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学脉学
脉学是中医独特的智慧,要学好这门科学,我们就要掌握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通今必博古,无古不成今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为政篇》)。这种学习精神不仅要被传承,还要被发展。
特别是钻研脉学,就必须要有这种精神和态度。学习脉学,首先要了解她的历史,毕竟“无古不成今”。
《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此四大典籍为脉学的四大经典著作),并旁采金元四大家(刘河间、李东垣、张子和、朱丹溪),纵观《濒湖脉学》、《脉诀汇辨》这些书中都记载了关于脉学的知识,学习脉学就必须对这些书籍深入钻研。古代的脉学书籍,对于现代人来说,似乎有点八股;这不仅不利于教育的发展,还会让初学者感到头痛。
因为许多深奥难懂的知识,往往会堵塞初学者通往知识宝藏的大道。在学习脉学时,不能把它当做一盘死棋来下。
诚如雅克·玛丽泰恩在他的《教育向何处去》一书所说的那样:“学习的内容永远也不应该当作僵死的东西去消极或机械地接受。这种僵死的知识只会使人的头脑变得呆板起来。
相反地,对学习的内容应当不断地理解;使之成为大脑的一部分,结果会使大脑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就像扔进炉中的木头,使炉火更旺” 。学习脉学务必厚古薄今,通今博古,不断的发掘古典医经,并运用与时代同步伐的理论来深究经典之作,继承其中精华的理论基础,并结合时代,有所创造,有所发展。
尤其是初学者更应该博学,通今博古,从多角度多学科入手,对脉学进行分析,探讨和研究,使内容变得妙趣横生,充满弹性。以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开启脑力和思维。
要控制思想,敢于怀疑,勤于思考,克服盲从,思维创新,不要迷信权威。要抛弃懒人的逻辑和怕动脑筋的弱点,要建设性的提出问题,独立性的思考问题,科学性的解决问题。
2. 脉的繁体字怎么写
“脉”的繁体字是:【脉】
【脉】拼音:[mài,mò] 笔画:9 五笔:EYNI 部首:月 结构:左右结构
繁体:脉 笔顺:撇、横折钩、横、横、点、横折钩、横撇/横钩、撇、捺
释义:[ mài ] 1.分布在人和动物周身内的血管:脉络。脉理。 2.动脉的跳动:脉搏。切脉(中医指诊脉)。脉口(中医切脉的部位)。脉息。脉象(指脉搏的形象与动态)。脉门(手腕部可以看到的桡动脉跳动的部分)。诊脉。 3.像血管那样连贯而自成系统的东西:山脉。叶脉。矿脉。脉脉相承。 [ mò ] [脉脉]形容用眼神表达爱慕的情意:脉脉含情。
详细释义:【脉】【脉、衇】[ mài]
〈名〉
(1) (会意。合起来表示身体里的一种支脉。本义:血管)
(2) 同本义
衺犹分也。衺行体中,谓血脉流转于体中也。”朱骏声曰:“按,字俗作脉。”
夫脉者,血之府也。——《素问·脉要精微论》
骨著脉通,与体俱生。——王符《潜夫论·德化》
(3) 又如:动脉;静脉;脉脉相通(血管彼此相通)
(4) 指事物如血管连贯有条理者
雪缕青山脉,云生白鹤毛。——王建《隐者居》
(5) 又如:山脉;矿脉;命脉(生命和血脉)。又指植物叶子、昆虫翅膀上像血管的组织
(6) 脉搏 。心脏收缩时,由于输出血液的冲击引起动脉的跳动
如今看了脉息,看小弟说的是不是。——《红楼梦》
(7) 又如:脉气(脉搏所呈现的情况);脉候(脉搏变化的情况)
(8) 地下水 。如:脉发(脉起。春暖地温回升,地下水蒸发,滋润土壤使之冒起,为春耕的良时);脉散(水道分流)
(9) 血统、宗派等相承的系统 。如:一脉相传。
词性变化:【脉】[ mài]
〈动〉
(1) 号脉,按脉诊病
一时李嬷嬷来了,看了半日,问他几句话也无回答,用手向他脉门摸了摸。——《红楼梦》
(2) 又如:脉诀(论述诊脉的典籍);脉学(诊脉之学);脉礼(诊费的敬称);脉书(记录诊脉方法的图书);脉息(中医切脉以呼吸为准则)
常用词组:脉案,脉搏,脉冲,脉动,脉口,脉络,脉门,脉石,脉息,脉象,脉压,脉诊。
3. 李可:如何学脉学入得中医之门
文:李可田原
李 可:脉象这个东西啊,主要是要做到能看出来病势、走向,你掌握浮、沉、迟、数四个脉就可以了。比如说,数,你要掌握他的一呼一吸要超过多少下,超过八、九十下就属于数了。数在脉经上讲,属热,但是我发现呀,数脉它不但主寒,而且是主大寒,非常危险的寒,正所谓热极必反。就是当你这个脉搏跳到一百次以上,甚至两百次,这个时候啊,你这个阳气已经没有了,完全外散了。可它是数脉,对于这种数脉你绝对不能用凉药。
所以学中医的人你要活看,你要结合不同机体的病人,在我身上如果是数脉,可能就是唉呀,我身上哪一个地方有火,清泻一下就过了,但是有些病人他表现出一种反相,一种假相。你比如说肺结核,肺结核的病人,他那个基础脉搏数啊,就在一百次以上,他能有什么热?他那个元气都散光了,你要再给他去治热,那他就死路一条了,然后他得感谢你给他治病。(笑)很多东西并不像书本上写的那么简单、明了,一眼就能看透。
再说迟脉,迟脉主寒,但是有些热极的病,上下关格不通,他那个脉也很迟,那你就要给他通腹,要用大承气去让他泻肚子,一般的迟脉是要扶阳,但是特殊的迟脉就不能一样治了所以要把这些情况都搞清楚,你心中就有数了。
李 可:对。所以你看那个脉案上写着脉数,数不但主虚、主寒,而且主亡阳,但是脉诀上没给你那么写吧?你要这么讲那别人都得说这家伙是胡说八道,实际上就是这么回事。
还有浮,浮主表,但是当人阳气外散的时候,这个浮啊,绝对不是表症,如果你按表症给他治,用麻黄汤、桂枝汤,他就完了,赶快用四逆汤吧。
这只是四种脉里面的三种,就有这么多变局啊,正局当然好看了,那个变局呀,十有九都是变局,正局表现的很少。尤其是一些现代病,西医治到不能治的才找中医,他那个脉象就是恰恰相反,你看他热症,他肯定是个寒症。真正对脉很通的,现在周围已经没有。最好的脉法还是《难经》脉法。
过去河北有一个梁秀清,他看脉,旁边放张纸,在那儿画图,最后画到肺这个地方了,他说你这个肺的左边有这么大块的东西,你去透视一下。出来一看,他左边有个肿瘤;还有一个将军去找他看病,其实也不是看病,本来是计划砸他那个牌子,说这个人太神了,肯定是一个江湖术士啊。这个将军进去以后,这个梁秀清一般不许病人讲话,他就看脉,看了半天以后啊,他说你这个背部太阳经第几个穴位那个部位啊,有一个异常的东西,不是你本来应该有的,这个将军就惊呆了,说我那是个弹片,正好在那个肺和心的中间。
人体的脉象啊,一天二十四小时有一个循行的路线,循行到哪一个部位不通的时候,他那个脉象就会出现很突然的变化,他就能抓住那个东西,就给你断定了,告诉你,你哪个地方有病。
这个方法失传了,没有人能知道。
李 可:对,肯定的。
李 可:(笑)啥也看不出来,江湖骗子。所以说中医的四诊是一个综合性的判断,单纯靠哪一个也不行。脉象只是其中的一个方法。
现在也有看脉象和心脏是不是同步啊,心脏跳几下,脉就跳几下,那和中医的脉风马牛不相及(笑)。根本不是一回事儿。这还算是中西结合里的一个成果呢。
田原:李老,咱们从开始聊天到现在,你可吸了不少烟
李 可:挺好啊,除了感冒,一般是不咳嗽。
田原:中医说吸烟耗阴,抽烟的人嘴唇一般都是干红的,有虚热的表现。
李 可:胡说八道。那是假辨症,看到表相,看不到本质。我告诉你啊,现在教科书上的结论基本上是错的,特别是阴阳的辨证,其它的就不用讲了。原载于《中华中医名流》杂志2007年冬之卷
4. 如何学习中医脉学,有哪些基础呢
学习中医脉学,首先要学好中医基础学。
脉象这个东西啊,主要是要做到能看出来病势、走向,你掌握浮、沉、迟、数四个脉就可以了。比如说,数,你要掌握他的一呼一吸要超过多少下,超过八、九十下就属于数了。数在脉经上讲,属热,但是我发现呀,数脉它不但主寒,而且是主大寒,非常危险的寒,正所谓热极必反。就是当你这个脉搏跳到一百次以上,甚至两百次,这个时候啊,你这个阳气已经没有了,完全外散了。可它是数脉,对于这种数脉你绝对不能用凉药。
所以学中医的人你要活看,你要结合不同机体的病人,在我身上如果是数脉,可能就是……唉呀,我身上哪一个地方有火,清泻一下就过了,但是有些病人他表现出一种反相,一种假相。你比如说肺结核,肺结核的病人,他那个基础脉搏数啊,就在一百次以上,他能有什么热?他那个元气都散光了,你要再给他去治热,那他就死路一条了,然后他得感谢你给他治病。很多东西并不像书本上写的那么简单、明了,一眼就能看透。
再说迟脉,迟脉主寒,但是有些热极的病,上下关格不通,他那个脉也很迟,那你就要给他通腹,要用大承气去让他泻肚子,一般的迟脉是要扶阳,但是特殊的迟脉就不能一样治了……所以要把这些情况都搞清楚,你心中就有数了。
现在把脉一般都是个样儿,看上去是看脉呢,其实脑袋不知道想啥呢。然后他问你,你怎么回事,你说了半天,他把那个脉早忘记了是啥脉了。所以判断脉的时候啊,要读那个彭子益脉法,很有特殊启发作用。他那个方法特殊,病人坐在对面,两个手平放,这六部脉,心、肝、肾、肺、脾、命门,哪一路脉独特,就是那个地方有病。
5. 中医把脉是怎么会事
自学中医把脉是比较难的,建议你要用准确的脉诊仪器配合,可参考医管家辨证仪的用户陈景崇写的《自学脉诊的一点经验体会》,原文请去官网看,这里摘录一些:
看电视剧郎中诊脉看病的一幕幕场景,深感脉象的神奇。抱着求知欲望去买了《濒湖脉学》等脉学书籍,翻来覆去一遍又一遍看,也试着摸自己和别人的脉,但怎么也区分不出这个脉与那个脉有何不同。想搞清楚脉象是一件绝活,大概我们凡人的手指触觉没有郎中高手那般敏锐,自己想想也就心冷意灰了。
后来一次偶然参观展览会,看到脉象仪能够测量显示自己手腕的脉象,再次勾起学习脉象的愿望。以后有机会拜访了一名上海的老中医,在其推荐下,试用购买了一台的名为“医管家多功能辨证仪”的仪器,区区一台小机盒连接电脑就能使,新颖功能还真不少,其中就有我感兴趣的脉诊功能,摸索了个把月,渐渐就搞懂许多脉象的道理。特借此意兴盎然之际写心得以供脉象爱好者共享。
翻开《濒湖脉学》“浮”这一章,“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如水漂木”。先前看时就傻眼,不懂“举”、“按”、“微风吹”、“水漂木”跟脉象有什么关联?现在看了脉象图才明白,“举之有余”即是轻轻按手指就感到较大的脉搏搏动,“按之不足”即是重重按下手指感觉不到脉搏搏动。“微风吹”、“水漂木”是描述语。 “举”的按压力大约小于40mmHg,就感到较大的脉搏搏动,而“按”压力超过40mmHg以后脉搏搏动越来越小以至感觉不到。具有这样属性的脉象就称为“浮脉”。
接下去看《濒湖脉学》“沉”这一章,“重手按至筋骨乃得”。这句好理解,轻取不应,重按乃得,正好与浮脉相反。手指要用力按(大约须大于80mmHg)才能感到较大的脉搏搏动。 而轻按是感觉不到的。具有这样属性的脉象就称为“沉脉”。 换句话说,如轻按能感到搏动,就不是“沉脉”。
看《濒湖脉学》“迟脉,一息(一呼一吸)三至,去来极慢”。古代没有钟表,只好一呼一吸计算脉搏搏动次数。一呼一吸三次搏动即是“迟脉”。换算到现代钟表,可认为每分钟搏动少于50次的即是“迟脉”。
《濒湖脉学》写道“数脉,一息六至”。一呼一吸六次搏动即是“数脉”。换算到现代钟表,可认为每分钟搏动90次~120次的即是“数脉”。
理解了“浮脉”、“沉脉”、“迟脉”、“数脉”属性,用手指仔细“举” “按”,依靠现代钟表计算脉搏搏动次数就容易判断脉象。最困难地是判断滑脉、弦脉等脉。一般人依靠手指触摸脉搏无法区分滑脉、弦脉。 例如滑脉,脉象医书定义是“往来前却,流利辗转”(濒湖脉学)。又如弦脉,脉象医书定义是“端直以长,如张弓弦。(濒湖脉学)”。
用手指诊脉对一般人而言,是感觉不到“流利辗转、应指圆滑”与“端直以长,如张弓弦”。随你怎样仔细地摸呀按呀搭呀自己的脉,觉得总是那样地搏动。但是观察脉象图却容易辨别滑脉和弦脉。只要掌握滑脉和弦脉的波形特点,再观察脉象图却容易辨别了。(不光这两种脉象,所有的29种脉象,只要转成图形就可以简单明了的判断,这也是医管家多功能辨证测试脉象的原理。)
结合以下所述滑脉和弦脉的脉图特征并仔细观察脉图,就容易分辨滑脉和弦脉。
滑脉脉图特征:
1.主波高陡而狭,升支和降支斜率较大,w/t2.升支时间在0.07-0.09秒之间,上升时间缩短。
3.潮波时间延后,叠加于降中峡附近,故不显现。
4.降中峡低,h4/h15.重搏波显著,h5/h1>0.10。
6.有时候潮波明显,常构成主波-潮波-重搏波阶梯三峰型。
7.波形大起大落的极明显滑脉多为病理性滑脉(h5/h1>0.10)。如同时脉率≥96次/分即是“动脉”。稍带滑脉象的滑脉多为生理性滑脉(h5/h1≤0.10),表示身体健康,营卫充实脉有胃气。
弦脉脉图特征:
升支时间(U-P)常>0.1秒。
弦脉
潮波位置上升,甚至与主波峰融合,主波峰变宽,w/t>0.2
由于潮波位置不同而形成主波角成宽圆状。
降中峡抬高,h4/hl>0.4.重博波相应抬高。
重搏波峰低平或消失,h5/h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