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开课教案 教学对象分析怎么写
教学对象分析怎么写
选择公道的教学内容是备好课的条件,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知识的特点、教材的编写意图、完成教学任务所需的时间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因素来决定。如何公道地选择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呢?首先是根据教材的编排来选择。通常我们把一个练习的知识划分成几个小段落,每个小段落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现行数学教材就是这样编排的,教师在备课时只要看一看教材的新授内容以及对应的习题编写,就可以确定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了。其次是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来选择。一般来说,比较简单的、学生易于接受理解的知识,内容可多选一些;对于学生难以理解、难以把握的知识,由于在教学中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所以内容要适当少选一些。选择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以一节课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授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为准。
教案的形式不拘一样,内容详略也不一,有经验的教师可以写简案,新教师要写详案.一般说来,教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课题(2)教学目的(3)课时分配(4)授课类型(5)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关键(6)教学手段、教具(7)教学主要方法(8)教学过程(9)板书和板画的设计(10)课后分析及教学参考资料.
2. 什么 叫 教学对象分析
1、教学对象分析就是根据教学对象的年龄、汉语水平、学习动机、学习需求、学习风格以及文化背景信息,教师可以有方向、有目标地设计课程。
2、通过调查年龄、汉语水平、学习动机、学习需求、学习风格以及文化背景信息。
3、获取方法:问卷、访谈、阅读材料。
扩展资料:
教学对象的年龄分析:
1、4-10岁:幼年学习者。通过模仿和重复自然地习得语言,不需要太多理论化的学习,能轻松地学会标准发音。形象认知上,思维能力占主导;心理特征上,注意力不集中,压力承受能力弱,自律性查。教师应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材料、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要有一定趣味性。
2、11-17岁:青少年学习者。具有一些类似母语习得的语言学习特征,需要一定理论,认知上,形象思维突出,但抽象思维也逐渐增强;心理上,注意力不集中,自律性差。教师应注意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课堂活动多样,时量加入语法和其他理论讲解。
3、18岁以上:成年学习者。比较难自然习得一门语言。认知上,具备多种思维能力,心理上,自律性强,积极性高。教师应注意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知识性,注意讲解和操练活动之间的平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习者分析
3.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教学设计的教学对象分析怎么写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教学设计与反思 作者:王岩生 时间:2012-08-27 15:37:33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学生通过社会调查、资料搜集、讨论等多种方式来获取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教学变成学生“探究的乐土”。
探究食物中含有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操作,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材分析: 本章的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让学生通过实验获知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关注人体的营养健康。 学情分析: 一、本课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大多数学生比较感兴趣,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二、七年级生物课生物学术语和生物实验技能较多,学生容易陷入重视记忆,轻视实验。 三、知识梯度是渐进,大部分学生能跟上。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探究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淀粉、脂肪:举例说明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能力目标亲自动手实验,探究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淀粉、脂肪。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协作能力, 以及实验能力 和表达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学生能认识人类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于生物圈的其他生物。
通过对本节内容的认识促使 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关注人体的营养健康。 教学重点: 一.探究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淀粉和脂肪。
二.举例说明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教学难点: 举例说明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讨论法、讲述法、探究实验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的相关知识,周密的教学设计,准备实验“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淀粉和脂 肪”“食物中含有无机盐”的材料用具。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食物中的蛋白质、糖类、脂肪。实验: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淀粉和脂肪 想一想:食物中各种营养成分有哪些,哪些能为我们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呢?一、食物中的蛋白质、糖类、脂肪。
[讲述]:蛋白质、糖类、脂肪是人体需要的有机物。它们既是人体的组成物质,又是人体的供能物质。
二、注意事项 1、本节实验课要用到镊子、刀片等尖锐器具,所以同学们一定不要推搡、打闹,更不要将这些器具对准自己或他人玩耍,以免造成不应有的伤害。2、这节实验课还要用到许多玻璃器皿,同学们要轻拿轻放,如有损坏必须请老师帮忙清理,避免玻璃划伤。
3、酒精灯使用时也不能推搡,要谦让、合作。灭灯时千万不要吹灭,而要用灯盖从侧面快速盖灭,然后拿起再盖一次。
三、实验 [实验一]: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淀粉和脂肪。[步骤1]:取1—2匙面粉,加清水和成面团,用一块叠成双层的纱布包住面团,将用纱布包着的面团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用手轻轻地揉挤。
观察清水发生的变化,讨论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步骤2]:把用纱布包着的面团继续放烧杯中揉挤,等到不再有白色物质,从纱布里渗出来时,取出纱布团并打开,可以看到原来的面团变成了一种黄白色的胶状物质。
联系有关生活经验,思考这种物质是什么? [步骤3]:在揉挤的过程中,从纱布内向清水中渗出许多白色的物质。这种白色的物质是淀粉吗?参照书上的图,小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
[实验二]:检验淀粉 向淀粉液或馒头碎屑,淀粉液呈现蓝紫色。所以我们用滴碘酒的方法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较多的淀粉。
[实验三]:检验蛋白质1、烧蛋白或瘦肉时,能闻到特别的怪味。所以我们用烧闻的方法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2、蛋白质遇到高温就会凝固成白色的固态物质,鸡蛋清加热水会变浑浊。 [实验四]:检验脂肪 用花生米或肥肉在白纸上涂,能见到油迹。
所以我们用挤压的方法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较多的脂肪。 [讨论]:不同的食物中含有的蛋白质、淀粉和脂肪一样多吗?[讨论]:是不是每种食物里只含有一种营养物质?说说你的理由。
[提出问题]:你知道哪些食物中富含这些营养物质吗? [提出问题]:人类为什么要摄入这些营养物质?营养物质有什么功能? 四、小结 蛋白质——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维持人的正常生长发育。糖类——也是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主要能量来源。
脂肪——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多余的脂肪贮存后起到保持体温和防止机械损伤等作用,是我们的备用能源物质。议论,回答食物中一般含有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水。
蛋白质、糖类、脂肪是人体内的供能物质。以四人为一小组按步骤进行实验。
清水逐渐变浑浊(白色),讨论后认为是面粉溶解的结果。纱布里剩下的黄白色的胶状物质是蛋白质。
设计实验:用碘液来检验。滴加碘液后,水变蓝色,说明从纱布渗入水中的是淀粉。
现蓝紫色 有臭味 变浑浊 花生在白纸上的印迹较透明,是一种油渍,说明花生中含有较多的脂肪。积极讨论,从实验中体会到不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含量不一样多,如面粉中淀粉含量多,花生中的脂肪含量多。
认识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食品中富含的营养物质。总结营养物质的功能。
作业布置 课后题与练习册 板书 设计 第一节 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第二课时) 一、实验。
4. 写教案时,学情分析应该写什么
学情分析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原有知识的分析。
要做到了解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这对备好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已获得的知识与即将获得的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常常是前后密切关联的。
二、学生现有认知能力的分析。在学科教学中,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等,教师应了解学生的这些能力状况,弄清楚教材中哪些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自学达到教学目的,对学生能够理解、分析、归纳的内容,教师可少讲,多给学生提供一些自学机会,对学生不易理解、不能分析的问题便可多费些工夫讲授,以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的分析。每名学生在来到学校学习的同时,也带了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不同观点、看法。
这种已有的经历、经验和对待社会的观点,对于即将进行的课堂学习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 四、学生的情感分析。
情感因素,是教学设计环节中一个重要成分。情感因素是伴随着知识经验的掌握、观念的形成以及内部智力的成熟而发展起来的,它对外部智力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
五、学生的身心特征的分析。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各有其特点。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