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铭字草书怎么写
1、揭傒斯
善书。正、行书师晋人,苍古有力。书法名重当时,国家典册及功臣家传赐碑,遇其当笔,往往传诵于人。四方释老氏碑版,购其文若字,袤及殊域。存世书迹有《千字文》、《杂书卷》等。
2、康里子山
工书,善真、行、草书。楷书宗师虞世南,行草学钟繇、“二王”,旁及米芾。笔画遒娟清秀,转折圆劲流畅,神韵可爱,名重一时。评者以为赵孟頫以后,以书名者便是康里子山。
3、武则天
精于飞白书和行草书。所谓“飞白”就是在笔画中具有丝丝露白特点的书法,难度极大,但看上去却极为高雅。武则天留下来的书法资料不多,有《荐福寺碑》题额、为《崇福寺题额》,只有《升仙太子碑》是武则天亲自撰文并书丹镌刻的碑刻。
4、陆居仁
工诗文,擅书法,书学二王父子,为松江书派的先导。元末明初,与杨维桢、钱惟善交游唱和,殁后被同葬于干山东麓,世人称他们的墓为"三高士墓"。
5、怀素
自幼出家为僧,经禅之暇,爱好书法,与张旭齐名,合称“颠张狂素”,形成唐代书法双峰并峙的局面,也是中国草书史上两座高峰。怀素草书,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随手万变。书法率意颠逸,千变万化,法度具备。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_草书
2. 愁 字草书怎么写
愁字的草书写法有十七种,具体如下:
愁由部首“心 ”加部外字“秋”所组成,为会意字。而“秋”字则是由俩个象形字“禾”和“火”所组成,本为会意字。在古文中,“秋”、“秌”、“穐”字义和读音(qiū )相同。
3. 草书市字怎么写
1、揭傒斯
善书。正、行书师晋人,苍古有力。书法名重当时,国家典册及功臣家传赐碑,遇其当笔,往往传诵于人。四方释老氏碑版,购其文若字,袤及殊域。存世书迹有《千字文》、《杂书卷》等。
2、欧阳询
书法风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严谨工整、平正峭劲。字形虽稍长,但分间布白,整齐严谨,中宫紧密,主笔伸长,显得气势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备,八面玲珑,气韵生动,恰到好处。点画配合,结构安排,则是平正中寓峭劲,字体大都向右扩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稳固,无欹斜倾侧之感,而得寓险于正之趣。
3、陆游
亦工书翰,笔札精妙、遒严飘逸、意致高远。书论有《论学二王书》。草书出自张旭,行书源于杨凝式。朱熹称其笔札精妙,遒严飘逸,意致高远。遗留书作不多。
4、孙过庭
书法用笔的特点,唐吕总说他“丹崖绝壑”可谓一语道出精髓,他的书法笔势坚劲,能够兼融飘逸与沉着婀娜与刚健的不同艺术特点,做到质、妍的统一。孙氏的用笔特点是:点画之内给人以丰满圆转,轻重映带,变化无穷的直观印象。正如他自己所云:“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5、赵构
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入神韵,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称:“高宗善真、行、草书,天纵其能,无不造妙。”其书法影响和左右了南末书坛,后人多效法其书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草书
4. 隋代写什么字
楷书为主开皇九年(589)隋文帝杨坚灭陈,统一南北.登基之初,甚重文治,优礼学者,曾“诏购求遗书于天下” 1.开皇三年(583),秘书监牛弘,上表请派遣使者到各地搜访异本,“每书一卷,赏绢一匹,校写既定,本即归主.于是民间异书,往往间出”.平陈之后,因其书多出陈宣帝太建时所抄,纸墨不精,书亦拙劣,于是“召天下工书之士,京兆韦霈、南阳杜等,于秘书内补续残缺,为正副二本,藏于宫中,其余以实秘书内、外之阁,凡三万余卷” 2.至大业初年,天下承平日久,且炀帝又重视江南文化,好聚集图书经籍,《隋书》卷三十二《经籍志序》有称: 炀帝即位,秘书之书,限写五十副本,分为三品:上品红琉璃轴,中品绀琉璃轴,下品漆轴.于东都观文殿东西厢构屋以贮之,东屋藏甲乙,西屋藏丙丁.又聚魏以来古迹名画,于殿后起二台,东曰妙楷台,藏古迹;西曰宝迹台,藏古画.又于内道场集道、佛经,别撰目录.由是,朝廷甚重书法,秘书省“加置楷书郎员二十人(从九品),掌抄写御书” 3.虽然杨隋书手的情况已不可考,但据韦述《集贤院注》:“隋旧书用广陵麻纸写,作萧子云体,赤轴绮带,最丽好.” 4.其书法出自萧子云,当属南朝流风,院中书手或多属南人.当时国子监设书算学,各置博士二人,助教二人,招收学生四十人.隋启唐制,是时既设有书学,吏部取士,亦应有书科.纸无千年之寿.由于隋时经籍及文书之类甚少见存,所见书法,大都是铭石之书,且以楷书为主,因此分析隋时书法只好囿于楷书范围.其结体大抵分作“斜画紧结”和“平画宽结”两类,前者出自北魏、东晋,后者源于北周、北齐.风貌主要有四种:一平正和美,以智永、丁道护为代表;一峻严方饰,以《董美人》、《苏孝慈》为典型;一秀朗细挺,以《龙藏寺》为代表;一浑厚圆劲,以《曹植庙碑》、《章仇氏造像》为典型.前二种启欧阳询、虞世南之格局,后二种开褚遂良、颜真卿之门路.其承前启后,中枢所在,功不可没,诚不容轻视之. 《董美人》,全称《蜀王美人董氏志》,蜀王杨秀撰,开皇十七年(597)十月十二日入窆万年县,清嘉道年间出土.是志多六朝别体,书法端庄遒丽,汪《十二砚斋金石过眼录》卷八称“字迹端妍含古意,与欧(阳询)、虞(世南)伯仲”,盖为确评. 《苏孝慈》即《苏慈志》,孝慈乃苏慈之字.仁寿三年(603)三月七日入窆同州.清光绪十四年(1888)出土,著录首见毛枝凤《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卷九,其有称:“楷法精健绝伦,实为佳刻,盖隋人楷法,集魏、齐之大成,开欧、虞之先路,其沉着痛快处,有唐人所不能到者.” 《龙藏寺碑》,齐开封参军张公礼撰.开皇六年(586)立石于河北正定县寺内.是石为隋碑之最煊赫者,后人多以欧阳询、虞世南相论述,如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卷五,有评“字画遒劲,有欧、虞之体”.赵《石墨镌华》卷一亦谓“碑书遒劲,亦是欧、虞发源”.按是书结体宽博、运笔细挺,与褚遂良同一境界,即以书风而言,平正冲和有似虞世南处,但绝无欧阳询峭劲峻严之态.其承习北齐余绪,崇尚秀朗,与绍继北魏、偏重峻严者纯属二途.杨隋一代,南北书风渐趋融合,已启初唐门户,是碑洵为典型,王澍《虚舟题跋》称其书“无六朝俭陋习气,盖天将开唐室文明之治,故其风气渐归于正”云,甚是. 《曹植庙碑》,又称《曹子建碑》,开皇十三年(593)立石于山东东阿县鱼山祠内.楷书中掺杂篆、隶,错综变化.书法浑朴雄劲,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评以为“快刀斫阵、雄快峻劲”,阳舒处乃为诸隋碑之最. 《章仇氏造像》,又称《章仇禹生等造经像碑》,开皇九年(589)十二月七日立石于山东汶上县.碑已断为三,楷书,兼作篆、隶.书法开宕峻爽,为北齐遗风之渐变者. 其他,诸如开皇十五年(595)的《巩宾暨妻陈氏志》,嘉庆二十四年(1819)四月出土.书法郁穆高爽,为近世金石收藏家所推重,如段嘉谟《金石一隅录》称:“字体高古,有钟、羊法,篆盖亦得汉魏遗意,后人不能及也.”朱士端《宜禄堂收藏金石记》谓“书法方整跌宕,已开唐初诸贤法门”;开皇十六年(596)的《贺若谊碑》,书法峻严宏爽,《石墨镌华》卷一有称“是唐初诸人前茅”.《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卷六也谓其“字画精整,隋刻之佳者.” 大业十一年(615)的《姬氏志》、《元智志》,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同时出土,书法端丽,有双璧之称.杨守敬《丁戊金石跋》曾评之曰:“两志书法并精整,此隋代变南北朝书体之始,以《苏孝慈》、《尉富娘》照之,可知其时风尚矣.”按《元智志》多六朝别字,书法秀朗遒劲,上承六朝下开初唐,尤胜《姬氏志》,特见称于后人,陆耀《金石续集》卷三评以为:“文字雅驯,书法严杰,北宋也.而结体一洗南北纤俗之习.世重欧、虞书,此为先导也.”不独陆氏所评若是,瞿中溶《古泉山馆金石文编残稿》卷一也以为“书法劲秀,刻画峻拔,乃石刻中之妙品”.张廷济《清仪阁金石题识》卷二论之更甚,有谓“文词典则,书格精整,古志石中绝无仅有之作”.《姬氏志》虽少疏朗之气,然亦饶有古意,两志或并出一人之手.与《姬氏》、《元智》两志同年人窆的《尉富娘志》,清同治十。
5. 这两句怎么解释若萦春蚯,如绾秋蛇写错了,该是“若萦春蚓如绾秋蛇
比喻字写得不好,弯弯曲曲,象蚯蚓和蛇爬行的痕迹.百度百科里的资料:词 目 春蚓秋蛇 发 音 chūn yǐn qiū shé 释 义 比喻字写得不好,弯弯曲曲,象蚯蚓和蛇爬行的痕迹. 出 处 《晋书·王羲之传》:“行之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 示 例 蜂腰鹤膝嘲希逸,~病子云.(宋·苏轼《和孔密州五绝·和流杯石上草书小诗》) 典出《晋书卷八十王羲之传》:“子云近出,擅名江表,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苏轼?题萧子云书》:“唐太宗评萧子云书曰:‘行行如纡春蚓,字字若绾秋蛇.’今观其遗迹,信虚得名耳.”《宋苏轼?和孔密州五绝五首之四》:“蜂腰鹤膝嘲希逸,‘春蚓秋蛇’病子云.”《清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诗云:“研将朱墨任鸦涂,‘春蚓秋蛇’认得无?”《晋书王羲之传》评江南梁萧子云之书法,虽名扬江南,但其书法柔弱无力,缺豪迈之气.字体犹如春天之蚯蚓,秋天之蛇无异.《苏轼题萧子云书》中有录唐太宗观子云遗迹之语,与《晋书》所言,大致相同.亦作“秋蛇春蚓”.《宋?苏轼?次韵米黻二王书跋尾二首》:“‘秋蛇春蚓’久相杂,野骛家鸡定谁美.”亦作“春蛇秋蚓”.《明宋濂史书会要序》:“近世以来,徇末而忘本,濡毫行墨,‘春蛇秋蚓’之连翩.”“春蚓秋蛇”.原指弯弯曲曲,似蚯蚓与蛇爬行之遗迹.后喻书法柔弱,缺乏骨力,字体拙劣,婉曲无状,常用此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