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法作品名称怎么写
书法作品的写法分:内容的分行布白、题款和印章。
分行布白是根据书体、内容、风格、篇幅的变化而不同。如果内容、字数很多,而篇幅有限,且书体又属浑厚开张的风格,那么分行布白势必变茂密,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注意茂密充实而不拥挤紊乱。如果是隶、楷,分行布白一般都采取纵横成行,隶书纵行字距宽于横行,楷书纵横相当,有的还采取打朱丝栏(用毛笔或鸭嘴笔扶尺画成),或分格写,字体风格秀丽的字,一般分行布白都比较疏朗。但隶、楷书也有茂密的布白,如颜字。如果分行布白纵横均匀又过于茂密,就可能产生拥挤现象。如果布白纵横均匀,风格秀丽疏朗,则更要讲究字体的大小,笔画的斜正、开合的变化;如果是纵成行横错列的行草书,由于点划的使转,形成疏密、参错、穿差、险夷、开合等错综复杂的变化,分行布白或疏朗或藏密均可随人意,但以适宜为止,变化而不堆砌错乱。 古代书法作品都是纵写,很少有横写的,只有匾额、横披是横写的;题画和扇面题字、文章标题等也有横写的。一般都右起左行。其分行布白的要求和竖写大体一致。
题款和印章虽是书法作品内容的附属,但是对一幅书法作品来说,是有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到画面的虚实变化、补空填白等作用。有些作品往往因对题款、印章不够重视,破坏了全局的统一和变化,损坏了作品的章法布局的完美。
题款是一幅书法作品的说明文字,包括对书写内容的说明,为谁而作,创作时间、地点、作者姓名。
题款分单款和双款。内容也有简有繁。如果是单款,简单写法只写作者姓名或时间;如果是繁写,则把所写内容的说明,如诗词的作者(包括词牌),为什么作,写于何年何月、何地或什么斋室名称等。双款是指包括受书者姓名,如**嘱书、雅正、斧正、正腕等。题款的书体,一般用行书体,字体要比正文字小,写在正文的左侧,相当一行字的位置。有的题款字数很多,正文反而不如题款字多,则题款也是正文布局的一部分。正文字大而疏朗,题款字小而严密,达到全幅变化而统一。如果题款字数少,题款和具名及印章之间的距离可拉大一些,但以匀称为宜,具名之下的地点和印章,下延不得超过正文的下脚线,最好距半个字或一个字。如果正文写完后只留下有限位置给题款,题款应简单,只具姓名、年月、印章,或只具姓名和印章。
印章虽小,但不可忽视。它在一幅书法作品中,能烘托气氛,调整布局,增加变化,起着画龙点睛氦笭份蝗莓豪逢通抚坤的作用。有些作品,正文和题款都写的很好,但由于印章处理不妥,或歪斜,或位置不合适,或大小多寡不宜,都会影响和破坏章法布局的完美统一。
印章中分姓名章和闲章两种,姓名章刻的是作者的姓名,或单姓单名,或别名雅号,盖在其名之下或旁边空白处。用一方或两方视下空位置大小,如果具名在纵长三分之二的上方,则印章可钤盖大小两方印章,如具名很靠下,无钤盖印章处,而旁边空白又较大,则可钤盖具名的左旁,闲章的内容往往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情操和对艺术的见解等等,可以帮助观众对作者作品的认识,其实闲章并不闲,有着丰富的内容。闲章一般盖在右边紧靠字行的的空白处,又名“引首章”;盖在题名后的空白处,又称“压脚章”。印章的形状有方、园、椭圆或不规则的,且有大有小。姓名章的大小要和作品的字幅和书体的大小相一致。闲章可略大些,但也因和字幅、书体相称。总之应和整幅作品章法布局相调和为原则。印章分朱文章和白文章(也有半方朱文半方白文的),朱文为阳刻章,白文为阴刻章。用阴文或阳文视布局的需要,一般都用阴文的白文章。
2. 书法作品落款
落款的字体要晚于正文的字体,比如说,正文是楷书,落款可以是楷书,行书,草书,绝不能是篆书或是隶书,这五大笔体由早到晚的排列顺序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然后落款的内容可根据你所剩空间的大小来决定,一般可以体现出作品的出处,时间,地点,作者,及印章.如果知道作品的作者及作品的名称可以写全,即:录李白诗<<将进酒>>,如果不清楚作品名称,只知道作者的话可以写成:录李白诗一首,如果作者和作品名称都不清楚时,可以写:录诗一首.时间由天干地支来组成,如果你不清楚天干地支的话,可以看一看挂历之类的,阴历一般都有一个比如说今年就是丁亥年(猪年),然后月份可分为春夏秋冬来写,阴历一共十二个月,三个月是一季,也就是说阴历的一二三月为春季,可分别写为初春,仲春,末春, 以此类推,四五六月则可分别写为初夏,仲夏,末夏,现在是阴历的十月也就是冬季的第一个月则写为初冬,然后写上你的名字,一般不是名人的话最好不要简写自己的名字,要写清姓氏和名字,比方说你叫张三,就写张三,不要象有些名家一样只写名字不写姓,毕竟人家已经出名了,只写名字不写姓别人看了也知道,一般人则不同了.然后就是地点,在哪里出的作品就可以写那个省的简称就行了.最后就是加盖印章,印章可分为朱印和白印,朱印就是字的笔画是红色的,白印则是除去字的笔画以外的地方是红色的,也就是说字的笔画是掏空的.印章也可根据你预留的地方的大小来定,是盖一个还是盖两个,如果盖两个的话,最好是一朱一白.这样一个完整的落款就写好了.加盖印章的时候要与落款的文字之间留出一到两个字的距离.但注意落款一定要竖着写.附:此答案由“踏月无痕何少爷”回答处复制。
3. 怎么写书法作品
书法作品的神韵和情调主要通过笔法和结构、章法来表现,笔法和结构是书法创作的主要技法。
一、笔法和结构的关系 笔法是用笔的方法,也称用笔或运笔,是指笔在纸上如何运行,写出点画的方法。 结构也称间架或结体,即点画的搭配构成。
笔法和结构的关系究竟如何?是先学笔法还是先学结构呢?古人都认为书法中首先是笔法,如传王羲之撰《笔势论》说:“夫书不平直,不用调端,先须用笔”。唐张怀瓘的《用笔十法》中说:“夫书第一用笔”。
元赵孟#92;说:“学书以用笔为先”。 近代启功先生则主张书法以结构为先,这也是不无道理的。
犹如建筑,是方形是圆形,是楼台宫殿,还是庙宇教堂,先要搭好结构,有了屋架,基本轮廓就出来了,加上装饰就成为各式建筑。书法飞结构如同建筑的骨架,笔法如同建筑中的装饰。
这两者似乎是结构更重要。但是实际上结构和笔法也很难分开,缺一就不成其书法。
字体结构制约着笔法,如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笔法都不尽相同,用笔各有特点。同时,笔法又使结构具有各种姿态,美化了结构的各种形态。
从顺序来说,先讲结构有它的重要意义,如果结构失调,笔法很难补救;当然,不讲究笔法,也就失去书法艺术的“肌肤之丽”。所以既要重视结构,也要非常注意笔法。
二、“永”字八法 古人重视笔法,故历来谈笔法甚多,如“永”字八法、张怀瓘《用笔十法》、李阳冰《翰林秘论》24种口诀等。由于古语难懂,往往神秘化。
现略作“永”字八法介绍。 所谓“永”字八法,据说来自隶体。
包世臣《艺舟双楫》中说:“唐人韩方明说八法是于隶字之始,传于催子玉,历钟繇、王羲之、以至于永禅师,此为古今学书的机括”。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载:“秦狱吏程邈,善大篆。
得罪始皇,囚于云阳狱,增减大篆体,去其繁复,始皇善之,出为御史,名书曰隶书。”这里已经很明确的告知我们,唐以前就把我们现在称为“隶书”的书体名称定格了,只不过现在的隶书范围包含了“八分”。
“八分”是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又称楷隶,指东汉中期出现的新体隶书。关于这种书体的形成年代,蔡邕《劝学篇》说:“上谷王次仲初变古形”,六朝书家有“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灵帝时,王次仲饰隶为八分”等说法。
这里的文献明确的是“楷法”,并非“楷书”。蔡邕以善八分书著名,钟繇在对各种带随意性的八分书作总结研究的基础上,用蔡邕的八分对它们进行整理,去其隶书笔态,形成一种较为完整的书体,并加以推广。
后人在此基础上,近一步建立了有关这种书体的规矩法度,最终形成了“楷书”这一书体。 古人认为“永”字的八种笔画的写法,是最基本的笔法,是一切汉字中点画的基本笔法,似乎只要掌握了这八种笔法就掌握了所有汉字的笔画的写法。
其实不然,就以“点”来说,就有许许多多的写法。如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中的“之”、“淳”、“信”、“交”、“字”、“充”等字的点,因结构不同,写法也各异;其次,永字无戈法。
所以,虽然“永”字八法的写法是基本笔法,但是也不能概括一切字的笔画的写法。故不能迷信古人称八法为“墨道之最”。
“永”字八种笔画的笔法简介: 1.点为侧 何为侧?“侧”显然是一种笔势,并非用侧峰。侧即斜下笔,笔势如鸟翻身飞下,又像高峰坠石,区别于篆书的圆点和隶书的方平笔点。
笔尖侧向左,笔肚子向右,用笔锋收笔,形成一种左顾右盼之势。 其实并不是一切字的点都如此。
侧因在各个字爱好所处位置不同,形态各异;并有圆笔、方笔之分,圆笔不露笔锋,外形圆润;方笔铺毫而进,露锋,转折时棱角鲜明。 2.横为勒 勒,古人解释为“悬崖勒马”或“勒缓纵以藏机”等等。
勒是古人概括了横画的笔法和笔势的一种说法。横画的运笔过程中有种涩劲,不能像平铺一直线,因此要求笔锋逆入平出,即抡笔逆上,转笔后蹲锋平出运行,到收尾时,驻笔后向上转锋后顿笔,挫笔回锋而收笔。
方笔则顺毫蹲锋,平出往前运行,到收笔时驻笔转锋后成顿笔,挫笔回锋收笔。在行笔过程中要时时勒住笔,古人形容为如“千里阵云”。
在古人的作品中,也不是一切横画都是逆入平出的,如欧字的横画往往是笔锋顺入下按后平出,收笔回峰也不明显。所以我们书写时应根据字的结构和风格而变化。
3.竖为弩 古人解释为“如弩之发怒”,“弩弯环而势曲”等等。竖画如弩,其形和势都颇相似。
起笔时笔锋逆上停顿后用劲往下运行,到收笔停顿回峰收笔。在笔锋自上而下运行时,笔杆因用力自然微倾向前而成涩笔。
入笔、收笔都是上逆下逆如弩的两端成逆势。然而这只是指中心竖直笔,特别是带钩的竖直笔而言。
不带钩的中心竖画有“悬针”、“垂露”两种笔法。所谓“悬针”如同悬吊着的针头,所谓“垂露”即似成椭圆形下垂的露珠,运笔时圆笔藏头护尾,护尾称垂露法,不护尾称悬针法,是写竖笔时回峰收笔所造成的两种笔势。
方笔有方齐的也有成锐角的。 4.钩为趯 (tì) 俗称钩。
古人不称钩而称挑或趯、剔,大约有三层意思:一是竖笔收笔回峰时即要。
4. 书法字帖名称
呵呵,这个确实不太好说,因为太多了。一般没有谁会花那么大的功夫给你罗列那么多的书法字帖。因为字帖太多太多了。楷隶行草篆。。。
跟你简单说几种吧。楷书 :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楷书《兰亭记》。颜真卿:《多宝塔碑》《郭家庙碑》《大唐中兴颂》《颜氏家庙碑》
赵孟頫《胆巴碑》《仇锷墓碑铭》 还有魏碑。
隶:《礼器碑》《华山庙碑》、《史晨碑》、《张迁碑》、《曹全碑》、《乙瑛碑》
行: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所书《祭侄稿》,苏轼的《黄州寒食帖》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的赵孟頫、鲜于枢、康里巙,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王铎,清代的何绍基等,都擅长行书或行草,有不少作品传世。
篆:《石鼓文》和《秦公簋》铭文.秦时刻石如《泰山》、《峄山》、《琅琊台》. 唐李阳冰、五代徐锴与清代的邓石如均是小篆大家
草:王羲之《初月》、《得示》 三国吴皇象《急就章》 怀素《自叙帖》,唐朝张旭《千文断碑》、《古诗四道》,孙过庭《书谱》等等。王羲之的和字就挺好的,你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