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纪念红军战士的文章怎么写
纪念红军战士的文章主旨是忆苦思甜。
可以以总分总的形式描写:
总:以新生活的美好幸福,新中国的伟大开头,来引出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前后会有这么翻天覆地的变化孪。
分:变化来自于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的成立来源于无数红军战士在革命初期艰苦奋斗,歌颂红军战士舍生取义的英勇事迹,穿插耳熟能详的红军故事,南昌起义,万里长征等故事说明生。
总:承上文,总结全篇文章,红军战士前辈们用牺牲换来的幸福生活,每个中国人都要好好珍惜之类的话语,最后抒情一下,为了更美好的未来,向红军战士学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之类画。
写这种纪念性的文章关键是找准切入点,定了主题,就很好写了室。
2. 作文“纪念日”怎么写
作文“纪念日”分析及优秀作文一、关于审题与立意:本次作文考查采用的题型为命题作文,题目是“纪念日”。
“纪念日”,是指值得用一定的方式对人对事表示怀念的日子。考生可以选取国际国内某个或某些重大节日,也可以选取学校的、家庭的或个人的值得纪念的日子,以之作为写作的主体对象,或叙写值得纪念的事件,或记述举行纪念活动的情景内容,或抒发真切的感受,或发表个人的看法等等。
总之,选材是广泛的,立意是多元的。但无论采用何种文体作文,都应扣题而发,都应紧扣“值得纪念”和“日子”两个要素,都必须有着健康的思想情感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关于评分标准:切入分为54分。1.紧扣题旨,立意深刻,构思新颖。
能真实生动叙写有关“纪念日”的故事,(公共的、自己的或他人的,现实的或历史的)并能抒发真情实感,或能阐释有关“纪念日”在人类进步发展、社会文化传承等方面重要意义,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可从65分切入。语言精彩的,最高可判70分。
要对照“发展等级”细则,准确赋分;要发现好文章,准确判高分。2.符合题意,立意准确。
能紧扣“纪念日”选材作文,中心突出,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有鲜明特色的,可从60分切入。3.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结构基本完整,语言通顺,可从54分切入,视语言表达水平上下浮动。4.写记叙文仅是对所叙对象轻描淡写,缺乏情感体验;写议论文仅对“纪念日”空谈泛谈,而无真材实料,观点缺乏清晰有序的表述;写成了“纪念”,忽视了具体“日子”,可在48至53分之间赋分。
记叙文中缺乏基本要素,议论文中出现以叙代议、点据不一,比照同等情况降低一档赋分(一档4至5分)。行文若即若离,可在42至47分之间赋分。
5.不解题意,立意偏颇(所写内容不属于“纪念日”,或全无“纪念”价值),硬贴标签,结构不完整,语言欠通顺,最高不超过41分。如胡编乱造、违背常理,文字表述低下,在41分以下赋分,最低可判25分。
抄袭套作不超过20分。6.错别字,每错一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篇幅不足400字,最高30分,依实际情况定;篇幅基本完整,字数不足者,每少50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
优秀文章: 纪念日 ——清明节夜里雨声,闲读宋词,听北宋词人晏殊浅吟:“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翻过几页,又听见晏殊第七子晏几道叹息:“舞烟眠雨过清明”。
心里蓦地一惊,春社已过,清明又至了。不知不觉间,我们错过了季节,又错过了回忆,只剩下一幅对联,在日长飞絮轻的时光里晃悠:“冬至大地,霜降房檐,看大雪小雪一片白露。
夏至暑天,惊蛰亭榭,盼大寒小寒全天清明。”春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
古无定日,先秦、汉、魏、晋各代择日不同。自宋代起,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社日,俗称“春社”。
“春社”有官社、民社之分。《礼记。
明堂位》有官社的记载:“是故夏勺、秋尝、冬烝、春社、秋省,而遂在蜡,天子之祭也。”唐诗人张籍、王驾则描绘了民社的盛景“庭前春鸟啄林声,红夹罗襦缝未成。
今朝社日停针线,起向朱樱树下行。”“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生于山野乡村,对土地和时令有特殊的感情,在享受丰盛味美的食物时,我们总是念念不忘“土地公公”的恩德。在绵阳,最隆重的“春社”祈福仪式,莫过于安县睢水关的“春社踩桥”。
这座桥叫“太平桥”,始建于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距今有200余年历史,桥身为20余米巨型单孔弧架,犹如一道彩虹横卧水上,素有“渔洞山前悬半月,虎头岩下见长虹”的美誉。不知从何时开始,当地百姓笃信,在“春社”日这天到这里来踩桥,可消灾免难,祈祷平安。
后来,这种习俗被更多的人了解,逐渐成了川西北最负盛名的民间春社活动。每到“春社”日,菜花丛中,鞭炮阵阵,潮水般的人流纷纷云集于此,绵延数十公里,为自己和家人祈福。
与“燕子来时春社”的喧嚣相反,“梨花落后清明”就显得冷清了。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古时也叫三月节,有2000多年历史。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节后雨水增多,万物由阴转阳,吐故纳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清明原本欢乐之节,大禹故里北川,历来有“清明”贺治水成功之说,乡人奔走相告,共庆天下太平。
从唐代起,“清明”渐成春游踏青的代名词,且历代承袭成为习惯,人们在这个时节,纷纷走出户外,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其乐融融。孩子们最钟情的,则要数放风筝,有的风筝上还装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在现代人眼里,“清明”与扫墓祭奠的联系则更紧密。这是因为,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
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后来,唐玄宗被这个故事感动,于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且列为当时“五礼”之一。寒食与清明仅隔一天,为图方面,人们干脆决定在清明扫墓,到明清时,清明扫墓更为盛行。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也选择在这天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辈。“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
绵阳历来有扫墓的习惯,每到“清明”,。
3. 如何写 纪念512一周年的文章
512以来,我一直沉浸在一种莫名奇妙的伤感与痛苦当中。我伤感,那是因为我看见了这场史无前例的特大自然灾害给我们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我们的朋友,我们的兄弟姐妹,我们的骨肉同胞,都饱受和经历了难以言状的痛苦的折磨,尽管我们倾尽了全力,然而,在强大的自然灾害面前,我们依然无可奈何,还是有近90000人活生生的生命哪,都在那一瞬,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们热爱的生活,离开了他们的亲人和朋友!我也痛苦,当我在第一时间从电视上看到地震的惨状时,我的心里一直都在流泪。几万人下落不明,几十万人受伤,房屋倒塌了上千万间,更有上千万人受灾,我的父老乡亲们,正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灾难,财产损失,家园被毁,亲人远去,更重要的是,这心灵的创伤,不知何时才能恢复啊?!!!
但我更多的还是感动!地震发生后不久,人民敬重的温家 宝总 理来了,他带来了抗震救灾的行动和命令,他为灾区人民带来了希望和温暖,他带来了最诚挚的问候和最深情的鼓励。总理不顾年事已高,来到抗震救灾的最前线,全面、系统、高效的指挥着这场与时间赛跑、旨在救人的艰苦战斗。所到之处,看着那么多受灾的群众,已是60多的老人也禁不住老泪纵横。他那坚定的、动情的声音“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百倍努力,决不放弃!”声犹在耳,令人倍感温暖!
08年到09年,弹指一挥间,一年就要过去了,那些在512中逝去的骨肉同胞们和朋友们,你们在天堂过得还好吗?我们在08年08月08日成功举办了举世瞩目的第29届北京奥运会,全世界都为中国惊奇,并且,平生第一次,我们的金牌数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08年下半年,我们还成功发射了神洲七号载人飞船。我们中国人,用了三四十年的时间,却完成了一些西方大国一二百年才能完成的事情,你们,也应该为是中国人而骄傲!虽然我们现在遭遇了并正经历着这场影响巨大的金融危机,但我们相信,在伟大的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下,我们定会战胜这次危机并取得胜利的! 一年了,季节已经一个轮回了,春也回大地了,灾区的人们大都告别了临时板房,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永久性住房,以往的生活正在恢复,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只有好好的活着,就是对你们最好的告慰和纪念!但我们的日子还是有了新的变化。512让我们害怕过,512让我们不堪回首过,但512更让我们成长起来:我们明白了生活的意义,懂得了珍惜,学会了坚强,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学会了感恩,我们有了一颗感恩的心! 一年了,在历经512后的80后和90后的人们,已经开始渐渐成长起来。他们不再是不懂事的一代,他们对社会、民族、国家、生活、生命和价值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512让他们学会了相处与沟通,学会了团结与友爱,学会了奉献与付出,学会把个体放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来看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独立,学会了坚强,他们发出了属于他们那个年龄段的最强音。历经过512的洗礼,他们以后的生活必将走得更加从容,他们也必将成为祖国的栋梁! 一年了,桃花去了春红,太匆匆,虽然你们走了,但我们却还要活着。我们要完成你们未完成的事业,我们要做完你们曾经没有做完的事情。 一年了,512所留下的累累伤痕和伤口,在时间的长河里和重建家园的日子里已经开始慢慢愈合、结痂、脱落,但512它留下的东西实在太多太沉重,所以直到现在,我们依然还没有完全走出阴影,但512它终究还是要过去,也终究还是会过去;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的,是留在心底的那一份忧伤和感动!在512中走了人们,你的亲人永远不会忘记,为了纪念你们,我们将用自己的行动向你们表明,好好的活着,好好的生活! 谨以此文,献给那些在512中逝去的人们,献给那些经历过或未经历过512的人们,同时也献给为512作出贡献的人们,最后,也把这篇文章献给这个伟大的国家、伟大的民族和伟大的时代!
4. 励志文章怎么写····
哈佛老师经常给学生这样的告诫:如果你想在进入社会后,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下都能得心应手并且得到应有的评价,那么你在哈佛的学习期间,就没有晒太阳的时间。
作为闻名于世的学府,哈佛大学培养了许多名人,他们中有3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7位美国总统以及各行各业的职业精英。究竟是什么使哈佛成为精英的摇篮?哈佛学子接受了什么样的精神和理念?这些问题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去探知其中的答案。
哈佛图书馆墙上的20条训言似乎已经给出了答案。短短数语,引发深思,给人启迪。
哈佛图书馆的二十条训言:1.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2.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3.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4.勿将今日之事拖到明日。
5.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6.学习这件事,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
7.幸福或许不排名次,但成功必排名次。8.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
但既然连人生的一部分―――学习也无法征服,还能做什么呢?9.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10.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12.时间在流逝。
13.现在流的口水,将成为明天的眼泪。14.狗一样地学,绅士一样地玩。
15.今天不走,明天要跑。16.投资未来的人,是忠于现实的人。
17.受教育程度代表收入。18.一天过完,不会再来。
19.即使现在,对手也不停地翻动书页。20.没有艰辛,便无所获。
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哈佛老师经常给学生这样的告诫:如果你想在进入社会后,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下都能得心应手并且得到应有的评价,那么你在哈佛的学习期间,就没有晒太阳的时间。在哈佛广为流传的一句格言是“忙完秋收忙秋种,学习,学习,再学习。”
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要利用时间抓紧学习,而不是将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打瞌睡。有的人会这样说:“我只是在业余时间打盹而已,业余时间干吗把自己弄得那么紧张?”爱因斯坦就曾提出:“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
我的一位在哈佛任教的朋友也告诉我说,只要知道一个青年怎样度过他的业余时间,就能预言出这个青年的前程怎样。20世纪初,在数学界有这样一道难题,那就是2的76次方减去1的结果是不是人们所猜想的质数。
很多科学家都在努力地攻克这一数学难关,但结果并不如愿。1903年,在纽约的数学学会上,一位叫做科尔的科学家通过令人信服的运算论证,成功地证明了这道难题。
人们在惊诧和赞许之余,向科尔问道:“您论证这个课题一共花了多少时间?”科尔回答:“3年内的全部星期天。” 同样,加拿大医学教育家奥斯勒也是利用业余时间作出成就的典范。
奥斯勒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就是成功地研究了第三种血细胞。他为了从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 读书,规定自己在睡觉之前必须读15分钟的书。
不管忙碌到多晚,都坚持这一习惯不改变。这个习惯他整整坚持了半个世纪,共读了1000多本书,取得了令人 瞩目的成绩。
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天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闻名于世的约翰霍普金斯学院的创始人、牛津大学医学院的讲座教授、被英国国王册封为爵士的威廉。奥斯勒在年轻时,也曾为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
一次,他在读书时看到了一句话,给了他很大的启发。这句话是“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事,而是做手边清楚的事。”
对此,哈佛提醒学生说“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天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明天再美好,也不如抓住眼下的今天多做点实事。
获得哈佛大学荣誉学位的发明家、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有一次接到一个年轻人的求教电话,并与他约好了见面的时间和地点。
当年轻人如约而至时,本杰明的房门大敞着,而眼前的房子里却乱七八糟、一片狼藉,年轻人很是意外。没等他开口,本杰明就招呼道:“你看我这房间,太不整洁了,请你在门外等候一分钟,我收拾一下,你再进来吧。”
然后本杰明就轻轻地关上了房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本杰明就又打开了房门,热情地把年轻人让进客厅。
这时,年轻人的眼前展现出另一番景象―――房间内的一切已变得井然有序,而且有两杯倒好的红酒,在淡淡的香气里漾着微波。年轻人在诧异中,还没有把满腹的有关人生和事业的疑难问题向本杰明讲出来,本杰明就非常客气地说道:“干杯!你可以走了。”
手持酒杯的年轻人一下子愣住了,带着一丝尴尬和遗憾说:“我还没向您请教呢……” “这些……难道还不够吗?”本杰明一边微笑一边扫视着自己的房间说,“你进来又有一分钟了。” “一分钟……”年轻人若有所思地说,“我懂了,您让我明白用一分钟的时间可以做许多事情,可以改变许多事情的深刻道理。”
珍惜眼前的每一分每一秒,也就珍惜了所拥有的今天。哈佛的这句话实际上揭示了一种人生哲学,那就是人生要以珍惜的态度把握时间,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做起。
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 安曼曾经是纽约港务局的工程师,工作多年后按规定退休。开始的时候,他很是失落。
但他很快就高兴起来,因为他有了一个伟大的想法。他。
5. 为了忘却的纪念 文章纪念哪些人,以怎样的思路来写的
随后在回归白莽和柔石,以“我”为中心,柔石为线索的讲述了他们被害的经过.对自己有重要意义 3.引出柔石)。随后写了与柔石的初见以及和他的交往,“我”体会出了他的“迂”和硬气,再由柔石引出冯铿.与白莽志同道合 2。
又由送书一事引出柔石(为什么送书写的这么长?1 文章先是交代了写文章的缘由,由报章上林莽的文章引出白莽,写了关于白莽的三次见面。第一次印象不深,第二次与他交换书籍,第三次白莽向鲁迅道出自己的真实身份,体现了二人之间的极度信任,随后又写了“我”的反应——写诗祭奠和在木刻。最后与开头相呼应,再次点明写作的缘由,总结全文
6. 《不是为了忘却的纪念》这文章要怎么写啊
5.12不是为了忘却的纪念
三百六十几个日子,不算长也不算短,可是,如果是伴随着折磨的创伤走过,却是分分秒秒、时时刻刻那样的难熬。一年前,那场山崩地裂的灾难,让我们数以万计的同胞,没能从坍塌的废墟里爬出来,没能看到次日穿破黑暗的晨曦的曙色,更没能再见到自己的妻儿老小,亲朋好友……记得地震的当日下午,我是在商场接到了女儿电话报告的。跑到家打开电视,从此的日子,眼睛和心灵一起浸泡着泪水中…..再后来,就好怕过节日。每逢佳节倍思亲啊。中秋、春节,尤其是今年的清明节……唯恐那结痂的伤疤再揭涌出鲜血,怕那根柔弱的心弦承受不起哀痛的凝重。
三百六十几个日子,一个春夏秋冬的轮回。我们都在风霜雨雪的洗礼后,变得坚强。对于我们大多数的人来说,大地震中那些逝去的人与我们素不相识,可是,为何在灾难后的日日夜夜里,我们会心神不宁,痛彻心扉,热血沸腾,彻夜不眠呢?为何我们会取消一切娱乐活动整天坐在电视前、广播前和电脑屏幕,关注着来自在灾区的每一个消息?为何我们会慷慨解囊,用实际行动支援灾区的建设?因为,那罹难的是我们的同胞,我们的亲人!
2008年5.19——5.21,全国哀悼日。我们的国家,为了他逝去的普通子民所设立的第一个哀悼日;全国和各驻外机构停止了一切的公共娱乐活动,为我们的百姓下半旗致哀;我们全体的中国人,无论置身天涯海角,一律为我们逝去的同胞默哀祈祷。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我们已经无心去领略这种举国同悲的壮观,我们只是永远地记住了那个悲痛的时刻: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也因了这个时刻,我们的民族所表现出了前的所未有的团结和凝聚。十三亿人众志成城,共度难关,成为世界灾难史上一个伟大的壮景!也因了这个时刻,我没有了抹不去的记忆和深深的思考。大灾之后,无论是国际援助还是国家领导,无论是子弟兵的冲锋还是自愿者的奉献,那个渗透着人类人性和民族希望的叫做“爱”的东西,震撼并抚慰着我们的心灵,拷问并呼唤着我们的良知,更决定了我们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最终取向!
罹难在另一个世界的同胞们,虽然我们阴阳相隔,虽然不能时刻陪伴在你们身边,但是,请相信,我们从来没有忘记也永远不会忘记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