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章的赏析怎么写,求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回答~
赏析文章一般有两种写法:⑴综合分析法——通过对全诗的整体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种体式下,较完整的写法是:A.作者简介.B.作品写作背景简介.C.作品意象分析(诗句的解释或翻译,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思想,诗句表达的意境).D.作品艺术手法分析(通常结合在作品意象分析之中).E.作品艺术特点的综合评价(往往带有总结的意味).如果不要求很完整,则可不写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两部分.⑵主题分析法—就诗歌最突出的方面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采用这种写法时,往往只抓住一个方面,如意境、语言表现力、某一手法的表达思想情感的妙处等等.对于其他方面,则不论及,因而它的篇幅一般较短小.必须指出的是,无论采用那一种写法,都应该有欣赏者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力戒人云亦云、甚或抄袭.。
2. 语文阅读赏析题怎么写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
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
(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了……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答题格式:强调,加强语气等; 答题示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节选自《话说知音》) 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题思路:1)确认指定段落(句子)在行文中的位置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照应上文,前后呼应;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2)明确段落的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 答题示例1: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 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答题示例2:从全文看,第六段“朋友打来电话”这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① 内容上,这件事启示人们要热爱生命,感悟生活,诗意地看待生活。
② 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深化了作者的思考,引发了议论。答题示例3:本文以怀表为线索,可以分三个层次,请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和好处。
①作用:第一层写修表的经过,为下文介绍表的来历作铺垫;第二层写表的来历凸显父亲的精神;第。
3. 语文的赏析怎么写
写赏析是一种很好的学语文的方法。
学生可就自己喜欢的内容写赏析,“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赏析充分显示了学生不同的个性,体现了“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之间又能相互启发,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获得灵感。
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语文的乐趣和兴趣。对于老师而言,通过学生的赏析可以了解他们目前的语文素养,从而对症下药,日积月累,更好的培养和提高其语文素养。
“问君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好语文的根源就在学生,学生就是那弯充满生命力的清泉,因此要积极鼓励学生去赏析,去思考,老师不能以自己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思考,但学生很多是个人喜好,不是系统的,老师要给与方法上的点拨。我粗浅的总结了一些方法。
如下: 从局部来说 a、由常规字词入手 语文姓语,当然离不开字词。首先从字词开始。
如文中一些精僻的动词、形容词等,对这些词玩味咀嚼,将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 例: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老舍《济南的冬天》 赏析:能换别的近义词吗?如“堆”,不能,因为是小雪,用“堆”不贴切,“顶”写出了小雪后小树特有的意蕴,轻巧灵动,一如后面的比喻,“像日本看护妇”。 b、对一些特殊的句子进行赏析,这些句子往往与文章主题联系在一起,暗藏深意 修辞句:修辞能够更好的写景状物,传情达意。
如: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白鹭》) 赏析:用拟人和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写出白鹭与水田的配合适宜、和谐,给人以美感; 描写句:那些刻画人物,表现环境的语句往往对表现人物性格起烘托渲染作用。
例: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世间最美的坟墓》) 赏析:与这优美恬适的风景为伴的是埋葬于此的大作家托尔斯泰,可看出与大自然相伴的托尔斯泰,与大自然一样永存,从而反衬出其伟大人格。
矛盾句:看似矛盾,却蕴含了作者的深意。 例:“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鲁迅《孔乙己》) 赏析:“大约”与“的确”貌似矛盾,其实却是作者的匠心独运,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通过这个人物形象也隐现了那个残酷阴冷的社会以及众人的麻木不仁。
点睛句:画龙少不了眼睛。这些句子就是文章的眼睛。
例:“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 (邹韬奋《我的母亲》) 赏析:从这种复杂心态里栩栩如生的再现了一位希望儿子上进但又十分疼爱儿子的伟大母亲的形象,有这样的句子文章的主题也力透纸背。 尾句:对上文的概括或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启发读者的思考余味无穷 例:“我做过一个好梦,我们种的水稻,像高梁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
几个朋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曲志红 朱冬菊 李 斌《袁隆平的“寻梦园”》) 赏析:用袁隆平美好的梦结尾,不仅能使文章篇末点题;也进一步突出袁隆平一生在不断追寻着自己“梦”(理想),并不断追求更高目标、更远大的理想的精神。
另外文中一些警句,议论抒情句也是值得关注的。 注意点:赏析要建立在整体感知阅读的基础上,不是摘字择句,断章取意,脱离文本,而是要充分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联系人物形象,要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上下文来品评。
从整体来看 a、文章的构思剪裁:有些文章通过巧妙的构思将主题显现出来了。如《窗》中由一扇虚拟的窗来凸现主题,构思很独特。
b、独特新奇的立意:由泥土你会联想到什么?大概很少有人会将之与母爱联系起来。在《甜甜的泥土》中小亮尝了融化了奶糖的泥土甜甜的,引出了文章的主题母爱就像那泥土,宽广厚实,无处不在,无所不有。
这就是一篇立意新奇的文章,别具一格。 c、对其它写作手法进行赏析:每篇文章在写法上都有其独特之处,如以小见大、对比手法等等,认真咀嚼对提高作文水平大有裨益。
需要一提的是对一些特殊文体的赏析,这主要针对文学体裁中的诗歌和小说而言的。 诗歌:主要是意象(境)美:什么是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比如: “名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赏析:四句写秋日傍晚雨后山村的景色,意境优美恬静而不死寂。
静中有动,以动衬静,静喧合一,颇具禅趣。诗人笔下景物,如苍劲的松树、柔和的月光、汩汩的请泉、丛丛翠竹、叶叶青莲、嬉嬉浣女及莲叶间滑行的渔舟等,虽未穷形尽相,然皆可唤起视觉形象,着壁成绘。
在景物的布局上,作者也做了别具匠心的安排,从明月至渔舟,是按流水的方向来进行布局的,这就造成一种完整、和谐的画境。语言清新疏淡,没用一个色彩词,就像一幅素雅的的水墨画。
小说:主要是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 成功的人物形象要有真实可信的典型环境,典型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历史舞台。
环境描写有景为情设、情随境迁、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景物烘托等。例如:。
4. 作文赏析怎么写
a、由常规字词入手
b、对一些特殊的句子进行赏析,这些句子往往与文章主题联系在一起,暗藏深意
从整体来看
a、文章的构思剪裁:有些文章通过巧妙的构思将主题显现出来了。如《窗》中由一扇虚拟的窗来凸现主题,构思很独特。
b、独特新奇的立意:由泥土你会联想到什么?大概很少有人会将之与母爱联系起来。在《甜甜的泥土》中小亮尝了融化了奶糖的泥土甜甜的,引出了文章的主题母爱就像那泥土,宽广厚实,无处不在,无所不有。这就是一篇立意新奇的文章,别具一格。
c、对其它写作手法进行赏析:每篇文章在写法上都有其独特之处,如以小见大、对比手法等等,认真咀嚼对提高作文水平大有裨益。
5. 文章赏析怎么写
一,语言特色的赏析
1,本文语言生动、优美而又亲切自然,充满文雅的书卷气,特别是多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给我们展现出一幅……的画面,令人读后久久沉浸于这种美的享受之中。
2,本文句式灵活多变,长句、短句、排比句、对偶句、反问句等等,生动活泼,摇曳多姿,尽显华彩,富有很强的节奏感和表现力,令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
3,本文中的……,抓住了……的特点,运用……几个极富表现力的动词,把……写得惟妙惟肖,给我们展现出一幅……的图画,令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所见之景如在目前。
4,本文所表达的……感情,深沉隽永,感人至深,读者无不为那份真挚而浓烈的感情而动容,始知天下……之情与共。
5,本文语言极富夸张、讽刺的味道,特别是……几句,把……的形态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捧腹大笑之后又进入对……的深深思考,令人受益匪浅。
6,本文语言极富哲理,特别是……几句,告诉我们……,使我们读后懂得了……的道理,并能启发我们对……进行更深层的思考,令人受益匪浅。
二,写作手法的赏析
1,小中见大:本文从我们所熟知的……入题,抓住……的……特点,让我们从平常小事中领悟到深刻的生活道理。(或从平常小事中体现出了崇高的思想境界;或从平常小事中表现出美好的精神品质。)例,《哨子》《帆》《萤火虫》。
2,对比:本文巧用对比,把……和……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的变化(或说优劣好坏),从而鲜明地表现出……。例,《范进中举》
3,象征:本文运用象征的写作手法,抓住了……与……相似的特点,通过对……准确的描写刻画,更好地达到了表现……的目的。例,《白杨礼赞》
4,巧合:本文巧妙地运用了巧合,……,既在读者的意料之外,却又在生活的情理之中,很好地表现了主题,令人读后不免颔首称许。例,《麦琪的礼物》
5,抑扬:本文运用了抑扬之法,作者的本意是……,而先……,令读者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使所表现的对象更丰满,更鲜明。例,《白杨礼赞》
6,衬托:本文运用了衬托之法,用……的……衬托……的……,使作者对自己的表现对象的表达意图更明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例,《白杨礼赞》
7,烘托:本文大量运用环境烘托,把表现对象的……心理,放在一个……的环境里,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例,《孤独之旅》
8,托物言志: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紧紧抓住……的……的特点,精心刻画,从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理想(或人生观或生活态度或精神品质)。例,《爱莲说》
9,卒章显志:本文运用了卒章显志的写作手法,层层铺叙,直到最后才突然揭开谜底,……,令人有恍然大悟之感,然后又转入深深的思考。
10,悬念: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悬念的写作手法,先把……抛给读者而又并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紧紧地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地达到了表达自己主题的目的.
6. 【怎样写好阅读短文
《湖南省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补充说明•语文》颁布后,如何写好第五大题中的文学作品赏析短文,成了高三师生最为关注的事情.作为对中学语文教学中“肢解课文”、枯燥说教等传统教法的全面挑战,今年高考语文试题的这一重大“变脸”,可谓一石激起滔滔浪.但是,这番“变脸”,终究带有尝试性质,标准的确定肯定会考虑中学语文教学和学生语文能力的实际.因此,笔者认为,今年高考中赏析短文的写作,规则比个性重要,写完比写好重要,出文比出众重要,好感比美感重要.注意以下5个“一点”,赏析短文就差不到哪里去.一、“硬伤”留少一点高考作文最怕因审题不清留下“硬伤”,今年赏析短文的写作也不会例外.认真审题,遵照题目要求写作,是确保不出问题、不留“硬伤”的关键.从《补充说明》所提供的“题型示例”看,赏析短文写作题的题干,要求是非常明确的,不遵照执行,就可能“伤痕累累”,授阅卷老师以扣分的把柄.题干中规定,“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就必须是“一篇”“短文”,须有题目有正文,有开头有结尾,不能当问答题做,而应当小论文写;必须是“赏析”性质的短文,是对作品的鉴赏分析,而不是引申发挥,须属文学评论,而非读后感、推介文;篇幅必须控制在“300字左右”,不要少得太多,也不宜长篇大论.笔者认为,遵守题干中明示的各项“规则”,不在这些基本要求上标新立异,留下“硬伤”,短文写作的质量就有了基本保障.二、“架子”搭好一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文章虽短,结构须全.既然要求写“一篇”“赏析短文”,而不是“一段”“赏析文字”,就必须搭好“架子”,做好布局谋篇的工作.首先要开好头.赏析短文的开头,并不需要太多的“技巧”,只需三言两语,简明扼要地端出全文的基本观点,对内容作出“总提”即可,而且最好独立成段,以便让阅卷者一目了然.纲既举,目须张,接着就要根据内容的特征或需要,安排好正文的结构.或把“总提”的内容看成一个整体,直接举例分析;或将“总提”的内容分化为几个具体的方面,一一剖析.前一种可谓之“论据并列式”结构,后一种可谓之“论点并列式”结构.最后,还应该有个简单结尾,将全文收束一下:在小结内容的基础上,可以作强调以呼应开头,可以发感慨适当引申,可以谈启发以指导写作,等等.三、“口子”开小一点《补充说明》第五大题“题型示例”中,提供了3个赏析短文题目:1、试析《报秋》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2、《报秋》的艺术手法赏析;3、谈谈《报秋》的构思技巧.可以看出,这3个题目都比较宽泛,都只提出了赏析的方向,而没有提示具体的内容,这显然是从不限制考生思维的角度考虑的.文学鉴赏没有标准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可各抒己见,百花齐放.因此,2005年湖南高考试卷中的赏析短文题目,完全可能就是这种宽题大题,不会把考生限制在某一角某一隅.面对这种宽题大题怎么办?宽题窄做,大题小作.题目是一个宽泛的“面”,作文时却必须抓住一个个具体的“点”;题目是一个大的方向,作文时却必须突出一个个小的角度.譬如“艺术手法赏析”,涉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多个方向;其中“表达方式”,又包括叙事、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多个方面;而“叙事”这一方面,又含顺序、人称、详略等若干个“点”.区区300字左右的篇幅,绝不可能也不应该面面俱到.写作时,只能抓住其中的一“点”,作具体分析.只有把“口子”开小一点,才能论得清楚,议得到位.有些老师建议学生拟一正一副两个标题:正题表示自己所开的“口子”,副题采用试题中所提供的题目.其实质正是将宽题窄做,将大题小作.笔者认为很有道理.四、例子举多一点写作文学评论,自然离不开复述和节录.复述,是指对作品情节、结构、内容等的概括介绍;节录,是指对原文片断和语句的引用,它们是用以支撑观点的“例子”.有了它们,议论才有根有据,不至于架空立论,不着边际.写作时,基本观点(包括由基本观点分化出来的论点)一旦提出,就应该用复述或节录的方式,举出具体的和足量的“例子”,作出阐说,加以证实.即使是写赏析短文,也少不了复述和引用原文;且不妨多作些复述和引用,多举些“例子”,以更好地论证观点,显得理据充备,内容充实.当然,引用“例子”,其前提必须准确、贴切,否则,少用更好.这不是在号召考生们“理不够,例来凑”.无论复述还是节录,都必须符合观点的需要,都必须对观点的确立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不能观点材料油水分离,理据脱节.作为证据,复述和节录还必须取舍科学,重点突出;不能无视观点需要,全面复述,大段引用.五、赏析到位一点有理有据,还必须理据交融;赏析短文,最重要的自然是鉴赏和分析.举出“例子”后,还必须作解说,作分析,作评论,揭示其认识价值与审美价值,而不能只是简单复述一番,引用几句,就缀上一两句仅凭直观感受得来甚至从别处生搬硬套来的简单断语完事.以据代议,是写议论文章的大忌;观点加材料,则是写赏析文章的大忌.写作时,要有基本观点,要有充足材料,最重要的,是要根据观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