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秦始皇用英语怎么写
秦始皇的英语:First Emperor of Qin。
重点词汇:
1、first
英 [fɜ:st] 美 [fɜ:rst]
n.第一,最初;头等;一号,[乐]高音部。
adv.首次;最早,最初;宁愿;优先。
adj.第一流的;最初的,最早的;基本的,概要的;高音的。
2、emperor
英 [ˈempərə(r)] 美 [ˈɛmpəɚ]
n.皇帝,君主。
3、Qin
n.秦(姓氏)。
First Emperor of Qin的例句:
1、The First Emperor of Qin then started to drive the mountains into the seas.
秦始皇用神鞭将山往大海里赶。
2、The First Emperor of Qin unified China in 221 B.C.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
扩展资料:
emperor这个单词13世纪初期进入英语,直接源自古法语的empereor,意为君主;最初源自拉丁语的imperator,意为发号施令的人。
若表示“某某皇帝”, emperor前要加定冠词,首字母要大写。
emperor对应的阴性名词是empress。
empress
英 [ˈemprəs] 美 [ˈɛmprɪs]
n.皇后;女皇。
I am an ordinary person, I am not the emperor or empress.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我不是什么皇上或者皇后。
I saw the empress and her young princess on the balcony.
我看见皇后和小公主在阳台上。
2. 英语翻译
【原文】愈与李贺书〔1〕,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2〕:“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徵’不称‘在’,言‘在’不称‘徵’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3〕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4〕.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5〕,汉之时有杜度〔6〕,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7〕.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8〕,以为触犯.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注释】〔1〕李贺(790—816):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因避父讳,不能应试出身,只做过奉礼郎之类的小官.著有《昌谷集》.〔2〕皇甫湜:字持正,元和进士.曾从韩愈学.〔3〕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名姬旦,周武王的弟弟,帮助武王灭殷(商),又辅佐成王,主持制定了周朝的典章制度.他和孔子都被历代统治者尊崇为“圣人”. 〔4〕“康王”二句:周康王名钊,其孙继位,谥昭.《春秋》对此未提出异议.〔5〕骐期:春秋时楚国人.〔6〕杜度:东汉时人,字伯度,齐国丞相.〔7〕浒(hǔ虎)势秉机:四字与唐高祖李渊之父(名虎)、太宗李世民、世祖李昞、玄宗隆基名同音.〔8〕谕:与代宗李豫的名字同音.【翻译】我给李贺写了一封信,勉励他去考进士.李贺应进士试很引人注目,同李贺争名的人出来诋毁他,说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还是以不参加进士考试为好,勉励他去考的人是不对的.听到这种议论的人不加分辨,纷纷附和,众口一声.皇甫湜对我说:“如果不辩明这件事,您和李贺都会因此获罪.”我回答说:“是的.”《律》文说:“凡双名不专讳一个字.”解释者说:“孔子的母亲名‘徵在’孔子在说‘徵’的时候不说‘在’,说‘在’的时候不说‘徵’.”《律》文又说:“不讳声音相近的字.”解释者说:“譬如‘禹’之与‘雨’,‘丘’之与‘蓲’之类就是.”现在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去考进士,是违背了二名律呢,还是违背了嫌名律呢?父名晋肃,儿子不可以考进士,那么倘若父亲名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试问避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制订礼法制度来教化天下的,不是周公、孔子么?而周公作诗不避讳,孔子不避母亲双名中的单独一字,《春秋》中对人名相近不避讳的事例,也没有加以讥刺.周康王钊的孙子,谥号是昭王.曾参的父亲名晳,曾子不避“昔”字.周朝时有一个人叫骐期,汉朝时有一个人叫杜度,象这样的名字让他们的儿子如何避讳呢?难道为了要避父名的近音字,就连他们的姓也避了吗?还是就不避近音字了呢?汉代讳武帝名彻,遇到“彻”字就改为“通”字,但没有听说又讳车辙的辙字为别的什么字;讳吕后名雉,遇到“雉”字就改称“野鸡”,但没有听说又讳治天下的治字为别的什么字.现在臣僚上送奏章、皇帝下达诏旨,也没听说要避浒、势、秉、机这些字,只有宦官和宫女,才不敢说谕和机这些字,以为这样是犯忌的.士大夫的言论行动,究竟应该依照什么法度呢?总之,无论是考据经典、质正律文还是查核国家典章,李贺的参加进士考试,到底是可以还是不可以呢? 大凡服侍父母能象曾参那样,可以免遭非议了;做人能象周公孔子,也可以达到顶点了.而现在的读书人,不努力学周公、孔子的行事,却要在讳亲人的名字上,去超越周公、孔子,真是太糊涂了.周公、孔子、曾参,毕竟是无法超过的,超越了周公、孔子、曾参,而去向宦官、宫女看齐,那么岂非宦官、宫女对亲人的孝顺,比周公、孔子、曾参还要好得多了吗?【赏析】唐代对于君主与尊长的名字避讳强调得十分过分,成了限制人们言行的精神桎梏.李贺父名晋肃,因而不能参加进士科的考试.因“晋”、“进”同音.韩愈因劝说李贺参加考进士遭到众人的非议.这种陈腐风气,韩愈为之深恶痛绝.《讳辩》正是为此而作.他引经据典,多方设问,并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对这种腐朽的时尚做了痛快淋漓的抨击.引经据典.为了批驳李贺应避讳父名的说法,作者列出许多典型的例子来谈避讳君主与尊长名字的时尚没有事实根据.春秋时的周公与孔子,是人们景仰的人物,他们品德高尚,但他们并不避讳父兄之名或母亲之名;周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