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品简介
小品 “小品”一词早在晋代即有了,本属佛教用语。
《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读小品”句下刘孝标注:“释氏《辨空经》有详者焉,有略者焉。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
鸠摩罗什翻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将较详的二十七卷本称作《大品般若》,较略的十卷本称作《小品般若》。可见,“小品”与“大品”相对,指佛经的节本。
因其篇幅短小,语言简约,便于诵读和传播,故备受人们的青睐。张融《遗令》:“吾平生所善,自当凌云一笑。
三千买棺,无制新衾。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
(《南齐书》卷四十一)可见他对“小品”的偏嗜。晚明夏树芳著有《香林牍》,自序云:“长夏居毗山,日礼《莲花小品》,殿最名香,略摭成篇。”
晚明文人为逃避政治祸患,嗜佛成风,但只是逃于禅、隐于禅,大多数人并未真的遁入空门。所以他们根本没有耐性钻研深奥玄秘、卷帙浩繁的佛典,却对“小品”情有独钟。
随着“禅悦”之风的兴盛,文士们将“小品”概念移植到文学中,便成为很自然的事了。 万历三十九年(1611),王纳谏编成《苏长公小品》,最早将“小品”视作文学概念。
陈继儒《〈苏长公小品〉叙》云:“如欲选长公之集,宜拈其短而隽异者置前,其论、策、封事,多至数万言,为经生之所恒诵习者稍后之。如读佛藏者,先读《阿含小品》,而后徐及于五千四十八卷,未晚也。
此读长公集法也。”(《眉公先生晚香堂小品》卷十一)提出“短而隽异”作为“小品”的特征,并比之为《阿含小品》,也可见“小品”概念是由佛经移来的。
这是晚明人最初的“小品”观,大体上指散文体,篇幅短小,隽永新异。陈继儒是晚明文坛“山人”一族的领袖人物,经他一号召,“小品”一词遂不胫而走,一时人人竞相写小品、选小品、论小品,蔚然成为风气。
广义的小品包涵很为广泛,狭义的小品泛指较短的关于说和演的艺术,它的基本要求是语言清晰,形态自然,能够充分理解和表现出各角色的性格特征和语言特征,最为代表的是喜剧小品。 小品的历史由来已久,我国喜剧小品起源于80年代初,它继承和发展了话剧、相声、二人转、小戏等剧目的优点。
尤以赵本山、陈佩斯、朱时茂、宋丹丹、黄宏、蔡明、郭达、潘长江著名,这其中,只有赵本山继承了地方语言艺术的正宗,同时,也颇具脱口秀巨星的潜质。其他明星都有些过于表演专业了。
赵本山的成功跟他来自民间的背景有关系,小品这种即兴式的表演形式需要丰富的生活阅历和鲜活的生活语言。它的艺术气质是跟话剧绝对对立的,它的语言气质也是跟话剧截然相反的。
赵本山大叔在国外演出时小品时,被海外华人会以“不正当得益、不正当商业竞争和精神伤害”等罪名控告。因为价值观的不同,当观众哈哈大笑的时候,小品是拿农民-弱者-精神病人的伤痛做笑料的。
有观点认为,“一个文明的社会不应如此!国人的“审丑”疲劳应该清醒过来!逗嘴皮子真看不出什么艺术价值!” 曲种名家:赵本山 范 伟 潘长江 巩汉林 黄宏 宋丹丹 陈佩斯 朱时茂 代表作品:《卖车》、《卖拐》、《过河》、《如此包装》、《打工奇遇》、《超生游击队》。
2. 小品简介
小品
“小品”一词早在晋代即有了,本属佛教用语。《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读小品”句下刘孝标注:“释氏《辨空经》有详者焉,有略者焉。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鸠摩罗什翻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将较详的二十七卷本称作《大品般若》,较略的十卷本称作《小品般若》。可见,“小品”与“大品”相对,指佛经的节本。因其篇幅短小,语言简约,便于诵读和传播,故备受人们的青睐。张融《遗令》:“吾平生所善,自当凌云一笑。三千买棺,无制新衾。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南齐书》卷四十一)可见他对“小品”的偏嗜。晚明夏树芳著有《香林牍》,自序云:“长夏居毗山,日礼《莲花小品》,殿最名香,略摭成篇。”晚明文人为逃避政治祸患,嗜佛成风,但只是逃于禅、隐于禅,大多数人并未真的遁入空门。所以他们根本没有耐性钻研深奥玄秘、卷帙浩繁的佛典,却对“小品”情有独钟。随着“禅悦”之风的兴盛,文士们将“小品”概念移植到文学中,便成为很自然的事了。
万历三十九年(1611),王纳谏编成《苏长公小品》,最早将“小品”视作文学概念。陈继儒《〈苏长公小品〉叙》云:“如欲选长公之集,宜拈其短而隽异者置前,其论、策、封事,多至数万言,为经生之所恒诵习者稍后之。如读佛藏者,先读《阿含小品》,而后徐及于五千四十八卷,未晚也。此读长公集法也。”(《眉公先生晚香堂小品》卷十一)提出“短而隽异”作为“小品”的特征,并比之为《阿含小品》,也可见“小品”概念是由佛经移来的。这是晚明人最初的“小品”观,大体上指散文体,篇幅短小,隽永新异。陈继儒是晚明文坛“山人”一族的领袖人物,经他一号召,“小品”一词遂不胫而走,一时人人竞相写小品、选小品、论小品,蔚然成为风气。
广义的小品包涵很为广泛,狭义的小品泛指较短的关于说和演的艺术,它的基本要求是语言清晰,形态自然,能够充分理解和表现出各角色的性格特征和语言特征,最为代表的是喜剧小品。
小品的历史由来已久,我国喜剧小品起源于80年代初,它继承和发展了话剧、相声、二人转、小戏等剧目的优点。尤以赵本山、陈佩斯、朱时茂、宋丹丹、黄宏、蔡明、郭达、潘长江著名,这其中,只有赵本山继承了地方语言艺术的正宗,同时,也颇具脱口秀巨星的潜质。其他明星都有些过于表演专业了。赵本山的成功跟他来自民间的背景有关系,小品这种即兴式的表演形式需要丰富的生活阅历和鲜活的生活语言。它的艺术气质是跟话剧绝对对立的,它的语言气质也是跟话剧截然相反的。
赵本山大叔在国外演出时小品时,被海外华人会以“不正当得益、不正当商业竞争和精神伤害”等罪名控告。因为价值观的不同,当观众哈哈大笑的时候,小品是拿农民-弱者-精神病人的伤痛做笑料的。有观点认为,“一个文明的社会不应如此!国人的“审丑”疲劳应该清醒过来!逗嘴皮子真看不出什么艺术价值!”
曲种名家:赵本山 范 伟 潘长江 巩汉林 黄宏 宋丹丹 陈佩斯 朱时茂
代表作品:《卖车》、《卖拐》、《过河》、《如此包装》、《打工奇遇》、《超生游击队》
3. 有关相声小品简介
相声(Cross talk) 一种民间说唱曲艺。
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
[1]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早期发展 相声一词,古作像生,原指摹拟别人的言行,后发展成为象声。象声又称隔壁象声。
相声起源于华北地区的民间说唱曲艺,在明朝即已盛行。经清朝时期的发展直至民国初年,象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成为单口笑话,名称也就随之转变为相声。
一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后来逐步发展为多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综合为一体,成为名副其实的相声,而经过多年的发展,对口相声最终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相声形式。 张三禄是目前见于文字记载最早的相声艺人。
根据相关记载并推测:张三禄本是北京的八角鼓丑角艺人,后改说相声。他的艺术生涯始于清朝的道光年间。
在《随缘乐》子弟书中说:“学相声好似还魂张三禄,铜骡子于三胜到像活的一样。”但是一般来说,相声界把朱绍文(穷不怕)称作他们的祖师爷。
抗日战争时期,一些相声演员表现出民族气节。常宝堃曾经两次因为讽刺日治政府而被捕,张寿臣公开赞扬吉鸿昌等人的抗日,批评当局的不抵抗政策,也曾因为讽刺当时天津的警察“贱”遇到麻烦。
在中国大陆的发展 1949年后,一大批以侯宝林为代表的从中国**建政之前就在说相声的演员逐渐转型,将相声的内容加以改造,去掉了大量色情、挖苦别人生理缺陷之类的段子。相声快速普及,成为全国性、全民性的曲艺形式。
相声的流行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它是一种以声音为主的艺术,适合以被普及的无线广播作为主要媒体。相声被称为“文艺战线上的轻骑兵”。
除了重新整理的传统相声之外,初期还有很多讽刺型的相声,讽刺“旧社会”或者新时代思想落后的人。但由于**的政策,一些人意识到歌颂社会主义的相声的需要。
1958年总路线时期,一批歌颂型相声开始大量出现。其间以马季等为代表人物。
尽管如此,在随后的**中,很多相声艺人遭到打压,曾一度让相声在中国大陆绝迹,只有一些歌颂型相声得以在**时期仍然能够演出。 **之后,相声迅速走红。
以 姜昆、李文华的《如此照相》和常宝华、常贵田的《帽子工厂》为代表的一大批讽刺“四人帮”的相声迅速流行。从前侯宝林等人的相声也重新在广播电台播出。
进入1980年代,在日益流行的曲艺形式小品的冲击下,表演形式简单的相声不再得到以电视为主要传播媒体的观众的青睐。一些新的相声形式,如弹唱相声、相声剧等被发展出来,但市场仍然不大(与此同时,相声的大量元素被吸收到小品中)。
尽管如此,这段时间里相声还是获得了不小的发展:新一代演员涌现出现,各种内容和形式上崭新的相声段子不断登台,形成了有别之前的“当代相声”。其中无论是歌颂娱乐型还是针砭时弊性的段子,都很多深受大众欢迎的例子。
在这一时期的各种大小文艺场合,相声仍是娱乐大众的主角。 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相声开始逐渐式微,新段子越来越少,脍炙人口的更是凤毛麟角,而且内容中讽刺时政的内容也日益罕见,老式的纯娱乐风格相声开始逐渐占据绝对主流地位。
在此同时,包括许多知名演员在内的相声演员离开了相声舞台转而从事其他工作,可是新人中能接班的却不多。相声的地位逐渐为繁荣的小品所取代。
在21世纪初,相声在中国大陆出于青黄不接的局面:老一辈艺术家纷纷陨落,1980年代当红的演员们对于相声的发展也表现出了力不从心的状态;在为了重振相声举办的“全国相声大赛”中,新生代亦始终不见勃兴。(中国中央电视台分别在2002年元旦、2003年元旦、2006年国庆节和2008年五一黄金周期间举办了四届全国相声大赛。
首届和第二届受到了观众的好评,第三届第四届相声大赛却被指“看不到相声的相声大赛”。第三届相声大赛闭幕式中马季与主持人周涛和毕福剑合说的相声《学相声》成了马季最后的公开相声演出。)
相声的发展前途不被多数人看好,但是在媒体以外的地方,许多以传统方式演出的相声剧团还是保留了一定水平并具有相当多观众的。在天津的许多小剧场与茶馆都可以听到相当精采的传统相声。
而同样曾在茶馆传统方式演出的郭德纲在2005年之后的突然走红,虽然不同于真正的茶馆相声,但还是给观众带了一些对传统的认同。 在台湾的发展 1949年,国民党政府退守台湾,一批相声演员也到了台湾。
当年,魏龙豪(魏苏)和吴兆南结识,在中国广播公司、警察广播电台等广播电台一同主持相声节目。随后在1967年起,开始收集资料灌制‘相声集锦’、‘相声选粹’、‘相声捕轶’以及‘相声拾穗’。
最初,相声的主要听众是以眷村为主的外省人。近年来,由表演工作坊(简称“表坊”)于1985年推出舞台剧‘那一夜,我们说相声’(由李立群、李国修主演)之后,造成了轰动。
接着,“表坊”于1989年推出了《这一夜,谁来说相声?》(由李立群、金士杰、陈立华三人主演),1991年推出《台湾怪谭》(李立群单口相声),1993年年推出《那一夜,我们说相声》(由李立群、冯翊纲重新诠释),1997年推出《又一夜,他们说相声》(。
4. 有关相声小品简介
相声(Cross talk) 一种民间说唱曲艺。
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
[1]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早期发展 相声一词,古作像生,原指摹拟别人的言行,后发展成为象声。象声又称隔壁象声。
相声起源于华北地区的民间说唱曲艺,在明朝即已盛行。经清朝时期的发展直至民国初年,象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成为单口笑话,名称也就随之转变为相声。
一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后来逐步发展为多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综合为一体,成为名副其实的相声,而经过多年的发展,对口相声最终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相声形式。 张三禄是目前见于文字记载最早的相声艺人。
根据相关记载并推测:张三禄本是北京的八角鼓丑角艺人,后改说相声。他的艺术生涯始于清朝的道光年间。
在《随缘乐》子弟书中说:“学相声好似还魂张三禄,铜骡子于三胜到像活的一样。”但是一般来说,相声界把朱绍文(穷不怕)称作他们的祖师爷。
抗日战争时期,一些相声演员表现出民族气节。常宝堃曾经两次因为讽刺日治政府而被捕,张寿臣公开赞扬吉鸿昌等人的抗日,批评当局的不抵抗政策,也曾因为讽刺当时天津的警察“贱”遇到麻烦。
在中国大陆的发展 1949年后,一大批以侯宝林为代表的从中国**建政之前就在说相声的演员逐渐转型,将相声的内容加以改造,去掉了大量色情、挖苦别人生理缺陷之类的段子。相声快速普及,成为全国性、全民性的曲艺形式。
相声的流行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它是一种以声音为主的艺术,适合以被普及的无线广播作为主要媒体。相声被称为“文艺战线上的轻骑兵”。
除了重新整理的传统相声之外,初期还有很多讽刺型的相声,讽刺“旧社会”或者新时代思想落后的人。但由于**的政策,一些人意识到歌颂社会主义的相声的需要。
1958年总路线时期,一批歌颂型相声开始大量出现。其间以马季等为代表人物。
尽管如此,在随后的**中,很多相声艺人遭到打压,曾一度让相声在中国大陆绝迹,只有一些歌颂型相声得以在**时期仍然能够演出。 **之后,相声迅速走红。
以 姜昆、李文华的《如此照相》和常宝华、常贵田的《帽子工厂》为代表的一大批讽刺“四人帮”的相声迅速流行。从前侯宝林等人的相声也重新在广播电台播出。
进入1980年代,在日益流行的曲艺形式小品的冲击下,表演形式简单的相声不再得到以电视为主要传播媒体的观众的青睐。一些新的相声形式,如弹唱相声、相声剧等被发展出来,但市场仍然不大(与此同时,相声的大量元素被吸收到小品中)。
尽管如此,这段时间里相声还是获得了不小的发展:新一代演员涌现出现,各种内容和形式上崭新的相声段子不断登台,形成了有别之前的“当代相声”。其中无论是歌颂娱乐型还是针砭时弊性的段子,都很多深受大众欢迎的例子。
在这一时期的各种大小文艺场合,相声仍是娱乐大众的主角。 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相声开始逐渐式微,新段子越来越少,脍炙人口的更是凤毛麟角,而且内容中讽刺时政的内容也日益罕见,老式的纯娱乐风格相声开始逐渐占据绝对主流地位。
在此同时,包括许多知名演员在内的相声演员离开了相声舞台转而从事其他工作,可是新人中能接班的却不多。相声的地位逐渐为繁荣的小品所取代。
在21世纪初,相声在中国大陆出于青黄不接的局面:老一辈艺术家纷纷陨落,1980年代当红的演员们对于相声的发展也表现出了力不从心的状态;在为了重振相声举办的“全国相声大赛”中,新生代亦始终不见勃兴。(中国中央电视台分别在2002年元旦、2003年元旦、2006年国庆节和2008年五一黄金周期间举办了四届全国相声大赛。
首届和第二届受到了观众的好评,第三届第四届相声大赛却被指“看不到相声的相声大赛”。第三届相声大赛闭幕式中马季与主持人周涛和毕福剑合说的相声《学相声》成了马季最后的公开相声演出。)
相声的发展前途不被多数人看好,但是在媒体以外的地方,许多以传统方式演出的相声剧团还是保留了一定水平并具有相当多观众的。在天津的许多小剧场与茶馆都可以听到相当精采的传统相声。
而同样曾在茶馆传统方式演出的郭德纲在2005年之后的突然走红,虽然不同于真正的茶馆相声,但还是给观众带了一些对传统的认同。 在台湾的发展 1949年,国民党政府退守台湾,一批相声演员也到了台湾。
当年,魏龙豪(魏苏)和吴兆南结识,在中国广播公司、警察广播电台等广播电台一同主持相声节目。随后在1967年起,开始收集资料灌制‘相声集锦’、‘相声选粹’、‘相声捕轶’以及‘相声拾穗’。
最初,相声的主要听众是以眷村为主的外省人。近年来,由表演工作坊(简称“表坊”)于1985年推出舞台剧‘那一夜,我们说相声’(由李立群、李国修主演)之后,造成了轰动。
接着,“表坊”于1989年推出了《这一夜,谁来说相声?》(由李立群、金士杰、陈立华三人主演),1991年推出《台湾怪谭》(李立群单口相声),1993年年推出《那一夜,我们说相声》(由李立群、冯翊纲重新诠释),1997年推出《又一夜,他们。
5. 《雅舍小品》的简介
雅舍小品
简介:
《雅舍小品》中的「雅舍」,即作者的居室.在抗战期间,作者因避战火而到了四川的北碚,跟同学吴景超夫妇合资在北碚买了一幢房子.由于房子筑在路边的山坡上,没有门牌,邮递不便,便用吴景超夫人龚业雅的名字,替居室命名为「雅舍」.后来,他应邀在重庆出版的《星期评论》写专栏,以「雅舍小品」为栏目,每星期一篇,每篇二千字,以笔名「子佳」发表,写了十多篇.虽然后来《星期评论》停刊,但「雅舍小品」还是继续写下去,散见于重庆,昆明的一些刊物.
基本信息
书名:雅舍小品
定价:¥22.00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梁实秋
出版时间:2013-7-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ISBN:9787561347720
类别:随笔
页数:313
内容大要
《雅舍小品》的文章,本来都属於专栏式的作品,而且都
是短篇,没有太大的连贯性.其中所写的,涉及不少作者熟悉
的真人真事.根据作者自述,《雅舍小品》中的作品「虽多调
侃,并非虚拟」,可以看出作品内容的真确性和写作的取向.
《雅舍小品》每篇作品不出二千字,写的都是身边琐事,
生活随笔.既不涉及政治思想,也不谈中西文化问题.全书固
然没有统一的主题,所写的都是独立成篇,而且题材多是随手
拈来的.初看题目时,可能给读者平凡的感觉,但细看内容后,
却又别饶趣味.像《握手》,《理发》,《衣裳》,《女人》,
《男人》,《洗澡》,《牙签》等,平常人绝对想不到这样平
凡的题目,竟然可写出这么丰富的内容.作者在《雅舍》一篇
中说,他的作品是「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
章」的.至於书名用「雅舍」二字,只在点明写作的所在地而
已.
艺术特色
1. 《雅舍小品》中的作品,是名副其实的小品,虽是「随想
随写」,但写来清新隽永.内容涉及的题材都是平凡不过,
普通人不大注意的,但在作者的笔下却别饶趣味,令人读
后有深得我心之感.可见作者独有的智慧和过人的洞察力.
2. 《雅舍小品》所写的题材虽属於生活琐事,但写来却不会
淡如白开水,也不会板滞如流水帐.梁实秋的散文,能在
平凡中显真诚,於小节处蕴含哲理,是智慧之作.他的文
章最合乎知识分子的品味和格调,既博且雅,一派从容,
篇幅虽不长,但却令人在最短时间内去体会人生,参悟智
慧.他的文章,亲切易读,任何年龄的读者,都会在他那
圆熟,幽默和趣味的文字功力上获益.
3. 梁实秋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学基础,又精研西洋文学,在作
品中往往流露出西方随笔式的从容与优雅,虽然生活点滴
都可入文,但下笔却是最道地的中文,在温柔敦厚中又能
力求儒雅简洁,绝无生硬欧化的痕迹.
6. 雅舍小品的简介
雅舍小品》的文章,本来都属于专栏式的作品,而且都是短篇,没有太大的连贯性.其中所写的,涉及不少作者熟悉的真人真事.根据作者自述,《雅舍小品》中的作品「虽多调侃,并非虚拟」,可以看出作品内容的真确性和写作的取向.
《雅舍小品》每篇作品不出二千字,写的都是身边琐事,生活随笔.既不涉及政治思想,也不谈中西文化问题.全书固然没有统一的主题,所写的都是独立成篇,而且题材多是随手拈来的.初看题目时,可能给读者平凡的感觉,但细看内容后,却又别饶趣味.像《握手》,《理发》,《衣裳》,《女人》,《男人》,《洗澡》,
牙签》等,平常人绝对想不到这样平凡的题目,竟然可写出这么丰富的内容.作者在《雅舍》一篇中说,他的作品是「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的.至于书名用「雅舍」二字,只在点明写作的所在地而已.
7. 小品串词
甲: 我们家是吹牛世家! 乙: 我们家还是吹牛专业户呢! 甲: 我们家吹牛不纳税。
乙: 我们家吹牛还不交钱呢! 甲: 不是吹,我一出生就会上厕所。 乙: 爬着去? 甲: 谁刚生下来就会爬呀? 乙: 那怎么去? 甲: 床就当厕所了呗! 乙: 这叫尿床! 甲: 我三个月就会跑。
乙: 那准是个怪胎! 甲: 三个月我妈就上班了,我只好奶奶家/姥姥家两头跑。 乙: 就这么跑呀! 甲: 要说吹牛,我可是没人能比。
乙: 我不信,你敢不敢在这儿比一比? 甲: 在这吹?没问题! 乙: 要说这饭量大,我一顿饭能吃五碗面条! 甲: 我一顿饭能吃八斤水饺! 乙: 哎呀,我发烧了! 甲 昨天晚上我也发高烧啦! 乙 我高烧六十七度。 甲 我高烧九十四度。
乙 你也不怕烧死啊!” 甲: 晚上睡觉我手里攥着一把玉米,第二天一看,全成爆米花了! 乙: 晚上睡觉我盖着一床被子,第二天一看,。谢谢。
8. 个人简介怎么写
如何写好个人求职简历?
.
个人简历可以是表格的形式,也可以是其他形式。
个人简历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个人资料: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家庭地址、政治面貌、婚姻状况,身体状况,兴趣、爱好、性格等等;
(2)学业有关内容:就读学校、所学专业、学位、外语及计算机掌握程度等等;
(3)本人经历:入学以来的简单经历,主要是担任社会工作或加入党团等方面的情况;
(4)所获荣誉;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专项奖学金等;
(5)本人特长:如计算机、外语、驾驶、文艺体育等。
.
个人简历应该浓缩大学生活或研究生生活的精华部分,要写得简洁精练,切忌拖泥带水。
个人简历后面,可以附上个人获奖证明,如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证书的复印件,外语四、六级证书的复印件以及驾驶执照的复印件,这些复印件能够给用人单位留下深刻的印象。
.
写履历表要注意的问题是:
(1)首先要突出过去的成就。过去的成就是你能力的最有力的证据。详细把它们写出来,会有说服力。
(2)履历表切忌过长,应尽量浓缩在三页之内。最重要的是要有实质性的东西给用人单位看。
(3)履历表上的资料必须是客观而实在的,千万不要吹牛,因为谎话一定会被识破。要本着诚实的态度,有多少写多少。
(4)和写求职信一样,资料不要密密麻麻地堆在一起,项目与项目之间应有一定的空位相隔。
(5)不要写对申请职位无用的东西,切记!
..
最后祝,早日找到称心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