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去评价一首诗词的好坏
东篱采菊,南苑修文
——浅析心约寒香《行香子·秋日感怀》
樊从华/文
叶落纷纷。雁过无痕。算凡生、恍若轻尘。红枫照影,涧水烟云。拾无弦琴、半弦月、一弦真。
东篱采撷,南苑修文。看秋水、正可宜人。些些记忆,谁共封存?对菊花茶、桂花酒、玉簪魂。
“叶落纷纷,雁过无痕”。节令已是晚秋之象。这其实也是“假象”。作者的真实寓意,乃人生之晚秋。妙词之下,隐喻多少人生酸辣?“算凡生、恍若轻尘。红枫照影,涧水烟云”。平凡的人生,如轻尘飞舞,似秋枫摇影,若烟云飘零……唉,这一生,得到了什么?惟“拾无弦琴、半弦月、一弦真”,虽短短十个字,却叫人无端心沉。无论多么恢弘的理想,在现实中却弹奏不出天地的梵音;留下多少天际的思念和怀想;在虚实之间,能留存一份宁静,能守护哪怕只是一点真实,又有何憾?
“东篱采菊,南苑修文”,既然陶渊明可以从官场隐退而东篱采菊,作者也能淡泊世俗而南苑修文。这其实是全诗的宗旨,即顺其自然。而顺其自然的前提,是对世俗价值观的否定;是对自古及今权力、地位、财富、荣誉这些社会所公认的价值尺度进行彻底的剥离。也因此,作者以“看秋水、正可宜人。些些记忆,谁共封存?”来诉求自己不变的人生定位。这“宜人”不仅属于人,也属于水,人闲逸而自在,水静穆而深流。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水流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 于是,这一切,都可以融进“菊花酒,桂花茶,玉簪魂”之中,以形象的酒茶和玉簪,让我们去体悟,去咀嚼。
综上,我以为这首词,无论从词律还是词的意境,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最后,我认为“玉簪魂”与前面两个花的句式不合,而且从整个词义,倒不如用“雪花魂”更为适宜。
2. 如何去评价一首诗词的好坏
诗歌赏析文章一般有两种写法: ⑴综合分析法——通过对全诗的整体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这种体式下,较完整的写法是: A.作者简介。 B.作品写作背景简介。
C. 作品意象分析(诗句的解释或翻译,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思想,诗句表达的意境)。 D.作品艺术手法分析(通常结合在作品意象分析之中)。
E.作品艺术特点的综合评价(往往带有总结的意味)。 如果不要求很完整,则可不写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两部分。
⑵主题分析法—就诗歌最突出的方面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采用这种写法时,往往只抓住一个方面,如意境、语言表现力、某一手法的表达思想情感的妙处等等。
对于其他方面,则不论及,因而它的篇幅一般较短小。 必须指出的是,无论采用那一种写法,都应该有欣赏者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力戒人云亦云、甚或抄袭。
如何赏析古代诗歌作品 赏析古代的诗歌作品,是我们古代文学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我们进一步进行研究的一个基础,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古典诗歌进行分析呢? 首先要读懂诗歌作品,这要求我们对一首诗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要有正确的理解。如果连诗的本意都没有弄懂,那么我们又如何去对一首诗进行分析和鉴赏呢?吴小如先生在讲到诗歌的鉴赏时,曾经提出“通训诂”、“明典故”,这是读懂一首诗的基础。
对于我们来说,古典诗歌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语言障碍,对有些诗歌,我们必须依靠前人的注释才能够读懂。而且古典诗歌中经常会运用典故,正确地理解典故的含义,对于读懂诗歌也是非常重要的。
古人云“诗无达诂”,对一首诗的理解自然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毕竟还是有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的,那就是要合乎情理,至少自己感觉这样理解是合乎情理的,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才可能有说服力。 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诗歌进行分析:一是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及写作情况,要深入分析诗歌作品,必须先了解作者。
孟子曾经提出“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所谓的“知人论世”也就是要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时代的状况,这对我们正确理解作品有很大的帮助。比如,我们了解了中唐的政治形势和柳宗元的遭遇之后,也就更能理解《渔翁》中那种回避尘世、寄情山水的处世态度了。
二是对作品自身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对较短的作品,如律诗、绝句等可以逐句分析,对较长的作品可以作问题分析或段落分析。这是作品分析的主体。
我们所分析的作品必然具有赏析的价值,我们在阅读一首诗歌的时候,也多多少少会有一些自己的体会感悟,我们写分析文章就是为了把作品的价值展现出来,把自己的体会感悟表达出来,作品的分析同时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因此要注意辞采,要尽可能做到语言的优美凝练。三是可以结合与作品有可比性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在比较中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例如杜甫的《登岳阳楼》和孟浩然的《临洞庭》都是描写洞庭湖的佳作,但是我们通过对比就会发现《登岳阳楼》向我们展示了“诗圣”杜甫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悲悯,而《临洞庭》却只囿于对个人遭际的自伤自怜,相比之下,两位诗人的胸襟品格、思想境界高下立判。四是了解作品的地位及影响,这也是我们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一个途径,如我们了解了《橘颂》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意义上的咏物诗,也就能更好地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是《橘颂》的独创,而这一手法对后代的咏物诗词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在分析作品的时候,如果我们做到这几个方面,那么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3. 作文:对一首诗的评价
孔子对《诗经》有很高的评价。
对于《诗经》皠思想内容,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习,思无邪”。对于它的特点,则“温柠敦厚,诗教也”(即以为诗经使人读徕有澄清心灵的功效,作为教化的工具寠为最佳良策)。
孔子甚至说“不学诗@无以言”,显示出《诗经》对中国古仠文学的深刻影响。孔子认为,研究诗绠可以培养联想力,提高观察力,学习讠刺方法,可以运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毠,服侍君主,从而达至齐家,治国,幠天下。
司马迁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絜,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这段话应该是司马迁引用淮南王刘安《离骚传》的。”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就说明了《诗经》即事抒情、诗以言志的内容,以及既执著不懈又不过分耽溺情感的精神状态。它鼓励了诗人积极用世,“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而反对沉湎于绝对个人的世界里。
这与儒家所提倡的伦理风范相吻合,因此被儒家奉为经典,从而深深地感染了后世士大夫的诗歌观念和诗歌情怀。在《诗经》的影响下,诗歌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中国传统文人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抒泄社会情感的一种主要途径。
刘勰 《文心雕龙》着眼于《诗经》的感染力的阐释,认为《诗经》具有鼓动天下的精神力量;着眼于改造社会的目的,强调《诗经》批判社会不公的强烈现实态度;。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怎么评价一首诗写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