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昆虫分目检索表(双项式)
1.有翅2对,后翅正常……………………………………………………………………………………………2 有翅1对,后翅特化为平衡棒………………………………………………………………双翅目(Diptera) 2.口器为虹吸式,体被鳞片……………………………………………………………鳞翅目(Lepidoptera) 口器为非虹吸式,体不被鳞片…………………………………………………………………………………3 3.前翅为鞘翅………………………………………………………………………………鞘翅目(Coleoptera) 前翅为非鞘翅,为覆翅……………………………………………………………………直翅目(Orthoptera) 昆虫纲分目检索表(两项式) 1.无翅;腹部第6节以前有附肢(无翅亚纲)…………………………………………………………………2 有翅或无翅;腹部第6节以前无附肢(有翅亚纲)…………………………………………………………5 2.无触角;腹部12节,前3节有附肢;无尾须………………………………………………原尾目(Protura) 有触角;腹部最多11节…………………………………………………………………………………………3 3.腹部6节或更少,无尾须;附肢为:第1节有腹管,第3节有握弹器,第4、5节有弹器…………………………………………………………………………………………………弹尾目(Collembola) 腹部10或11节,有尾须,附肢为刺突或泡……………………………………………………………………4 4.腹端只有1对尾须(或尾狭),无中尾丝;无复眼………………………………………双尾目(Diplura) 腹端有1对尾须及1中尾丝;有复眼……………………………………………………缨尾目(Thysanura) 5.口器咀嚼式,有成对的上颚;或口器退化……………………………………………………………………6 口器非咀嚼式,无上颚;为虹吸式、刺吸式或舔吸式等……………………………………………………26 6.有尾须……………………………………………………………………………………………………………7 无尾须(少数有尾须则头延伸成喙状)………………………………………………………………………17 7.触角刚毛状,翅竖在背上或平展而不能折叠…………………………………………………………………8 触角丝状,念珠状或剑状等;翅可以向后折叠,或无翅……………………………………………………9 8.尾须细长而多节(有时还有中尾丝);后翅很小或无后翅,无翅痣……………………蜻蜓目(Odonata) 9.后足为跳跃足或前足为开掘足…………………………………………………………直翅目(Orthoptera) 后足为非跳跃足,前足也非开掘足……………………………………………………………………………10 10.跗节4或5节……………………………………………………………………………………………………11 跗节最多为3节………………………………………………………………………………………………14 11.触角为丝状或梯状等,而不呈念珠状;前翅革质,后翅膜质……………………………………………12 触角念珠状,前后翅相似,均为膜质,或无翅…………………………………………等翅目(Isoptera) 12.前胸比中胸长或大……………………………………………………………………………………………13 前胸比中胸短小,体细长如枝或扁平似叶……………………………………………………修目Phasmodea 13.前足为捕捉足,中后足不多刺…………………………………………………………………螳螂目Mantodea 前足非捕捉组,与中后足相似,生有许多刺………………………………………………蜚蠊目Blattodea 14.跗节3节…………………………………………………………………………………………………………16 跗节2节,尾须不分节,触角9节……………………………………………………………缺翅目Zoraptera 15.前足第一跗节极膨大,有丝腺,能纺丝;前后翅相似(雌),或无翅(雄)……………纺足目Embiodea 前足正常,不能纺丝,有翅则后翅比前翅宽大………………………………………………………………16 16.尾须不呈铗状;前翅狭长,后翅臀区扩大,翅均为膜质…………………………………襀翅目Plecoptera 尾须坚硬呈铗状,前翅短小,革质,后翅膜质如折扇……………………………………革翅目Dermaptera 17.跗节最多分为3节………………………………………………………………………………………………18 跗节4节或5节;如3节以下则无爪,或前翅角质…………………………………………………………19 18.跗节2或3节;触角细长而多节;有翅或无翅……………………………………………啮虫目Corrodentia 跗节1或2节;触角短小,最多5节;无翅;外寄生于鸟兽………………………………食毛目Mallophaga 拈 19.前翅特化为平衡棒,后翅很大;雌虫无翅,无足;内寄生与昆虫腹部…………………翅目Strepsiptera 前翅不特化为平衡棒……………………………………………………………………。
2. 昆虫检索表怎么做
我做过二项式分类检索表。
简单的说,就是比较昆虫同一个部位的不同性状,把他们区别开。比如 凤蝶 家蚕 蜜蜂
可以这样写
1.膜翅 。。。。。。。。。。。。。。..蜜蜂
鳞翅 。。。。。。。。。。。。。。..2
2.触角棒状 。。。。。。。。。。。.. 凤蝶
触角羽状 。。。。。。。。。。。。家蚕
这个检索表编的比较弱智,但大概意思就是这样,希望你能明白
二项式分类检索表有个特点:例如,你要编n种昆虫的检索表,那最后编好了应该有n-1条,每一条里有两项。如果多余n-1或少于n-1都是不对的。
编好了可以检验一下对不对,看看根据你的检索表能不能区别出那几种昆虫。
暂时只能想到这么多了。
3. 昆虫检索表
蟋蟀(xishuai)(Gryllulus;Gryllus)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
一名促织,中国北方俗名蛐蛐。全世界已知约2500种,中国已知约150种,其中台湾省50种。
(另此处数据有疑问:世界上已定名的约有1400种以上,我国已定名有30种以上。)若干种类为旱作物的害虫。
蟋蟀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黄褐色至黑褐色。
头圆,胸宽,丝状触角细长易断。咀嚼式口器。
有的大颚发达,强于咬斗。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长;后足发达,善跳跃;尾须较长。
前足胫节上的听器,外侧大于内侧。雄性喜鸣、好斗,有互相残杀现象。
雄虫前翅上有发音器,由翅脉上的刮片、摩擦脉和发音镜组成。前翅举起,左右摩擦,从而震动发音镜,发出音调。
雌性个体较大,针状或矛状的产卵管裸出,翅小。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
夜出活动。杂食性,吃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
蟋蟀的某些行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诱发。在斗蟋蟀时,如果以细软毛刺激雄蟋的口须,会鼓舞它冲向敌手,努力拼搏;如果触动它的尾毛,则会引起它的反感,用后足胫节向后猛踢,表示反抗。
常见的蟋蟀(如北京油葫芦)每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卵单产,产在杂草多而向阳的田埂、坟地、草堆边缘的土中。
雄虫筑土穴与雌虫同居。喜栖息于荫凉、土质疏松、较湿的环境中。
虫口过于密集时,常自相残杀。花生大蟋在广西1年1代,若虫在土穴中越冬,翌年3~4月出土,为害花生幼苗。
6月上旬羽化为成虫 ,继续为害。11月中下旬,以若虫开始越冬。
成虫、若虫穴居深达0.6米甚至更深。新建的洞穴很简单,只有一个逃避孔。
在产卵前增建3~5个供产卵用的支穴,并出外搜索花生嫩茎叶和种子,运回穴内储存,以供饲养初孵的若虫。初孵若虫群居,数天后外出觅食,各自分别掘穴。
蟋蟀是中国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长江下游和华南地区的重要农业害虫,它们破坏各种作物的根、茎、叶、果实和种子,对幼苗的损害特别严重。在南方,花生大蟋破坏花生幼苗达10%~30%,它们也危害玉米、黄麻、烟草、棉花、大豆和木薯,往往造成缺苗,影响收成。
蟋蟀总科的1种。大型、土栖。
触角短于体长,前足开掘式,缺产卵器。本科昆虫通称蝼蛄。
俗名拉拉蛄、土狗。全世界已知约50种。
中国已知4种:华北蝼蛄、非洲蝼蛄、欧洲蝼蛄和台湾蝼蛄。体狭长。
头小,圆锥形。复眼小而突出,单眼2个。
前胸背板椭圆形,背面隆起如盾,两侧向下伸展,几乎把前足基节包起。前足特化为粗短结构,基节特短宽,腿节略弯,片状,胫节很短,三角形,具强端刺,便于开掘。
内侧有1裂缝为听器。前翅短,雄虫能鸣,发音镜不完善,仅以对角线脉和斜脉为界,形成长三角形室;端网区小,雌虫产卵器退化。
一般于夜间活动,但气温适宜时,白天也可活动。土壤相对湿度为22~27%时,华北蝼蛄为害最重。
土壤干旱时活动少,为害轻。成虫有趋光性。
夏秋两季,当气温在18~22℃之间,风速小于1.5米/秒时,夜晚可用灯光诱到大量蝼蛄。蝼蛄能倒退疾走,在穴内尤其如此。
成虫和若虫均善游泳,母虫有护卵哺幼习性。若虫至 4龄期方可独立活动。
蝼蛄的发生与环境有密切关系,常栖息于平原、轻盐碱地以及沿河、临海、近湖等低湿地带,特别是砂壤土和多腐殖质的地区。华北蝼蛄的生活史较长,2~3年1代,以成虫和若虫在土内筑洞越冬,深达1~16米。
每洞1虫,头向下。次年气温上升即开始活动,在地表营成长约10厘米的隧道。
非洲蝼蛄仅在洞顶壅起一堆虚土或较短的隧道。6~7月是产卵盛期,多产在轻盐碱地区向阳、高、干燥、靠近地埂畦堰处所。
卵数十粒或更多,成堆产于15~30厘米深处的卵室内。每虫一生共产卵80~809粒,平均417粒。
卵期10~26天化为若虫,在10~11月以8~9龄若虫期越冬,第二年以12~13龄若虫越冬,第三年以成虫越冬,第四年6月产卵。非洲蝼蛄在黄淮地区约2年完成1代,长江以南1年1代。
产卵习性与华北蝼蛄相似,更趋向于潮湿地区,集中于沿河、池塘和沟渠附近。卵期15~28天。
在黄淮地区当年化为若虫,以4~7龄若虫越冬,若虫共8~9龄,于第二年夏、秋羽化为成虫越冬,第三年5~6月产卵。蝼蛄都营地下生活,吃新播的种子,咬食作物根部,对作物幼苗伤害极大,是重要地下害虫。
通常栖息于地下,夜间和清晨在地表下活动。潜行土中,形成隧道,使作物幼根与土壤分离,因失水而枯死。
蝼蛄食性复杂,为害谷物、蔬菜及树苗。非洲蝼蛄在南方也为害水稻。
台湾蝼蛄在台湾为害甘蔗。据国外记载,某些种类还取食其他土栖动物。
如蛴螬、蚯蚓等。释名: 蟪蛄、天蝼、蝼蝈、仙姑、石鼠、梧鼠、土狗。
气味: 咸、寒、无毒。蝗虫又名「蚱蜢」本省称「草螟」 特徵:通常为绿色、褐色或黑色,头大,触角短;前胸背板坚硬, 像马鞍似 的向左右延伸到两侧,中、后胸愈合不能活动。
脚达,尤 其后腿的肌肉犟劲有力,外骨骼坚硬,使它成为跳 跃专 家,胫骨还有尖锐的锯刺,是有效的防卫武器,产卵器没 有明显的突出,是和螽斯最大的分别。 食性:喜欢吃肥 厚的叶子,如甘薯、空心 菜等 变态:不完全变态 ·交尾后的雌蝗虫把产卵管插入 10cm 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