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仇雠”的详细解释
仇雠:雠(仇的异形体,与仇同义)仇恨;仇怨。仇敌。拼音:qiúchóu
正确写法“仇雠”。正确读法是 qiú chóu“求酬”。
1. “仇”其实只有一个读音qiú,同“求”,因为它的广韵中古音是“巨鸠切”。现代字典说还可以读chóu,同“酬“,是错的。没有古典依据。
2. “雠”只有一个读音chóu,同“酬”,因为它的广韵中古音是“市流切”。
3. 两字的字意的确基本相同,虽然读音不同。仇人、仇敌的正确本字是“雠人”“雠敌”。
4. 简化字把“雠”chóu和“仇qiú”合并成一个“仇”,并且把chóu这个音,强加到“仇”上(文献典籍中有表示仇人、仇敌的写法,“仇chóu”与“雠”为同源字,也就是说仇与雠在汉字为简化之前就相应独立存在,也因为同源关系,两字在文献中多有通用;“仇qiú”与“逑”通用,后来由于仇的语义偏向于仇恨义,表中性的配偶、伴侣义慢慢消亡,转让给逑。)。
2. “仇雠”是什么词
仇雠 拼音:chóu chóu 意思:仇敌
《勾践灭吴》中有“仇雠敌战之国也”一句,《伶官传序》中有“及仇雠已灭”一句。这两句话中都涉及到一个“雠”字,“雠”现已简化成“仇”了,为什么这里不用简化字,而用繁体字呢?
这个字简化字的方法是合并简化,合并简化字的缺点是,那些本来有区别的字合并简化后,有的字原来的意义就可能散失。在具体的文言语境中,如果不用原字,而用简化字,意义的理解就有困难,所以,在这里不能用简化字。这两篇文章中的这个“雠”字之所以写作“雠”而不用“仇”,原因就在于此。简化以前的“仇”与“雠”是在区别的。
关于“仇”,首先我们要说的是“九”,“九”在“仇”字的构建中不仅表示读音而且还表示意义。“九”是什么意义呢?许慎的解释是:“阳之变也,象其屈曲究尽之形。”“阳之变”是从天文历法角度解释,“象其屈曲究尽之形”才是从文字本身角度解释。“其”是“人”,“究”即“**”。这句话的意思是:“九”像跪着**的裸体人形。“仇”,是两个人,左边的人,可理解为站着的,右边的人是跪着的。故《汉语大字典》认为“仇”的本义是配偶。许慎的解释说:“仇,雠也。从人,九声。”“雠”中的“隹”是“隹鸟”,是象形。两鸟亲吻**为“雠”,两人亲密交配为“仇”。许慎解释的“同”,应指此义同或读音同。当然,人**或鸟**的姿势像打架一样,所以,这两个字除有**义项外,还有打架义项,如从打架义项引申,便是今天的“仇恨”义项了。所以有人说,仇,原指配偶,后从反面引申为仇恨,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仇恨”义不是从“仇”的反面引申的。总之,“仇”是指人有仇或**,“雠”却是指鸟有仇或**。共同点:**或有仇,读音chōu;不同点:人与鸟。现在简化了,不管是鸟有仇,还是人有仇统一写成一个“仇”。因其音同,所以文言文常用来转注或通假。此外“雠”还引申为“多”,比如,“集体”之“集”的繁体字。所以,《汉语大字典》有“雠”同“稠”之说,就是“稠密”或“多”。课本中的两个“雠”字,都是“多”的意义。“仇雠敌战之国”,就是“仇恨多,敌对的国家”,可意译为“是世代成仇的国家”。“及仇雠已灭”句,可译为:“等到许多敌对势力消灭后”。这是中学语文课本中两个“雠”字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