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仁”字怎么解释
仁 rén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
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论语.颜渊》:“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又“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1.同情友爱:仁心,仁义至尽2.果核的最近部分:杏仁儿.不仁:(1)不仁慈,无仁德如不仁不义(2)手足痿痹,为能运动:麻木不仁,四体不仁.3.人、仁“最初只有人字,后以二人相爱,人旁加二为仁,故仁由人而来。仁固可作‘仁义’解,也可作人解。
我认为‘克己复礼为仁’的仁字,宜作‘人’解。以孔子之话作本论,《论语》中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观过斯知仁矣’、‘井有仁焉’,这些仁字,都应作“人”解。
而一般学者以其字之为仁,多曲为之解,求其说,而不得要领。故上例我以‘仁’字应作“人”解。
否则,‘井有仁焉’,作仁义之‘仁’解,难以解通。又以其他著作为旁证,可知人、仁同义。
例如《礼记表记》说,人也谓施以人以忠恩也。人与仁同义……《论语》所谓‘人者仁也’、‘仁者爱人’,即本此义。
皆由于人、仁同出于一源,且关系密切。把仁字均解为‘仁义’,难以自圆其说、令人信服”(引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64-465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4.仁,就是二个人字,从这个字的形我们看到了这个意思。
那为什么这样写这个字呢,古人的意思是什么呢?我认为这是对“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害人人,人人必将害我。”
的简写。这句话中两次使用二人组合。
所以就是仁的意思了。仁是道的一种。
儒家学派核心——“仁”仁: 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
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
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 ,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个仁 人的表现是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如以仁为本体 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 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 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 对人则有爱心“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
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
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
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孟子在孔子仁说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仁政说,要求把仁的学说落实到具体的政治治理中,实行王道,反对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
孟子提出一些切于实际的主张,重点在改善民生,加强教化。其首要之点是“制民之产”,要求实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把仁政说与王道政治联系起来。
认为人皆有仁爱之同情心,即不忍人之心,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行仁政,天下可得到治理;不行仁政,则天下难以治理。
孟子认为,即使是百里小国,只要行仁政,天下百姓也会归之而王。他对梁惠王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行仁政须落实到“省刑罚,薄税敛”,发展农业生产等要事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国家经济政治生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修德行教,使仁爱之心推而广之,即使是坚甲利兵也能战而胜之。强调以仁政统一天下,进而治理天下,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政治,批评暴力,反对战争。
这是儒家仁政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与仁政学说及重视人权,满足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理论相联系,从政治治理的实践和人的生存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儒家重视民生,主张满足人们求生存的基本物质欲求,。
2. 木字的繁体怎么写
“木”字没有繁体。
解析:“木”没有经过简化,为传承字。 所谓的繁体字还是“木”。"繁体字"这个词只在一个字存在简化字时使用,如某汉字无对应的简化字,则属于传承字范畴。
木:[ mù ]
基本解释
1. 树类植物的通称 :树木。
2. 木料、木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4b893e5b19e31333431343066制品 :木材。
3. 棺材 :棺木。
4. 质朴 :木讷(朴实迟钝)。
5. 呆笨 :木鸡。
6. 感觉不灵敏,失去知觉 :麻木。
7.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
8. 姓。
字形演变:
扩展资料:
文言版《说文解字》: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凡木之属皆从木。
白话版《说文解字》:木,冒突。冒地而生。五行之中,东方属木。字形采用“屮”作边旁,下部象它的根。所有与木相关的字,都采用“木”作边旁。
相关词汇解释:
1、木马[ mù mǎ ]
解释:木制的运动器械。
刘白羽 《战斗的幸福》:“路边还堆着两个工兵架桥的木马。”
2、苗木[ miáo mù ]
解释:又称树苗。
苗木即树木的幼株。一般是由苗圃培育的。
3、树木[ shù mù ]
解释:木本植物的统称。
杨朔 《木棉花》:“夜很黑,虽然铁道两旁树木上每隔一段距离便挂一盏灯,这并不能给予乘客多大的帮助。”
4、木头[ mù tou ]
解释:砍伐下的树木的统称。
《儿女英雄传》第六回:“一个弹子一直打到东边那个厅柱上,吧挞的一声,打了一寸来深,进去嵌在木头里边。”
5、木板[ mù bǎn ]
解释:片状之木。
鲁迅 《故事新编·理水》:“所有居民就同时忙碌起来,他自己是锯木版,来做进呈的盒子。”
3. 惩罚的罚字怎么写
一、罚字写法如下:
二、释义:
1、处罚:惩~。责~。赏~分明。~他喝酒。
2、刑罚
三、罚的部首:罒
四、汉字结构:上下结构
五、造字法:会意;从詈、从刂
六、异体字:罚罸
七、相关组词:
罚球 惩罚 罚款 认罚 处罚 赏罚 罚则
体罚 受罚 刑罚 罚金 责罚 殷罚 挞罚
扩展资料:
一、字源解说:
造字本义:动词,逮捕罪人,审讯并用刑惩治。
文言版《说文解字》:罚,辠之小者。从刀,从詈。未以刀有所贼,但持刀骂詈则应罚。
白话版《说文解字》:罚,对较罪行的处置。字形采用“刀、詈”会义。未曾持刀劫掠,但持刀威胁者则应当处罚。
二、词组释义:
1、赏罚[shǎng fá]
奖赏有功的人,处罚有过失的人:~分明。
2、罚则[fá zé]
有关处罚的规定或条文。
3、体罚[tǐ fá]
用罚站、罚跪、打手心等方式来处罚:废除~。
4、受罚[shòu fá]
遭到处罚:违章~。
5、刑罚[xíng fá]
刑法规定的、人民法院对犯罪人适用的、由专门机关执行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措施。包括主刑和附加刑。
4. 余力学文翻译
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有余力,则学文 ”: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地学习典籍,以获得有益的学问。
八、余力学文
文指六艺等其它有益的学问,就是除了以上六门主修的课以外,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要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它有益的学问。这是辅修。文以载道。
不 力 行, 但 学 文 ;长 浮 华, 成 何人。
【译文】如果所学的不实践力行,一味读死书,容易养成华而不实的习性,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
但 力 行, 不 学 文; 任 己 见, 昧 理真。
【译文】如果只晓得卖力去做,不肯读书学习,而固执于自己的见解,就不会明白道理的真假与否,这也是不对的。
读 书 法, 有 三 到; 心 眼 口, 信 皆要。
【译文】读书的方法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即心要记,眼要看,口要读,这三者确实都非常重要。
方 读 此 ,勿 慕 彼 ;此 未 终, 彼 勿起。
【译文】正在读着这本书时,不要去想着那本书。这本书还未读完,不要再去读另一本书。读书要用心专一,才有成就。
宽 为 限, 紧 用 功 ;工 夫 到 ,滞 塞通。
【译文】不妨把学习的期限安排得宽裕一些,但在学习时要抓紧。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有余力,则学文 ”: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地学习典籍,以获得有益的学问。
八、余力学文
文指六艺等其它有益的学问,就是除了以上六门主修的课以外,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要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它有益的学问。这是辅修。文以载道。
不 力 行, 但 学 文 ;长 浮 华, 成 何人。
【译文】如果所学的不实践力行,一味读死书,容易养成华而不实的习性,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
但 力 行, 不 学 文; 任 己 见, 昧 理真。
【译文】如果只晓得卖力去做,不肯读书学习,而固执于自己的见解,就不会明白道理的真假与否,这也是不对的。
读 书 法, 有 三 到; 心 眼 口, 信 皆要。
【译文】读书的方法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即心要记,眼要看,口要读,这三者确实都非常重要。
方 读 此 ,勿 慕 彼 ;此 未 终, 彼 勿起。
【译文】正在读着这本书时,不要去想着那本书。这本书还未读完,不要再去读另一本书。读书要用心专一,才有成就。
宽 为 限, 紧 用 功 ;工 夫 到 ,滞 塞通。
【译文】不妨把学习的期限安排得宽裕一些,但在学习时要抓紧时间。只要功夫到了,不懂的地方自然就通达了。
心 有 疑, 随 札 记; 就 人 问,求 确义。
【译文】读书时,如果心中有疑问,就要随时做笔记,以便向别人请教,求得准确的意义。
房 室 清, 墙 壁 净 ;几 案 洁 ,笔 砚正。
【译文】房间里要收拾整齐,墙壁要保持干净。桌子要保持清洁,笔墨纸砚等文具要摆放端正。
墨 磨 偏, 心 不 端 ;字 不 敬, 心 先病。
【译文】如果您把墨磨偏了,说明心不在焉。如果字写得潦草、不工整,说明你浮躁不安,心没定下来,思想不集中。学习要专心致志。
列 典 籍, 有 定 处; 读 看 毕, 还 原处。
【译文】存列典籍,要有固定的地方;阅读完一本书,一定要放回原处,这样便于下次查找。
虽 有 急, 卷 束 齐; 有 缺 坏, 就 补之。
【译文】读书的人要爱惜书本。即使有急事不看书了,也要把书本整理好。发现书本有损坏,应当随即修补完整。
非 圣 书, 屏 勿 视; 蔽 聪 明 ,坏 心志。
【译文】无益身心健康的书刊,应该避而不看,因为书里面不正当的事理会蒙蔽人们的智慧、败坏人们的心志。应该多读圣贤的著作。
勿 自 暴 ,勿 自 弃; 圣 与 贤, 可 驯致。
【译文】说话不讲道理叫“自暴”,做事胡作非为叫“自弃”,做人绝不可这样。一个人不能不知自爱;也不能甘于堕落。圣人和贤人境界虽高,都是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努力修学而达到的。
5. 邋遢这2个字怎么读
邋遢
邋遢释义
拼音:lāta
解释:指为人不修边幅,不整洁的意思。
「邋遢」一词本来是形容行走之貌。《广韵.盍韵》:「邋遢,行貌。」又《广韵.叶韵》:「邋,迈也。」后来又指为人猥琐糊涂,不整洁的意思。现在「邋遢」只保留不洁净的意思。「邋遢」解作不洁,始于明或以前。《明史.方伎传》记载张三丰「不饰边幅,又号张邋遢。」可证。「邋遢」今作「辣挞」,除指身体或衣物不洁净外,也可指环境的不洁净,俗语「年廿八,洗邋遢」,「邋遢」便作后一解。
邋遢 [slovenly;dirty;dowdy;sloppy]
眼见得路迢遥,芒鞋邋遢,抵多少古道西风鞭瘦马。——王子一《误入桃源》
如:邋遢(肮脏;不整洁)
1. 邋遢鬼
lātaguǐ
[sloven] 习惯性地不注意整洁或干净的人
2. 邋遢货
lātahuò
[slattern] 不修边幅的人;尤指邋遢女人、不整洁的女人
记载
1.行路貌。 元 王子一 《误入桃源》第一折:“眼见得路迢遥,芒鞋邋遢,抵多少古道西风瘦马。” 明 屠隆 《昙花记·从师学道》:“我两人邋遢云游,止求衣食,岂能度人?” 端木蕻良 《乡愁》五:“忽然是房东邋遢鞋声,在窗户底下走过。”
2.鄙陋糊涂。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五·谚语解》:“邋遢,《海篇》云:行歪貌。借为人鄙猥糊涂意也。” 明 梁辰鱼 《红线女》第三折:“好笑那 田 家翁做人来真邋遢,困腾腾像半死的虾蟆。”《醒世姻缘传》第九四回:“凭你是个 龚遂 、黄霸 这等的循良,也没处显你的善政,把那邋遢货荐尽了,也荐不到你跟前。”
3.肮脏;不整洁。《快心编三集》第八回:“若像邋遢的妇女,头毛未必便黄,只因不掠不梳,尘垢蓬松。” 老舍 《四世同堂》四三:“他不大好干净,可是那都因为他没有结婚,他若是有个太太招呼着他,他必定不能再那么邋遢了。” 陈登科 《赤龙与丹凤》第一部十:“你这个邋遢货,比苍蝇还脏。”
邋遢的来历
很久以前,邋遢是个被人崇拜的词。传说邋遢鬼是一种叫做哈尔皮的鸟变的,这种鸟在但丁的《神曲》和维吉尔的《埃涅阿斯记》里都曾提起过。它是一种鸟身人面的怪物,虽长着乌鸦一样的翅膀,却有着少女般柔嫩的容颜,它的肚子永远污秽不堪,而脸色却异常娇媚。从前,它住在岛上,以劫掠游客的食物为生。这些游客只要遭遇过它的劫掠,就会变得失魂落魄,并且向往肮脏的生活。随之,他们的衣着也会发生改变,这最终会影响到他们的婚姻与爱情。1831年,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乘坐一艘名叫“比格尔”的航船出海航行,在这次伟大的环球航行中,达尔文带回了许多动、植物和矿石的标本,同时也将这种哈尔皮鸟带回了英国。接下来,达尔文用两年时间写完了《物种起源》一书,此书出版后轰动了世界,而哈尔皮鸟也一变而成为邋遢鬼开始祸害于人。据说,在英、法、德、荷等国,有近50万人有遭遇过邋遢鬼的经历。
外来词:邋遢
邋遢,一说来源于英语中的LITTER,杂乱、四下乱扔的东西,在公共场合乱扔废物的人,引申为形容词:杂乱、凌乱和不修边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