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实验设计怎么写
一种有计划的研究,包括一系列有意图性的对过程要素进行改变与其效果观测,对这些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便确定过程变异之间的关系,从而改变这过程。
定义
实验设计在实验心理学上,实验设计是这样定义地:
广义
广义的实验设计指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的知识,它包括从问题的提出、假说的形成、变量的选择等等一直到结果的分析、论文的写作一系列内容。它给研究者展示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的概貌,试图解决研究的全过程。
狭义
狭义的实验设计特指实施实验处理的一个计划方案以及与计划方案有关的统计分析。
狭义的实验设计着重解决的是从如何建立统计假说到作出结论这一段。
实验设计的活动
包括如下:
1.建立与研究假说有关的统计假说;
2.确定实验中使用的实验处理(自变量)和必须控制的多余条件(额外变量); 3.确定实验中需要的实验单元(被试)的数量及被试抽样的总体;
4.确定将实验条件分配给被试的方法;
5.确定实验中每个被试要记载的测量(因变量)和使用的统计分析。
主要步骤
研究者在实验前根据研究目的拟定的实验计划及方法策略。其主要内容是合理安排实验程序,并提出将如何对实验数据作统计分析、心理实验设计的主要步骤可归纳为:①根据研究目的提出假设;②拟定验证假设的方法、程序;③选择适当的处理、分析实验数据的统计方法。
功能及其评价
实验设计实验设计的主要功能是对变量的控制,首先是在控制条件下有效地操纵或改变自变量,使因变量(即反应变量)的变化得到观察。例如,研究两种教学方法对儿童学业成就的影响时,实验设计者应安排使其他条件尽量相同,如选择家庭和学校环境相似、学业基础相似,年龄相同的两组儿童,只控制使用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然后考查二者对学习结果的影响。良好的实验设计主要表现在合理安排实验程序,对无关变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心理学实验中的无关变量,有些可以象理化实验那样通过一定的实验仪器及技术予以排除,但大部分难以排除,因而必须依靠实验设计平衡或抵消其影响。这种控制方法称作实验控制法,常用的有几种:
①消除或保持恒定法:主要利用实验室条件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对于不能排除的年龄、体重、实验环境、被试水平等变量,则设法使其保持恒定;
②平衡法:即按随机原则将被试分为实验组与控制组,使无关变量对两组的影响均等;
③抵消法:其目的在于控制由于实验顺序造成的影响,主要采用循环方式(只有两个实验处理时采用AB、BA法);
④纳入法:即把某种无关变量当作自变量处理,使实验从单因素变为多因素设计,然后对结果进行多元统计分析,从中找出每个自变量的单独作用及交互作用。还有一些无关变量,虽然明知它对结果有影响,但限于实验条件,不可能用实验控制法加以平衡或抵消,而只能在实验结束后,用统计的方法分析出来,从结论中排除。这种控制方法叫做统计控制法。常用的统计控制法主要是协方差分析或称共变量分析。当研究工作由于事实上的困难或行政上的理由不能以个人为单位进行随机抽样、必须保持其团体的完整性(如以班级为单位)时,常使用这种方法。
评价一个实验设计可以有许多标准,但主要是看其能否充分发挥以下功能:①恰当地解决研究者所要解决的问题,即实验设计必须与研究问题匹配;②有较好的“内在效度”,即能够有效地控制无关变量,使反应变量的变化完全由自变量决定;③实验结果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普遍性,能够推论到其他被试或其他情境,即有较高的“外在效度”。
2. 实验方案怎么写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a913274010 实验课题方案的陈述:1、什么是实验方案:实验方案是进行课题研究的具体设想,是进行课题研究的工作框架。
2、制定实验的意义:制定课题的实验方案,是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的很必要措施,是课题研究成果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有利于课题实施的科研管理。3、实验方案的基本结构:(1)课题的涵义与表述;(2)研究的背景;(3)研究的目的、意义;(4)研究的范围和内容;(5)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假设;(6)研究的方法和途径;(7)进展的步骤(阶段任务、目标)、进度;(8)成果形式;(9)人员分工及责任;(10)经费预算。
二、撰写实验方案的步骤与方法(一)课题的涵义与表述研究者要清楚准确地表述所要研究的课题(课题主要研究什么的)。(二)研究的背景 与课题相关的研究背景,包括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查阅与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此课题领域内他人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研究经验等,从中明确自己研究课题的科学价值,找出实验研究课题的突破点。 (三)阐述研究的目的、意义 首先要表明这项课题研究的目的,即为什么要研究;其次要说明课题研究的意义,凶手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四)研究范围和内容 研究对象是指被研究的人、事或物等。 研究内容的多少与课题的大小有直接关系。
研究内容必须准确地体现课题,与课题相吻合。 (五)理论依据与假设 研究者要。
3. 实验设计怎么写
一种有计划的研究,包括一系列有意图性的对过程要素进行改变与其效果观测,对这些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便确定过程变异之间的关系,从而改变这过程。
狭义狭义的实验设计特指实施实验处理的一个计划方案以及与计划方案有关的统计分析。 实验设计的活动包括如下:1.建立与研究假说有关的统计假说; 2.确定实验中使用的实验处理(自变量)和必须控制的多余条件(额外变量); 3.确定实验中需要的实验单元(被试)的数量及被试抽样的总体; 4.确定将实验条件分配给被试的方法; 5.确定实验中每个被试要记载的测量(因变量)和使用的统计分析。
功能及其评价 实验设计实验设计的主要功能是对变量的控制,首先是在控制条件下有效地操纵或改变自变量,使因变量(即反应变量)的变化得到观察。例如,研究两种教学方法对儿童学业成就的影响时,实验设计者应安排使其他条件尽量相同,如选择家庭和学校环境相似、学业基础相似,年龄相同的两组儿童,只控制使用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然后考查二者对学习结果的影响。
良好的实验设计主要表现在合理安排实验程序,对无关变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心理学实验中的无关变量,有些可以象理化实验那样通过一定的实验仪器及技术予以排除,但大部分难以排除,因而必须依靠实验设计平衡或抵消其影响。
这种控制方法称作实验控制法,常用的有几种: ①消除或保持恒定法:主要利用实验室条件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对于不能排除的年龄、体重、实验环境、被试水平等变量,则设法使其保持恒定; ②平衡法:即按随机原则将被试分为实验组与控制组,使无关变量对两组的影响均等; ③抵消法:其目的在于控制由于实验顺序造成的影响,主要采用循环方式(只有两个实验处理时采用AB、BA法); ④纳入法:即把某种无关变量当作自变量处理,使实验从单因素变为多因素设计,然后对结果进行多元统计分析,从中找出每个自变量的单独作用及交互作用。还有一些无关变量,虽然明知它对结果有影响,但限于实验条件,不可能用实验控制法加以平衡或抵消,而只能在实验结束后,用统计的方法分析出来,从结论中排除。
这种控制方法叫做统计控制法。常用的统计控制法主要是协方差分析或称共变量分析。
当研究工作由于事实上的困难或行政上的理由不能以个人为单位进行随机抽样、必须保持其团体的完整性(如以班级为单位)时,常使用这种方法。 评价一个实验设计可以有许多标准,但主要是看其能否充分发挥以下功能:①恰当地解决研究者所要解决的问题,即实验设计必须与研究问题匹配;②有较好的“内在效度”,即能够有效地控制无关变量,使反应变量的变化完全由自变量决定;③实验结果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普遍性,能够推论到其他被试或其他情境,即有较高的“外在效度”。
4. 如何写实验设计
例如:
实验目的:确定混合碱的组成及含量
实验仪器及药品:
常用分析仪器-酸式滴定管50ml;容量瓶250ml;吸掖管25ml;三角瓶250ml;分析天平和称量瓶等.
盐酸标准溶液-0.1mol/L;
酚酞指示剂-10g/L;
甲基橙指示剂-1g/L.
实验步骤:准确称取试样1克溶解后放入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摇匀.吸出25ml至三角瓶中,加2滴酚酞指示剂,用盐酸标准溶液滴定至无色,记下滴定管读数V1.再加一滴甲基橙指示剂,继续滴定至橙色,记下滴定管读数V2.连续读数,V2中包括V1.
判断与计算:如果V2=2V1,说明是纯碳酸钠;如果V2小于2V1,说明含有NaOH和Na2CO3,用V2计算碳酸钠,用V1-V2计算氢氧化钠;如果V2大于2V1,说明含有Na2CO3和NaHCO3,用V1计算碳酸钠,V2-V1计算碳酸氢钠.这些内容分析化验工读本上都有,你可以详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