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描写“合肥”的句子有哪些
1. 合肥,简称庐,古称庐州、庐阳。
2. 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皖江城市带核心城市,是**批准确定的中国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3. 合肥地处中国东部地区、长江下游、巢湖之滨、濒江近海。
4. 东汉光武帝元年(公元25年)改合肥县为合肥侯国。
5. 南朝宋置南豫州,于旧合肥县地置汝阴县,为南豫州南·汝阴郡的郡治之地。
6. 合肥市是多民族散杂居地区,有43个少数民族成份。
7. 合肥地区处于燕山期断陷盆地之中,所见地层以中生界侏罗系以来地层为主。
8. 合肥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
9. 合肥是个好地方。
10. 合肥总面积11408.48平方公里。2015年,建成区面积40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79万,城镇人口548.4万人,城镇化率70.4%。
11. 合肥有“江南唇齿,淮右襟喉”、“江南之首,中原之喉”之称,历为江淮地区行政军事首府。
12. 合肥是仅次于北京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布局重点城市。
13. 三国时,合肥县属魏国淮南郡,为扬州治。
14.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改九江郡为淮南郡,合肥县属淮南郡。
15. 东晋时,南北分裂,合肥为双方争夺的重镇,县废。
合肥之名称的由来就不能不说到淝水。淝水源出自城西南七十华里的紫蓬山(又名李陵山),出山后分二支,一支东下经城南绕到东关,称为南淝河;一支向北,与鸡鸣山龙井的水汇合后,又分二支:一支折向东流,穿城而过,称为金斗河(今天已不存在了),另一支向北经寿县,注入淮河,称为东淝河,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即发生在此。晋·谢玄在此地以少胜多大败符坚。
按《尔雅》释义:“归异出同”曰肥,这是肥水得名的依据。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在此汇合而得名(一说因古时庐州由合州改名而得名),素以“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三国旧地、包拯故里”闻名于世。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史学家司马迁《史记》中,《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意思是合肥作为长江淮河两大流域水运的节点,是南北皮革、鲍鱼、木材的转运站。
在当时大运河未开通,邗沟经常淤塞的情况下,地处长江、淮河两大水系运输节点的位置使得合肥成为货殖列传中记载的十八个商业都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