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法上对于叠字的省略用何表示
“々”是一个汉字替代符号。々实际上是“同”字的异体字“仝”的草书体变化而来。
《说文》解释:“同,合会也。
《正字通》道书同字。
《卢仝诗》仝不仝,异不异,是谓大仝而小异。
还有一种说法是就是从两横变来的。作为反复记号,々的读音是读被反复的字的读音。
在日本单独指称时读作ノマ(noma)。
在日本,々只作为汉字的叠字,平假名的叠字是ゝ,片假名的叠字是ヽ。
这种写法源自殷商甲骨文。
而汉字传入日本的时间大概是约当公元3世纪末叶王仁从百济渡日,献《论语》十卷及《千字文》一卷。所以这种写法源自我国。
西元前900年的西周史颂鼎上刻有「子々孙々」用来表达「子子孙孙」的含义。
日语资料上讲的是,两短横一直在汉字文化圈内作为叠字而使用,叫做「重文号」。
台湾有使用〃作为叠字符。正式文书是不用叠字符的。
汉字历来有简写的习惯。在非正式书写时遇到叠词,便一般把后一个字改为“々”。
楷书写异体字或直接写相同两字。行书、草书用不同写法或者第二个字用两点(上下结构)代替。
省略记号有: 移动 八度记号、重复八度记号、长休止记号、震音记号、反复记号等。
大多不做处理,采用不同的写法发生变化,毕竟两个相同的字之间隔了一个字。 有些依然用点来代替重复的词语
蹈锋饮血 发音 dǎo fēng yǐn xuè 释义 形容勇敢,不怕牺牲。 出处 清·吴敏树《唐子
“々”是一个非正式的汉字替代符号。々实际上是“同”字的异体字“仝”的草书体变化而来。
扩展资料
叠字,又名“重言”,系指由两个相同的字或词组成的词句。人们在创作楹联时,常常将叠字运用于联语创作的方法,就是叠字法。用叠字法作楹联,可以生动地表现楹联的意境,语音上和谐悦耳,节奏明朗,韵律协调,具有传情达意的形象性,因而可以增强楹联的艺术魅力,获得特定的表达效果。
“叠字”在汉英词典中的解释(来源:百度词典):
[Grammar] reiterative locution; reduplication
亦作“迭字”。单字的重迭。为构词方式之一。亦为修辞方式之一。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评》:“《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粧,纤纤出素手。’一连六句,皆用叠字,今人必以为句法重复之甚。古诗正不当以此论之也。”
郭绍虞 校释:“案此亦古人修辞惯例……实则古人为诗,根据口语,口语中有迭字,则连用之,益见其轻松流利,此所以复而不厌。”
杜甫 《漫成》诗之一“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 仇兆鳌 注引 清 申涵光 曰:“ 杜 诗善用叠字,如‘野日荒荒白’、‘宿鹭娟娟浄’、‘江市戎戎暗’、‘山云淰淰寒’之类,皆非意想所及。”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二一:“ 中国 文字中迭字与声音相近的辞类很多。如‘茫茫’、‘郁郁’、‘萧萧’、‘历历’、‘寥寥’之类都是常用的迭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叠字
2. 败字的草书写法
“败”字草书写法: 1、第一种:书家——饶介。
饶介是元末著名文人、书法家,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其诗立意奇巧,遣句工严,自具一格;草书飘逸畅朗、清丽流放,神追大令(王献之)。书迹有《杂诗帖》、《琴珍帖》、《仿四家书》等。
2、第二种:书家——赵构。 赵构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人神韵。
赵构的传世墨迹有《草书洛神赋》《正草千字文》《赐岳飞手敕卷》《赐岳飞批札卷》及《光明塔碑》等。 3、第三种:书家——赵孟頫。
赵孟頫擅长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
草书分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
主要特征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钩连和左右钩连。 扩展资料 “败”字行书写法: 1、第一种:书家——黄庭坚。
黄庭坚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黄庭坚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受苏轼书风的影响。
其行帮手札墨迹撇捺开张、字形扁阔、字势向右上扬等,都明显表现出苏轼书法的特征。 2、第二种:书家——苏轼。
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
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 3、第三种:书家——王铎。
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他的墨迹传世较多,不少法帖、尺牍、题词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
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丝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行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