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家访效果怎么写
模版:
1、教师对学生有了一个全面了解。尤其是班主任,家访使他们了解和掌握了学生的家庭情况、在家学习环境和表现等,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以后更好地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引导学生。
2、增强了家长的责任心并帮助他们科学教育孩子。教师借家访广泛宣传,大力倡导家长参与教育,提高家长对教育的认识程度,明确自己在家庭就是一位最贴近的老师。家访增加了教师与家长进行双向沟通、交流思想感情的机会,也增进相互了解,取得相互支持,形成教育共识,实现教育学生方面的协调统一,促进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另外教师和家长沟通时还会发现教育过程中已经出现而未觉察到的问题,这样就能够采取相应措施而不至于错失教育良机。
3、促进了班级建设和管理。家访过程中的交流进一步培养了师生间的感情,学生感受到教师高度的责任心和真诚的爱心,促使他们有意识地克服缺点,服从管理,发挥他们最大的主观能动性,更加积极地参与学校及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和学习,这对班级的和谐文明发展极为有利。
总之,此次家访活动为学校和家庭之间搭起了一道沟通的桥梁,极大地和谐、融洽了家校关系,达到了访出学校教师新形象、访出学校工作新不足、访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新点子的目的。
一些补充:
家访是教师走进学生家庭,对学生进行的一种访问,也是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补充。它是教师关爱学生的一种表现,也是教师与家长交换意见的途径,达到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方式。它作为维系教师、父母、学生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通过家访,可以保证学校“两条腿”平衡走路,促使学生健康发展。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言:“教育过程中要充满期待,如果把一份爱心放在家访中,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 如何写公路测量完成的效果及社会经济效益
公路测量小窍门
一、测量仪器的架设
首先大致对中调平,将仪器固定好,然后利用脚螺丝对中,对中以后,升降脚架使水准泡水平,再微调即可。
这样速度会很快的,不信你试试。
二、用经纬仪和钢尺代替全站仪在公路上的使用
1、全站仪的功能主要是能自动测角和自动量距,其他功能都是在这个基本功能上引申而来的,但对于原来用得多的经伟仪能不能代替全部仪在一定的范围内起作用呢?
一般来说经伟仪的测量精度还是挺高的,特别是J2以上,能达到2秒,但测距就不敢说了,不过钢尺在拉短距离(50米内)其精度也应该是没问题的,如能结何这两种工具的各自优点不就能形成一个很好的“全站仪”了吗?但关键是我们的控制点与测点一般都很远,远远不是钢尺50米能够解决的,而且其高差一般都比较大,怎么办,用经伟仪到底行不行呢?
方法如下:
1)利用全站仪(真正的全站仪)沿公路两侧多放一些控制点(一般100-200左右),呈梅花形布置;
2)将经伟仪架于待测点附近(与待测点一般不超过50米,高度尽量与待测点保持一致)可任意架设;
3)采用后方交会方法测出测站点坐标(可以编成小程序);
4)测站点坐标测出以后,余下就可以按常规方法极坐标法放出测点位置了。
在最后一步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形条件采用前方交会或侧方交会方法。
三、全站仪快速放中桩心得
我们在测中桩时一般棱镜手会根据测量员的要求,前后挪动,直致达到精确位置,但由于部分棱镜手对距离和方向不是估计很准,往往相差很大,浪费时间,怎样解决?
方法如下:一般搞测量的人员有3人(立棱镜、打桩和写桩号),我们可以叫打桩和写桩号的人拿一根皮尺,根据测量的测设距离事先将待测点(和已测点的差距,如K1+100和K1+120,差距就是20米)量好,立棱镜的人根据已打的桩的线型估计好桩的位置(左右方向),立好棱镜,测量员根据仪器所示的方向指挥棱镜手左右移动(一般不会相差很远),测量距离,告诉棱镜手前近或后退多少打桩即可。
此方法主要是讲究一个配合,我用过多次发现速度确实要加快很多,并且一般不要再测第2次(因为距离已经量好,基本上是准的)
四、利用参照法放桩
记得我在一个三级公路改建工程上搞测量(一共为10KM),就我一个人,测量任务重,常常忙得不可开交,于是就抓耳捞腮想出这么一个不入流的办法,
我们在放中桩的是候大部分的中桩都是为了控制中线位置,使之不之于左右偏移,对桩的前后方向在施工中的偏差要求不是很高,了解了这个特点,我就可以按以下方法进行,
1、在路肩位置(可以是路中线位置)打一桩(可任意打),利用全站仪测出其三维坐标,编号登记
2、利用CAD将路中线平面图按坐标精确画在图上
3、将测出来的点的坐标标在路中线平面图上
4、利用CAD点到线的关系捕捉其垂直距离,可以将距离标注在CAD图上,桩号也可用此方法在CAD上求出,打印出图。
5、将此图交给施工员或测工用皮尺根据图示距离将中桩打在相应的位置(以垂直路线方向,可目估,精度是能满足要求的)。
6、如果需要确定其标高,同样可以利用CAD或相关即可,因高程已测出来,就可确定其填挖高度。
我认为利用此法同样可以放各种结构物,但放结构物的时候要打龙门桩(即在构筑物四周都放桩),桩要宽出构筑物一定距离,测出其坐标,同样将坐标标在已画好构筑物的CAD图上,利用点到线的关系或其它关系就可。
总之按上述方法应 该是可行的,因全站仪测点的坐标的精度还是相当高的。
不管怎样,质量好不好是我的水平问题,敢不敢写是我的态度问题,我不认为我的水平很高,希望各位朋友多提意见,我不是学中文的,写得不通请多原谅,
3. 预期成果怎么写
预期成果指的是自己开始在某个项目之前预想的成果,表达形式可以是一篇论文等,在写的时候可以根据模板往上套就行了。
还有就是要说明紫的项目完结时候出来的成果要有个表现形式,比如是公开或者不公开发表的论文,或者是做一个产品(原型之类的)出来。然后再说说具体的量,比如发表论文,在哪个档次刊物上,几篇。
产品的一些基本的条件,然后评审如何进行。拓展资料:篇一:社会实践活动预期成果 预期成果 通过这次的调查研究,我们希望达到这些成果。
具体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针对调查研究的本身,我们本次研究的主要课题是探讨仿建文化遗产类旅游景点的经济价值——就圆明新园个例研究分析,希望可以从各个层面探讨其具有的经济价值和经济效应,综合利用各种旅游价值评估方法。调查圆明新园的建设开放,看其是否对浙江的经济结构引起蝴蝶效应和其对产业发展的带动效应,还有圆明新园选择的建设地对其经济价值的影响,例如交通等。
想要具体考察圆明新园其本身的经济价值,就其门票价值,其中的项目构成,游客的旅游意愿来具体分析;一是针对实践调查小组成员,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调查可以培养大家的能力,和对知识更多的了解,掌握与运用。能力:培养沟通交流能力:与组员沟通的能力,与调查对象沟通的能力;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术调研和结合分析的能力,提高个人素质,完善个人品质,孕育出更好的团队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意识到当代大学生肩负的责任,也意识到自己知识层面的不足。篇二:项目预期成果范本 中国航天产业化从未停步 中国近年来的1100多种新材料中,八成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1800多项空间技术成果已应用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有3000多家民用企业参与到载人航天的生产、研制中。
中国航天技术对未来本国GDP究竟将发挥多大作用,还取决于相关产业民用化程度。10月12日上午9时,在全世界的瞩目下,中国神州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一时间,群情沸腾。颇为敏感的股市也旋即作出回应,当天,持续低迷的沪、深股市场均已上涨报收,其中航天板块涨幅超过大盘的涨幅。
航天产业收入可观 据测算,航天产业的直接投入产出为1:2,而相关产业的带动辐射在1:8-1:14之间,也就是说,在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8-14元的回报。航空航天业最为发达的美国,其空间计划已经为美国增值2万亿美元。
统计数据显示,2000-2001年度,英国空间工业总收入有29亿英镑,法国大约有200亿欧元,俄罗斯有9亿美元。根据国际航天商业委员会8月发布的《2005年航天产业现状》调研报告统计:2004年全球航天产业来自商业服务和政府计划的总收入达到1030亿美元,预测到2010年将会超过1580亿美元。
更有专家预测,到2010年,全球商业航天活动的收入预计将达到5000亿-6000亿美元。而已跨入“航天精英俱乐部”里的中国,未来能在其中切多大一块蛋糕,自然值得期待。
高投入带来高回报 航天产业的投入非常惊人,一架航天飞机仅研制费用就高达100 多亿美元。这也难怪当年美国阿波罗号航天飞机升空之后,一份美国报纸的标题是:巨大的钻石成功升空。
但航天业的回报同样不容小觑,其中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焦维新认为,“就像1957年苏联发射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时,谁也没有想到几十年后,卫星会带来如此巨大的经济效益。”
正如焦教授所说,目前全球仅商业卫星产业每年就创造超过800亿美元的收益。而自1970年中国成功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以来,至今中国已成功研制并发射60多颗人造地球卫星,包括资源卫星、气象卫星、通信广播卫星、导航定位卫星、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等。
在中国,卫星遥感应用技术已在气象、地矿、测绘、农林、水利、城市建设等方面广泛使用,建成了国际卫星通信站和国内卫星公众通信网,海陆空交通、地震监测、森林防火灭火等领域也因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而受益无穷。中国研制的卫星费用低、质量好、水平高,在世界上排位处于前3-5名。
其中,返回式卫星、导航卫星名列第三,火箭发射、气象卫星、资源卫星名列第四,通信卫星名列第五。2003年“神五”的成功发射,更为中国卫星出口扩大了市场。
中国航天产业化进程 美国宇航局专家统计,美国有30000多种民用产品得益于研制航天飞机发展出的技术,如GPS卫星导航定位仪、“太空食品”和“太空药品”、卫星电视、电话等。而中国航天技术对未来中国GDP究竟将发挥多大作用,还取决于相关产业民用化程度。
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向《财经时报》介绍,“中国从?神一?到?神六?都在研究民用技术,带动了诸如电子、计算机、化工、冶金、材料、机械、特种工艺、低温与真空技术、测试、控制、测控、气象、船舶、生物、农业等领域技术的发展。” “中国已经有3000多家民用企业参与到载人航天的生产、研制中,包括电子行业、元器件、原材料、飞船材料等很多方面。”
航天科技集团空间研究院研究员刘济生说:“目前有些载人航天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