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字的甲骨文怎么写
“天”字的甲骨文如下图:
在甲骨文里“天”字有许多写法,其中一种把“天”写成似一个地地道道人的形象,是一个站立的人形。有人解释说,这是一个正面站着的人,整个字的解释是这样的:正面站着的人为天。
天字骨刻文演变:
引自:丁再献、丁蕾《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十九章第二节,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版。由来: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天”,是一个脑袋被着重画出的小人,本义为“头”,后引申为“天”(因为两者都是至高无上的)。“头”的意思很早就消失了,但我们仍能从一个词中找到它的影子,那便是“刑天”,它的意思就是被砍掉头。
扩展资料:
天,读音tiān,汉语名词,会意字,“人”字上面顶着一个“口”字。造字本义是人的头顶上方的无边苍穹。最初指空间,与地相对,后引申为天空、太空。详见《道德经》“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此处,天即空间;“天长”即“空间极其辽阔”。
中华关于对天的最早解释,在《简易道德经》(又称《简易经》)有所记载:“常言天,齐究何也?昊曰:无题,未知天也,空空旷旷亦天。”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天”,是一个脑袋被着重画出的小人,本义为“ 头”,后引申为“天”(因为两者都是至高无上的)。
天玄地黄,天,第一也。天理,第一的道理。天道酬勤,第一大的道理就是对勤的回报。
2.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的五种起源说 人类有了语言,就可以积累知识,形成文化.有了文字,就可以记录语言、交流信息.语言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文字把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和文明阶段区分开来.文字更打破了语言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将语言传送到远方,扩大了语言的交际功用. 有关汉字起源的说法繁多,有结绳说、八卦说、河图洛书说、仓颉造字说和图画说等. 结绳说 《北史·魏本纪》说:北朝魏的先世“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记录了原始社会部落或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在文字出现之前,以结绳记事的方法,把战争、猎获、会盟、选举、庆典、联姻、生育、疾病和灾害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记录下来. 过去亦有学者据《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的论说,推断“文字起源于结绳”. 八卦说 孔安国《尚书》序(属伪作,但年代甚古)里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易纬·干·凿度》认为:干卦,天字的古文;坤卦,地字的古文;离卦,火字的古文;坎卦,水字的古文;巽卦,风字的古文;震卦,雷字的古文;艮卦,山字的古文;兑卦,泽字的古文. 河图洛书说 《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河图·玉版》:仓颉为帝,南巡狩,发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I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 “图”、“书”出自河洛,其事何其神秘!神秘主义正是此说的一大特点.虚而言之,可以理解为图画与书录,实而言之,可以理解为《易经》与《尚书》. 《辞海》“河图洛书”条下说: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书”画成八卦,就是后来《周易》的来源.一说禹治洪水时,上帝赐给他以《洪范九畴》(《尚书·洪范》),刘歆认为《洪范》即洛书. 揭开此说的神秘面纱,不难发现,它真实的核心就是算数,能对照“九宫”算法.所谓“九宫”,在谶纬家来说,是八卦加上中央,合为九(“五”位于中央,还可以和五行联系起来);在术数家眼中,则其数横、竖、斜偏、相加得数恒为15. 仓颉造字说 “仓颉造字说”在战国时即已流行.《吕氏春秋·君守》说:“仓颉作书,后稷作稼.”《荀子》、《韩非子》也有记载.《淮南子·修务训》高诱注说:仓颉“生而见鸟迹,知著书”.到了秦汉时代,这种传说更加盛行.许慎《说文解字·叙》:“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 仓颉到底是什么人呢?传说他是黄帝的史官,黄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联盟的领袖,由于社会进入较大规模的部落联盟阶段,联盟之间外交事务日益频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联共享的交际符号,于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仓颉的手上了. 宋代淳化年间,有一部著名的书法集子叫《淳化阁帖》,其卷五载有古篆书二十八字,传说是仓颉所写. 经过人民长期摸索、反复试用、逐渐完善起来的约定俗成的汉字体系,绝不会是一人之力所能创出的.不过,如果说有如仓颉 图画说 现代学者认为:汉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图画.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划的图形,很可能与文字有渊源关系. 公元前4,000年左右,出土于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盆上(性质应是此地原始氏族的徽号,当时正处在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氏族社会阶段),有四个鸟形图案,与古汉字中的“鸟”(上行)和“隹”(下行)对照,十分相似.《说文》说,“隹”是短尾鸟的总名. 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盆上,和晚商青铜器上的鱼形图案,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拿它们与古汉字中的一些"鱼"比较,其相似的程度,足以使人确信汉字是从原始图画演变出来的. 汉字的演变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至今仍未完全定型. 古文字阶段的汉字,汉代以前的文字.更具有形象性. 战国文字:“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秦国文字,汉字发展的主流. 六国文字,地域差异大,不反映汉字发展轨迹,是支流. 1、甲骨文 甲骨文主 汉字的鼻祖——甲骨文(40张)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体系较为完整、时代最早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在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这里曾经是殷商时代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要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