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知行录的全部翻译
《五代史·冯道传·论》道:“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妙啊,管子的善于立论!礼义是治理人民的大法;廉耻,是为人立身的大节。大凡不廉便什么都可以拿;不耻便什么都可以做。
人到了这种地步,那便灾祸、失败、逆乱、死亡,也就都随之而来了;何况身为大臣而什么都拿,什么都做,那末天下哪有不乱,国家哪有不亡的呢?然而在这四者之间,耻尤其重要。因此孔子论及怎么才可以称为士,说道:“个人处世必须有耻。”
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耻,对可耻的事不感到羞耻,便是无耻了。”又说:“耻对于人关系大极了,那些搞阴谋诡计耍花样的人,是根本谈不上耻的。”
其所以如此,因为一个人的不廉洁,乃至于违犯礼义,推究其原因都产生在无耻上。因此(国家领袖人物)士大夫的无耻,可谓国耻。
我考察自三代以下,社会和道德日益衰微,礼义被抛弃,廉耻被掼在一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但是凛冽的冬寒中有不凋的松柏,风雨如晦中有警世的鸡鸣,那些昏暗的日子中,实在未尝没有独具卓识的清醒者啊!最近读到《颜氏家训》上有一段话说:“齐朝一个士大夫曾对我说:‘我有一个儿子,年已十七岁,颇能写点文件书牍什么的,教他讲鲜卑话,也学弹琵琶,使之稍为通晓一点,用这些技能侍候公卿大人,到处受到宠爱。
’我当时低首不答。怪哉,此人竟是这样教育儿子的!倘若通过这些本领能使自己做到卿相的地位,我也不愿你们这样干。”
哎!颜之推不得已而出仕于乱世,尚且能说这样的话,还有《小宛》诗人的精神,那些卑劣地献媚于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惭愧么? 罗仲素说:教化是朝廷急要的工作;廉耻是士人优良的节操,风俗是天下的大事。朝廷有教化,士人便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天下才有良风美俗。
古人治军的原则,没有不以廉耻为本的。《吴子》说:“凡是统治国家和管理军队,必须教军民知道守礼,勉励他们守义,这是为了使之有耻。
当人有了耻,从大处讲就能战攻,从小处讲就能退守了。”《尉缭子》说:“一个国家必须有慈孝廉耻的习尚,那就可以用牺牲去换得生存。”
而太公望对答武王则说:“有三种将士能打胜仗,一是知礼的将士,二是有勇力的将士,三是能克制贪欲的将士。因为有礼,所以列朝治军者和粗野的武夫,都能遵循文王后妃的教化行事;难道还有欺凌平民、抢劫牛马,而对百姓实行残暴手段的么?”《后汉书》上记载:张奂任安定属国都尉,“羌族的首领感激他的恩德,送上马二十匹,先零族的酋长又赠送他金环八枚,张奂一起收了下来,随即召唤属下的主簿在羌族众人的面前,以酒酹地道:‘即使送我的马多得像羊群那样,我也不让它们进马厩;即使送我的金子多得如粟米,我也不放进我的口袋。
’把金和马全部退还。羌人的性格重视财物而尊重清廉的官吏,以前的八个都尉,大都贪财爱货,为羌人所怨恨,直到张奂正直廉洁,威望教化才得到了发扬。”
唉!自古以来,边疆局势的败坏,岂有不从贪求财货开始的么!我对辽东的事件不能无感。杜子美诗道:“安得廉颇将,三军同晏眠!”有一种刻本作“廉耻将”。
诗人本来的意思,未必想到这点,但我读《唐书》,讲到王佖做武灵节度使时,以前吐蕃人想造乌兰桥,每次在河边岸上事先堆积木材,都被节度使派人暗暗地运走木材,投入河流,桥始终没有造成。吐蕃人了解到王佖贪而无谋,先重重地贿赂了他,然后加紧赶工造成了桥,并且筑了小城防守。
从此以后朔方防御侵掠的战事就没完没了,至今还成为边患,都是由于王佖的贪财引起的。所以贪财的人作将帅便边关到夜间也洞开着无人防守。
懂得这个道理,即使是郢书燕说式的穿凿附会,或许也可以治国吧!(。
2. 王阳明写过什么书
王阳明全集 卷一 知行录 知行录之一 传习录上 知行录之二 传习录中 知行录之三 传习录下 知行录之四 公移一 知行录之五 公移二 知行录之六 公移三 知行录之七 三征公移逸稿 知行录之八 征藩公移 卷二 静心录 静心录之一 文录一 静心录之二 文录二 静心录之三 文录三 静心录之四 外集三 静心录之五 续编二 静心录之六 续编二 静心录之七 外集一 静心录之八 外集二 静心录之九 诰命·祭文 增补·传记·增补 静心录之十 序说·序跋增补 卷三 悟真录 悟真录之一 文录四 悟真录之二 文录五 悟真录之三 外集四 悟真录之四 外集五 悟真录之五 外集六 悟真录之六 外集七
悟真录之七 续编一 悟真录之八 续编三 悟真录之九 续编四 悟真录之十 补 录 悟真录之十一 世德纪 悟真录之十二 世德纪 附录 卷四 顺生录 顺生录之一 别录一 顺生录之二 别录二 顺生录之三 别录三 顺生录之四 别录四 顺生录之五 别录五 顺生录之六 别录六 顺生录之七 别录七 顺生录之八 年谱一 顺生录之九 年谱二 顺生录之十 年谱三 顺生录之十一 年谱附录一 顺生录之十二 年谱附录二
网购不错~
3. 传记怎么写格式怎么样的
传记就是记录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名人事迹的一种文学体裁。
人物传记的写法一般是介绍人物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及老年的成长经历(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末尾一般总述人物的功绩成败,也可以在记叙成长经历的同时加入一些议论。 写人记叙文以记叙人物的活动、经历、事迹为主,如人物传记、人物通讯、人物轶事等等。
写人的记叙文重在刻画人物的性格,并通过这种性格的刻画来反映生活,表达一个深刻的主题。 写人一般可以有如下几种方法: ⑴,通过人物的肖像写人。
人物的肖像主要指人物的外貌,包括人物的容貌、服饰、姿态和神情等等。肖像描写可以写人物的静态,也可以写人物的动态。
⑵,通过人物的语言写人。人物的语言要充分个性化的,能表现人物的出身、教养、经历和性格,让人读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⑶,通过人物的行动写人。人物的行动要符合生活的本质,符合人物的性格发展的逻辑。
可以选择具体的、富有特征的行动来显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 ⑷,通过人物的心理写人。
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很丰富的,心理描写就是要充分揭示出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爱慕、思念、苦闷、痛苦、怨恨、惊恐、嫉妒等等。常见的心理描写方式有内心独白、思忆联想、梦境幻觉、动作暗示等。
⑸,通过人物的活动环境写人。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人物的个性的形成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写好环境对表现人物的性格极为有用。
⑹,通过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的方法来写人。根据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捕捉、挑选最具有特征的细节,进行准确、真实的描写,能够使人物的性格更鲜明、形象更丰满。
通过相关人物的反映、评说,从侧面间接地烘托描写对象,可以起到睹影见竿的作用。侧面描写常常与正面描写结合运用。
⑺,通过事件来写人。可以通过写一件事来刻画一个人,也可以通过写一件事来刻画几个人。
写人的几种方法可以单独进行训练,也可以综合进行训练。 范文: 闻一多(1899~1946) 中国诗人,文史学者。
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后改名多 ,又改名一多。
生于湖北浠水。1912年考取北京清华学校,曾任《清华周报》编辑、《清华学报》学生部编辑,发表旧体诗文多篇。
1920年7月,第一首新诗《西岸》发表,以后连续发表新诗。早期的诗,形式多为自由体,较为突出地表现了唯美的倾向和秾丽的风格。
1921年11月,清华文学社成立,为其重要成员。同年12月 ,在清华文学社作《 诗的格律研究 》 的学术演讲,次年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进行系统的新诗格律化的理论研究。
1922年去美国留学,学习绘画,进修文学,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和英国近代诗歌。其间创作、发表了《太阳吟》、《孤雁》等诗,表达对祖国的思念。
还在《创造周报》上发表《〈女神〉之时代精神》等有影响的新诗评论。1923年印行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后,开始致力于新诗创作。
1925年自美回国,在北京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并成为徐志摩主编的《晨报副刊·诗镌》的主要撰稿人。1926年发表论文《诗的格律》,提出新诗要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开创了格律体的新诗流派,影响了不少后起诗人。 巴顿(1885~1945) Patton,George Smith 美国陆军上将。
加利福尼亚州圣加夫列尔人。生于1885年11月11日,卒于1945年12月21日。
毕业于西点军校和陆军军事学院。早期在骑兵部队服役。
1916年参加美军对墨西哥的武装干涉。1917年,在驻法美国远征军中从事美军第一支坦克部队的组建工作,并参加圣米耶勒和马斯-阿贡讷战役。
1940~1942年参加北非作战,先后担任坦克兵旅长、师长和军长 。1943 年7月升任第七集团军司令,参加西西里岛登陆战役。
1944年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率第3集团军转战法国、德国,进至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边境。德国投降后,任第15集团军司令兼巴伐利亚军事行政长官。
重视坦克作用,强调快速进攻。 名人传记怎么写? 记实就好 当然也可以神话下下 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人物志的主体,是地方志中的重要内容。
人物传记的特征有二个:其首要特征是真实,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生动。(即真实性和文学性) (一)人物传记的真实性是人物传记的生命。
“志属信史”,志传和史传一样,必须真实可靠,符合历史事实。对人物的记述也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是一,二是二,功是功,过是过,不虚构渲染,不隐恶扬善,不拔高溢美,不贬责降低,据事“直书”,做到人真、事真、言真、情真、形象真,以真取信,以真感人。
只有做到“情真而不诡”,“事信而不诞”,才能有益于人,传之久远。怎样保证人物传记的真实性呢?一、广集资料,反复考证。
要使传记真实可信,首先必须全面搜集、占有丰富翔实的资料,使传记所反映的人物生平事迹准确无误,完整无缺。这些资料一般包括五个基本方面的内容: (1)人物的姓名、性别、籍贯、民族。
(2)人物的生卒年月。 (3)人物的学历、简历、党派、职务。
(4)人物的贡献功绩、科技成果、著作。 (5)能反映人物思想风貌本质特征的典型事件。
对于。
4. 求王守仁的著作
卷一 知行录
知行录之一 传习录上 知行录之二 传习录中
知行录之三 传习录下 知行录之四 公移一
知行录之五 公移二 知行录之六 公移三
知行录之七 三征公移逸稿 知行录之八 征藩公移
卷二 静心录
静心录之一 文录一 静心录之二 文录二
静心录之三 文录三 静心录之四 外集三
静心录之五 续编二 静心录之六 续编二
静心录之七 外集一 静心录之八 外集二
静心录之九 诰命·祭文 增补·传记·增补 静心录之十 序说·序跋增补
卷三 悟真录
悟真录之一 文录四 悟真录之二 文录五
悟真录之三 外集四 悟真录之四 外集五
悟真录之五 外集六 悟真录之六 外集七
悟真录之七 续编一 悟真录之八 续编三
悟真录之九 续编四 悟真录之十 补 录
悟真录之十一 世德纪 悟真录之十二 世德纪 附录
卷四 顺生录
顺生录之一 别录一 顺生录之二 别录二
顺生录之三 别录三 顺生录之四 别录四
顺生录之五 别录五 顺生录之六 别录六
顺生录之七 别录七 顺生录之八 年谱一
顺生录之九 年谱二 顺生录之十 年谱三
顺生录之十一 年谱附录一 顺生录之十二 年谱附录二
就这些啦~~~~~
5. 哪里可以找到中国古代哲学的书,例如关于王守仁的心学的书
王阳明全集
〔明〕王守仁
--------------------------------------------------------------------------------
(全四卷)
卷一 知行录
知行录之一 传习录上 知行录之二 传习录中
知行录之三 传习录下 知行录之四 公移一
知行录之五 公移二 知行录之六 公移三
知行录之七 三征公移逸稿 知行录之八 征藩公移
卷二 静心录
静心录之一 文录一 静心录之二 文录二
静心录之三 文录三 静心录之四 外集三
静心录之五 续编二 静心录之六 续编二
静心录之七 外集一 静心录之八 外集二
静心录之九 诰命·祭文 增补·传记·增补 静心录之十 序说·序跋增补
卷三 悟真录
悟真录之一 文录四 悟真录之二 文录五
悟真录之三 外集四 悟真录之四 外集五
悟真录之五 外集六 悟真录之六 外集七
悟真录之七 续编一 悟真录之八 续编三
悟真录之九 续编四 悟真录之十 补 录
悟真录之十一 世德纪 悟真录之十二 世德纪 附录
卷四 顺生录
顺生录之一 别录一 顺生录之二 别录二
顺生录之三 别录三 顺生录之四 别录四
顺生录之五 别录五 顺生录之六 别录六
顺生录之七 别录七 顺生录之八 年谱一
顺生录之九 年谱二 顺生录之十 年谱三
顺生录之十一 年谱附录一 顺生录之十二 年谱附录二
朗诵天地文学书库
6. 王阳明是谁
王阳明,明代哲学家,浙江余姚人,曾任兵部尚书等要职,晚年奉旨南巡,途径大余青龙赤江古码头,病故于船上,后人在此建亭以示纪念。
亭中是一座大理石碑,碑西面阴刻“王阳明先生落星处”、“日本九州大学名誉教授冈田武彦手书”。该亭距县城13公里,每年都有大批日本及东南亚国家的学者前来凭吊。
王阳明记功碑在古代,大的征战之后,胜利的一方,大都会在战地附近刻石记功。庐山也有一处这样的地方。
在秀峰境内的李璟读书台下,有一块数丈见方的石壁。石壁上有三处石刻:中间是宋大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书的《七佛偈》,右边是明代徐岱的诗,左边是王阳明平定朱宸濠叛乱后在此勒石记功写的碑文,人称记功碑。
碑文共136个字,字体庄重遒劲,入石三分。后人评述此碑刻云:此山此刻同不朽,风雷呵护森光芒。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字伯安,因筑室读书于故乡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系浙江人,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曾任提督军务都御史。
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6月14日,明王朝宗室宁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谋反,叛军十万,势如破竹,陷南康,下九江,顺流而下。一路克安庆,逼南京,大有挥戈北上直取京城之势,明朝廷上下震动,惊慌失措。
这时,驻守在丰城的赣南巡抚王阳明迅速赶到吉安,果断决策,调集军队,直捣叛军老巢南昌。宸濠闻讯,急忙回师救援,王阳明与叛军大战鄱阳湖,仅用了35天时间,王阳明就大败叛军,在南昌附近的生米街生擒朱宸濠。
一场危及江山社稷的大叛乱几乎是在谈笑间平定了。可是,王阳明立了如此大功,不但没有得到朝廷的奖赏,反而遭到一系列的毁谤与陷害。
明武宗甚至觉得王阳明这么快就轻而易举平定了叛乱丢了自己的面子,认为像这样的战斗应由他亲自带兵南征才能显示“皇威”。宦官张忠之流又诬陷他与宸濠串通,武宗竟要王阳明放了宸濠让他率军与朱宸濠再战……在这种情况下,王阳明连夜赶到钱塘,将宸濠交给太监,同时遵照武宗的旨意,重新报捷,将平叛的胜利归功于武宗。
这样顾全了皇帝的面子,才保证了王阳明的身家性命。第二年正月三十日,王阳明到开先寺(即今秀峰寺),刻石记功。
记功碑上称颂武宗的“皇威神武”“亲统六师临讨,遂俘宸濠以归。”在短短的碑文中,王阳明也隐隐表达了自己难言的复杂心情。
大概这次刻石记功时,开先寺一带的景色给王阳明很深的印象,他十分喜爱这个地方。这年3月,他又一次来到开先寺。
徜徉林中,沉吟水畔,这清幽山水,这林涛泉石和众多的人文胜迹,使他联想到自己的宦海浮沉、坎坷人生。感慨之余,他写下了好几首诗,来抒发自己内心的烦忧。
其《又重游开先寺题壁》云: 中丞不解了公事,到处看山复寻寺。尚为妻孥守俸钱,到今未得休官去。
三月开先两度来,寺僧倦客门未开。山灵似嫌俗士驾,溪风拦路吹人回。
君不见富贵中人如中酒,折腰解醒须五斗。未妨适意山水间,浮名于我迹何有!还有一首《龙潭夜坐》云: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草露不辞芒履湿,松风偏与葛衣轻;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诗中表达了作者多么孤独、郁愁、沉重的心情。李璟读书台下的记功碑数百年后依然清晰、醒目,读罢这篇百余字的碑文,再读读上面提到的两首诗,面对石壁,就像是面对一页深沉的历史,透过歌颂天子皇威的碑文,我们可以看到被掩盖的历史的真实面目。
附:《记功碑》全文:正德,已卯六月乙亥,宸濠以南昌叛,称兵向阙。破南康、九江,攻安庆,远近震动。
七月辛亥,臣守仁以列郡之兵复南昌,宸濠擒,余党悉定。当是时,天子闻变赫怒,亲统六师临讨,遂俘宸濠以归。
于赫皇威,神武不杀。如霆之震,靡击而折。
神器有归,孰敢窥窃。天鉴于宸濠,式昭皇灵,以嘉靖我邦国。
正德庚辰正月晦,都督军务都御史王守仁书。从征官属列于左方他的作品值得一看!相信你会有所收获!先看一看《传习录》,看完了再看其它的,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