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本的历史是如何
国名释义:日出之国 誉称:樱花之国 国旗:日章旗(にっしょうき),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
旗面为白色。旗面上一轮红日居中,辉映着白色的旗面。
日本国一词意即“日出之国”。传说日本是天照大神创造的,而天皇就是天照大神的子孙。
国徽:圆形绘有16瓣黄色的菊花瓣 (右图) 国歌:《君之代》 国花:樱花 国鸟:绿雉 国石:水晶 现任天皇:明仁(年号“平成”)1989年即位,日本人有部分人用天皇年号记年的习惯 皇后:美智子(婚前名:正田美智子,日本有婚后夫妻合为一姓的习惯,但多为女性改为夫姓) 内阁总理大臣(首相):福田康夫 日本国于1956年12月18日加入联合国 旧名:倭国(《山海经》倭属燕,古代代称)、东洋(东灜)、扶桑 人口:1.2777亿人(截至日本总务省2008年1月1日估计),其中男性为6233万人;女性为6542万人。日本出现严重少子化及老龄化现象。
日本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日本总人口21%。 民族与宗教: 主要民族为和族,北海道地区约有2.4万阿伊努族人。
通用日语,北海道地区有少量人会阿伊努语。主要宗教为神道教和佛教,信仰人口分别占宗教人口的49.6%和44.8%。
首都: 东京(とうきょう)(Tokyo),人口约1229万(截至2003年2月)。东京为日本最大的城市,1月平均气温3℃,8月气温为25℃。
国名由来: 日本原来并不叫日本。在古代日本神话中,日本人称其为“八大洲”“八大岛国”等。
据《汉书》《后汉书》 记载,我国古代称日本为“倭”或“倭国”。公元五世纪,日本统一后,国名定为“大和”。
因为古代日本人崇尚太阳神,所以将太阳视为本国的图腾。相传在七世纪初,日本的圣德太子在致隋炀帝的国书中写道:“日出处太子致日落处太子”,这就是日本国名的雏形。
直到七世纪后半叶,日本遣唐史将其国名改为“日本”,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其后沿用,成为日本的正式国名。《新唐书·日本传》中有记载:咸亨元年(670年),倭国遣使入唐,此时倭国已“稍习夏言,恶倭名,更号日本。
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为名。”此外,在汉语中,“扶桑”“东瀛”也是日本国名的别称。
倒幕运动: 19世纪中期的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的统治之下,是一个封建农业国家。1853年,美国军舰来到日本,强迫日本“开国”。
此后,美国和其他国家先后与日本签订了不平等条约。面对民族危机,日本国内爆发了推翻幕府统治的运动,并于1868年建立了改革派的新政权,年号“明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明治维新”。
1、地理位置 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端,是一个四面临海的岛国,自东北向西南呈弧状延伸。东部和南部为一望无际的太平洋,西临日本海、东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隔海分别和朝鲜、中国、俄罗斯、菲律宾等国相望。
2、面积和地区划分 根据1998年的最新测量,包括北方四岛(择捉岛、国后岛、色丹岛、齿舞群岛,现已被俄占)在内,日本国土总面积377880平方公里,约相当于俄罗斯的1/45,中国和美国的1/25。 日本的国土由北海道、本州、九州、四国4个大岛和6848个小岛组成,东西宽300公里,南北长3500公里。
日本的国土习惯上自北向南分为北海道、东北、关东、中部、近畿、中国、四国、九州等8个地区,不是行政上的划分。领海面积310000平方公里。
与俄罗斯存在“北方四岛”(俄方名为“南千岛群岛”)领土争端,与韩国存在竹岛(韩方名为“独岛”)领土争端。 3、地形、地势 日本境内多山,山地成脊状分布于日本的中央,将日本的国土分割为太平洋一侧和日本海一侧,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71%。
日本位于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火山活动频繁,给当地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麻烦。全国有160多座火山,其中50多座是活火山,为世界上有名的地震区。
因此才有火山地震之邦之说.富士山是全国的最高峰,海拔3776米。在火山分布地区,景色优美,温泉资源丰富,成为著名的观光疗养地。
4、河流、平原、湖泊 日本的河流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向东西两侧流入太平洋和日本海。由于日本东西狭窄,加之山势陡峭,河流多短而急促。
在梅雨和台风季节,水量增大,容易形成洪水。为此,日本修筑了大量的堤防和水库,用于防洪。
河水广泛用于生活用水、农业和工业用水、水力发电。 日本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下游近海一带,多为冲积平原,规模较小,较大的平原有关东平原、石狩平原、越后平原、浓尾平原、十胜平原等。
最大的湖泊是琵琶湖,面积672.8平方公里。 5、海岸线和海洋 日本海岸线全长33889公里。
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因此其海岸线十分复杂。西部日本海一侧多悬崖峭壁,港口稀少,东部太平洋一侧多入海口,形成许多天然良港。
在东部太平洋一侧自南向北均被日本暖流(黑潮)环绕、东北部形成千岛寒流(亲潮),西部日本海一侧是对马暖流和里曼寒流。在寒流和暖流交汇处,鱼类资源丰富,成为天然渔场。
由于地处海洋的包围之中,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夏秋两季多台风,6月份多梅雨。
1月平均气温北部-6℃,南部16℃;7月北部17℃,南部28℃。年降水量700—3500毫米,最高达4000毫。
2. 日本的历史过程
日本原来并不叫日本。在古代日本神话中,日本人称其为“八大洲”“八大岛国”等。据《汉书》《后汉书》 记载,我国古代称日本为“倭”或“倭国”。公元五世纪,日本统一后,国名定为“大和”。因为古代日本人崇尚太阳神,所以将太阳视为本国的图腾。相传在七世纪初,日本的圣德太子在致隋炀帝的国书中写道:“日出处太子致日落处太子”,这就是日本国名的雏形。直到七世纪后半叶,日本遣唐史将其国名改为“日本”,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其后沿用,成为日本的正式国名。《新唐书·日本传》中有记载:咸亨元年(670年),倭国遣使入唐,此时倭国已“稍习夏言,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为名。”此外,在汉语中,“扶桑”“东瀛”也是日本国名的别称。
倒幕运动
19世纪中期的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的统治之下,是一个封建农业国家。1853年,美国军舰来到日本,强迫日本“开国”。此后,美国和其他国家先后与日本签订了不平等条约。面对民族危机,日本国内爆发了推翻幕府统治的运动,并于1868年建立了改革派的新政权,年号明治。
3. 求日本历史书
辽太郎的《丰臣家的人们》写秀吉一族的历史; 《二军师》顾名思义,竹中和黑田; 《大和大纳言》写小一郎; 《东洋枭雄》也是写猴子的大历史;《关原》三成和乌龟东西军合战的大作。
井上靖的《战国城砦群》,以足轻角度演绎本能寺前后的故事;《凤林火山》太著名了吧,不罗嗦; 《淀君日记》没看过,或许是大坂城? 山冈庄八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伊达正宗》都是5星级名作;《德川家康》在日本的评价也相当高。 柴田炼三郎的《丰臣秀吉》,附带说一下,古龙的文风很像柴田。 吉川英治的《宫本武藏》,一代传奇游侠,长7卷。据说还有一部《龙虎八天狗〉,不详。 山田风太郎的《甲贺忍法帖》,战国忍者题材最上乘之作;此外他的《忍法帖》系列还有很多。
森村诚一的《人间之剑》,又是一部大历史。
关于国产战国同人,赤军长胜的《烈火疾风》不错,个人感觉还有《遗梦》、《繁华落尽》、《猛士之黄昏》不错,尤其是后者。
另外推荐一下高拙音先生的《龙战三千里》,相当好的书. 或是玩玩《太阁立志传》。。边玩边学。。呵呵
4. 现在的日本历史教科书怎么写中国的
《世界历史》是日本高中的必修课,其中,山川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历史》采用率为39.6%,排名第一。该书介绍了中国唐代文化以及唐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对明清的中国发展有专节叙述,对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历史进行了评论。从采用率最高的世界历史教科书来看,它没有宣扬侵略有理论调,对日本军国主义有一定程度的反省,对南京大屠杀也有记述,但是没有使用“侵略”二字,南京大屠杀也没有写明死亡人数。
《日本史》也是日本高中必修课,山川出版社出版的《日本史》采用率为32.6%,在所有日本史教科书中排名第一。日本史涉及中国的内容更具体,并记述了慰安妇和日本强徵劳工的史实,虽然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对那场战争的否定态度,但其反省并不深刻,同样有意删除了侵略战争的字样。倒是采用率排名第二的东京书籍出版社出版的历史教科书明确写明“侵略”中国的字样。至于扶桑出版社出版的日本右翼分子宣传侵略有功、侵略有理、否认南京大屠杀和慰安妇等史实的歪曲历史的教科书,在日本高中采用率不到1%。不知是采用率太少的缘故,还是由于其他原因,在国立教育研究所没找到这本教科书。
《世界地理》教科书专节介绍了现代中国的面貌,帝国书院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地理》采用率占41.9%,在所有世界地理教科书中占压倒优势,主要特点是图文并茂。其中第三节《国家规模的地域调查》一开始就通过几张图片介绍了中国,分别是中国春节北京地坛舞狮子、万里长城、北京朝阳公园打太极拳的人们、桂林山水……从人文景观、自然风物到文化习俗,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接下来介绍的是中国的饮食文化中的四大菜系:北京菜、广州菜、上海菜、四川菜;中国人打招呼的习惯也与吃有关,见面时总问:吃过了吗?
它的第二部分介绍了中国汉族的文化,不同方言汉字的读音不同,汉民族的婚姻观和信仰,独生子女政策;第三部分是中国的少数民族的生活和文化,主要介绍了壮族、苗族、蒙古族和藏族等。另外还有中国的少数民族保护政策,旅游开发和少数民族;第四部分则介绍了中国经济增长和都市生活。教科书中这样写到,中国1978年实行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通过引进外国投资,工业发展迅速,从80年代,对外国企业优惠的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沿海陆续涌现,出口增长,现在中国的家电等生产量占世界首位,其中有些出口到日本,在日本到处可以看到中国生产的产品。
至于中国人生活方式发生的变化,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广州人的生活。另外,《世界地理》也写到,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北京、上海等大都市也出现了买不起房、交通堵塞、大气污染、水质污染等环境问题。该书的第五部分介绍了中国社会差距拉大和西部大开发政策,用具体数字说明西部农村与都市的差距。《世界地理》对中国现状的介绍比较全面,学生学习之后,会增强对中国的理解和兴趣。
5. 日本人写历史会怎么写“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对于日本历史教科书来说,无疑是最具争议的内容。但通过翻阅日本40余种历史教科书,仔细察看对比了其中对南京大屠杀的记述后发现,虽然这些书中几乎无一例外地涉及了南京大屠杀,但对此事件的表述五花八门,历史认识也是参差不齐。
目前有统计学学者发现日本40多册历史教课书中,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记述通常都包括正文、注解和照片。教科书通常使用日军进入南京的照片,没有一本书中采用了南京市民被日军残害的照片。正文记录平均为2到3行,不到百字。日本的教科书中很多对南京大屠杀附上了注解,而且注解的篇幅普遍长于正文描述。正文一般都是笼统地说一下曾经发生过南京大屠杀,注解中则分为两部分,一是稍微详细地扩展了日军到底在南京犯下了什么罪行。二是介绍中日两国不同的学者之间对于南京大屠杀受害者数字的差异。几乎所有介绍了南京大屠杀被害人数的教科书中,在介绍中国官方说法“30万人”的同时,也补充了日本学者间的不同见解。多数教科书中使用了20万人以上的说法,但只有扶桑社等极少数书中使用了受害人数还在争论中的暧昧论调。
随着近年来,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明显抬头,日本在历史教科书问题上的做法,明显背离了历史事实,美化侵略罪行!
6. 日本改写历史你怎么看
日本当时打仗并不是民意 是一堆子军国主义这将日本送上了这个不归路 正如当时希特勒一样独裁战争 所以日本和美国打仗这样讲不合理 应该是日本的军国主义者掌权唆使国民与美国打仗。
美国击败日本后,麦克阿瑟进东京受到欢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来证明当时的国民的民意并不是要和美国打仗。对于侵华战争,日本人很反省自己,大多数人觉得做的很对不起中国人,日本首相也不止好几次道歉了。
也有小部分自虐史想法的人,就是所谓右翼分子(想了解自己查一下,在这不细说了)。对于南京大屠杀这个问题,日本其实也承认是屠杀了,关键的问题在于杀死的人数上的分歧。
中国说是30万,日本就说把名单列出来,中国只列出了1万多名。所以客观上说很难有个定论。
看待一个问题人与人之间都有分歧别说国与国之间了。日本毕竟言论相对自由什么声音都有,跟中国情况有一些不一样。
中国媒体报道的时候经常抓住了日本右翼的言行报道(最近减少了),其实日本右翼时时刻刻都在就看你报不报。具体很复杂跟政治关系很大,对日本历史教科书有严重的误解!所谓的把“侵略”改为“进入”某些人根本就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只是拿这件事来歪曲日本。
“侵略”并没有改为“进入”,这不是教科书的问题,而是日本首相岸信介当年一气之下说出的气话,岸信介是二战东条内阁的官员,后来被释放,成为首相,岸信介是极度反GONG的,他仇视大陆GONG产DANG,所以才怎么说的。这是他自己说的话,和现在的历史教科书没有关系。
日本官方重来没有否定南京事件,但在具体遇难人数上日方和中方有分歧,日方认为是10万多,不到30万。但没有否定南京事件。
日本主流的8套历史教科书全都有讲南京大虐杀。
7. 韩国,日本的历史教科书都是怎么写中国的
1.日本历史教科书的特点:对古代中国崇拜,对近代中国蔑视
日本所有版本历史教课书中,对古代中国无不充满了尊崇。万里长城、汉唐的强盛,造纸术等伟大发明,包括孔子儒学对日本的巨大影响等,都有详细描述。日本的历史课本中还主动提到了对中国的朝贡贸易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经济收益。
在很多叙述当中,日本都是直接引用中国的史书记载,如在说到遣唐使这一节,日本历史课本提到:“中国史书记载了倭于公元600年曾向隋派遣使者之事”。原文直接采用了“倭”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