幕他,乐意和他亲近。他向他们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
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吏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罢免,主管玉龙观。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宣州管制。三年后转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到宣布命令就死了,终年六十岁。
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为四学士。而黄庭坚对于文章尤长于诗,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以黄庭坚配享苏轼,并称“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起初,黄庭坚游灊皖的山谷诗、石牛洞,喜欢该地方林泉优美,因而自号为山谷道人。
3. 刘字草书怎么写
“刘”字的草书写法如下: 刘 [ liú ] 基本字义: 1、名词,意思bai是:斧、钺一类的兵器。
2、名词,姓。如明代有刘基。
3、动词,杀du戮。 4、形容词,枝叶稀疏、零落。
组词: 刘海、刘卢、嬴刘、虔刘、遏刘、炎刘、应刘、刘勰、嵇刘、刘杜、曹刘、殷刘、刘灵、孙刘、刘备失箸、刘蕡下第、刘伶病酒、前度刘郎、刘公嘉话、从善zhi如刘、王徐应刘、王粲依刘、刘基象虎、前度刘郎、刘宠一钱。 扩展资dao料“刘”字的行书写法如下: 词语解释: 1、炎刘 [ yán liú ] 释义专:旧指以火德王的 刘氏 汉属 朝。
2、遏刘 [ è liú ] 释义:制止杀戮。 3、嬴刘 [ yíng liú ] 释义:秦 为 嬴 姓,汉 为 刘 姓,故以 嬴 刘 为 秦 汉 的并称。
4、虔刘 [ qián liú ] 释义:劫掠;杀戮。 5、孙刘 [ sūn liú ] 释义:三国 吴 主 孙权 和 蜀 主 刘备 的并称;亦指三国 魏 孙资 和 刘放 的并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