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看过《一个人的村庄》吗
图书信息: 书名:一个人的村庄 作者:刘亮程 出版:春风文艺出版社 作者简介: 刘亮程是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其文字朴素而旷远,有人称之为“乡村哲学家。
学者林贤治认为:“他的作品,阳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希提岛……”作家李锐认为:“在这片垃圾遍地,精神腐败,互相复制的沙漠上,读到农民刘亮程的这组散文,真有来到绿洲的喜悦和安慰。” 关于本书: 刘亮程是真正的作家,也是真正的农民,是真正的农民作家。
作为农民,写作真正是他业余的事情;而作为作家,他却无时不在创作,即使在他扛着一把铁锨在田间地头闲逛的时候。 在文章里,刘亮程是一个农民,但是作为农民的他,是否意识到自己是个作家呢——或者说,在他的内心深处,是否也以作家自许呢?我不知道。
我揣测,在他的村庄里,在与他一样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村民们的眼里,这个无事扛着铁锨闲逛,到处乱挖,常常不走正道却偏要走无人走过的草丛中的人一定是个难以捉摸、有些古怪的人吧。在他们眼里,这个说不出却总觉着有点不一样的人是不是有点神秘呢?当然,他们也许不知道这个人在跟他们一样的劳作之外,还喜欢偷偷观察着村里的人,以及驴,兔,飞鸟,蚂蚁,蚊子,以及风中的野草和落叶,甚至村东头以及村西头的阳光…… 摆在你面前的是刘亮程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
刘亮程不同于其他作家所写农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他不是站在一边以“体验生活”的作家的身份来写,而是写他自己的村庄,他眼中的、心中的、生于斯长于斯、亦必葬于斯的这一方土地。这就是《一个人的村庄》之命题和立意所在吧。
2. 农村家庭农场简介怎么
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其条件如下: 1、家庭农场经营者应具有农村户籍(即非城镇居民)。 2、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
即:无常年雇工或常年雇工数量不超过家庭务农人员数量。 3、以农业收入为主。
即:农业净收入占家庭农场总收益的80%以上。 4、经营规模达到一定标准并相对稳定。
即:从事粮食作物的,租期或承包期在5年以上的土地经营面积达到50亩(一年两熟制地区)或100亩(一年一熟制地区)以上;从事经济作物、养殖业或种养结合的,应达到当地县级以上农业部门确定的规模标准。 5、家庭农场经营者应接受过农业技能培训。
6、家庭农场经营活动有比较完整的财务收支记录。 7、对其他农户开展农业生产有示范带动作用。
3. 一个人的村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个人的村庄》是一部散文集,作者刘亮程。
刘亮程何许人也?一曰农民,二曰作家(这是我个人对其定位)。他是一个在大西北土生土居土长的人,作为一个农民,他“常常扛着一把铁锨”,“与虫共眠”,饲养牲畜以岁月;作为一个作家,他是整个村庄“唯一的旁观者”,“和那些偶尔路过村庄,看到几个生活场景便激动不已,大肆抒怀的人想比”,他“看到的是一大段岁月”,而这岁月在他的眼中又是那样的与众不同。
在人类现代文明和时间进程中,敏锐如刘亮程者可谓五里一徘徊。 作为人类早期聚居的形式,村庄见证了我们这些聪明大生命的智慧和勇气。
从村庄到乡镇再到城市,有人愉快地乘着时间飞进未来去,这速度奇快。有人又觉得慢,于是积攒着不知足的劲,继续努力飞奔。
“所有的人在朝一个叫未来的地方奔跑,跑在最前面的是繁华都市,紧随其后的是大小城镇,再后面是稀稀拉拉的村庄,黄沙梁太小了,迈不动步子,它落在了最后面。”作者的父亲的这段话语我们听了是什么感觉呢?生动形象,还是老人的经验主义式的睿智?当然,我们就是这么被切中要害的,所以,现代人面对什么总可以潇洒地一笑而过。
当然,这不是在说城市的建立是对人类的摧残,我们承认文明时代的进步,只不过在现代文明进程中反思。作者这样写到,“当人们抛弃一切进入现代,它们默默无闻伴随前后,保持着最质朴的品质。
我们不能不饲养它们。同样,我们不能不宰杀它们。
我们的心灵拒绝它们时,胃却离不开它们。”这里的它们主要是牲畜。
这在人看来,我们吃喝住食必然要牺牲这些的,但是被作者这么一说,感觉像是犯罪了。事实是我们人类自己在进化中开始丢失了一些东西所引起的。
作者就有个例子:与牲畜相处,我们饲养牲畜以岁月,而它们饲养我们以骨肉。最重要的是,它们留给我们的还有“那些永远说不清道不明白的思绪”。
作者说还有思绪,还好,我们没有完全零度。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是我们的反思,我们需要自己的步调,我们需要恒着自己的速度。
在现代文明进程中,人们在飞奔未来的同时,也会迷惘于前景(这不是小数人,而是大部分人都会有),这突出表现在学术界领域就是所谓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包括解构主义等等)。二十世纪始,掺杂容纳了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符号学等等,艺术在其中不断地蜕变发展。
而作为艺术成员之一的文学,也遭遇了现代先进文明的洗礼,只不过它的基本表现是抵抗。文学的内容、思想和价值观等建立在一种对现代文明的距离感基础之上,高度关注人的缺失,于是,人性被提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
巨大的失落感让人类开始自我拯救。 在《一个人的村庄》中,作者几乎将村庄中的所拥有的都搬了上来。
猫猪鸡牛马驴蚂蚁鸟虫等等牲畜生物,有黄昏、炊烟、土路、麦子等等村庄独有的意象。尤其是在《第二辑 风中的院门》里,他写到的基本上是童年或者年轻时候的人事和感触,他用一种文人固有的缅怀之情来写,是因为这些人事感触被一场叫“刘二之风”给刮走了。
“刘二之风”吹遍他一个人的村庄。风,是一种捕捉不到却实有存在的东西,它是流动的空气,它就如时间。
一个人,一个农民,拿什么去抵抗流逝的东西呢? 在《第三辑 家园荒芜》中,作者真正把“一个人的村庄”给阐释了出来。为什么会家园荒芜呢?是时间,是时间的流逝带走了原本的初衷。
有人常说,因为改变,所以怀念。这句话用在这里在确切不过了。
“故乡是一个人的羞涩处,也是一个人最大的隐秘。”当“我把故乡隐藏在身后,单枪匹马去闯荡生活”的时候,昔日的黄沙梁没有变成想象中的样子,却是荒芜了,它比兴旺和繁荣都要“更强大,也更深远地浸透在生活中、灵魂中”。
所以,“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另外一方面,时间的强大让人自身也充满了失落。
刘亮程先生显然是不甘被岁月掩埋的。拥有这种幻灭感的人充斥着强烈的上进心和功利心,努力地证明自我存在的价值。
作者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可以阐释“一个人的村庄”这个标题,“我的孤独不在荒野上,而在人群中。”这至少可以表明,为什么在几十户人家的一个村庄里,他每晚都会有种被遗弃的感觉,说自己孤独地守着村庄。
真正的农民,有温饱感,之后便是人命似地劳动,哪怕已经衣食无忧了,他不知道除了劳动还可以做点什么。而刘亮程先生显然不是这样的,他有意识地觉察到了自己的渺小,在黄沙梁这块土地上,在时间的长河里,所以虽身为农民,却不是“一年年地种庄稼、耕地”,而是万分自恋般使劲回忆往事和生发感想。
这就是他抵抗岁月的最大武器,所以一株草,一棵树,一朵云,一只虫……在他的笔下充满了温情。这种客体被高度主体化的手法充分证明作者的巨大失落感和强大抵抗力,而时间漫过一切,我们就将还是要在自己熟悉的天空下消失。
短促的我们靠留下来的痕迹印证了生命的大荒芜,而非时间的无情流逝。刘亮程者可谓“这个孤独的收获者,在时间深处的无边金黄中,农夫一样,挥舞着镰刀”。
那么我们大学生呢?其实我们需要的是与时间的计较和拼劲。在我们走到。
4. 【海子的《村庄》怎样赏析,表达的是什么情感
我很喜欢海子的诗,所以希望拿自己的粗浅理解与楼主探讨.我认为这首诗体现了海子在生命观念上的一种无法开释的矛盾.一方面留恋“世俗”的、“物质”的、“短暂”的“村庄”;另一方面向往“高蹈”的、“精神”的、“永恒”的形而上世界(我暂时找不出比形而上世界更合适的词).村庄是“五谷丰盛”的,黄昏的村庄值得珍惜,雨水的村庄值得珍惜.这些恰如诗人无法摆脱的生命胎记,使他感到满足,感到安全,感到感动.但是在五谷丰盛的村庄里,“我顺手摸到的东西越少越好!”则可以看出诗人无比固执的形而上观念.在肥美的村庄里,甘愿饿死,因为他认为此岸世界总会对应着一个理想的彼岸世界——但彼岸世界在什么地方呢?这种寻觅中的迷惘造成了海子永恒的悲伤.所以这首诗是在写悲伤,是在写对现实的美与彼岸的美都无法割舍的悲伤.其实这一主题在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祖国或以梦为马》等诗歌中都有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