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花圈挽联称呼怎么写
花圈挽联称呼:一:父族称呼:(1)祖父之胞兄弟:称伯叔祖大人,自称侄孙。
(2)父之胞兄弟:称伯叔大人,自称脉侄。(3)父胞兄弟之妻:称伯叔母,自称脉侄。
(4)兄嫂:称尊嫂,自称夫弟。回称,贤叔,自称愚嫂。
(5)侄妇:称贤侄媳,自称愚叔。伯父,回称伯叔翁。
(6)弟妇:称贤弟妇,自称夫兄,回称尊伯,自称愚弟妇。(6) 祖母之父:称外曾祖大人,自称愚外曾孙。
(7)祖母之亲伯叔:称外曾伯叔祖大人,自称愚外曾又侄。 (8)祖母之胞兄弟:称舅祖大人,自称愚甥孙。
(9)祖母之胞姊妹:称姨祖母,自称愚姨侄孙。(10)祖母之胞脉侄:称表伯叔大人,自称表侄。
(11)祖母胞兄弟之婿:称表姑父,自称表内侄。(12)祖母胞姊妹之婿:称姨表姻兄,自称愚姨表姻弟。
二:母族称呼:(1)母之父:称外祖父大人,自称愚外孙。(2)母之内伯叔:称外伯叔祖大人,自称愚外侄孙。
(3)母之姑夫:称外祖姑夫大人,自称愚姻内侄孙。 (4)母之亲姊妹夫:称姨丈大人,自称愚姨甥。
(5)母之脉侄女之夫:称表姊夫,自称姻弟。(6)母胞姊妹之婿:称姨表姊妹夫,自称姨表姻弟。
(7)母胞兄弟:称舅父大人,自称愚外侄或甥。(8)母之亲表兄弟:称表舅,自称愚姻侄。
(9)母之母:称外祖母,自称愚外孙。(10)母胞内伯叔母:称外伯叔祖母,自称愚外侄孙。
(11)母胞兄弟之妻:称勐母,自称愚甥或愚外侄。(12)母服内侄媳:称表嫂或表弟妇,自称表夫兄弟。
(13)母胞姊妹:称姨母,自称姨甥或姨侄。(14) 母胞姊妹之女:称姨表姊妹,自称愚兄弟。
三:妻族称呼:(1)妻之曾祖:称岳曾祖大人,自称愚曾孙婿。(2)妻之祖父:称岳祖父大人,自称愚孙婿。
(3)妻之父:称岳丈大人,自称婿。(4)妻胞兄弟:称贤内兄弟,自称姊妹夫。
(5)妻之母舅:称内大人,自称愚甥婿。(6)妻之表兄弟:称内表兄弟,自称愚表姊妹夫。
(7)妻之亲表侄:称贤表内侄,自称表姑夫。(8)妻胞姊妹之夫:称襟兄弟,自称愚襟兄弟。
(9)妻姑母之子:称内表兄弟,自称表姊妹夫。(10)妻胞兄弟之媳:称贤内侄媳侄,自称愚内姑夫。
(11)妻胞姊妹之子:称贤姨侄,自称黍子婿。(12)妻母之母:称岳母大人,自称黍子婿。
(13)妻之族母:称岳庶母大人,自称愚甥婿。(14)妻胞兄弟之妻:称姻嫂,自称姻侍生。
(15)妻之外祖母:称姻外祖母,自称愚外孙婿。(16)妻胞姊妹:称贤姊妹,自称愚姨夫。
(17)妻胞姊妹之婿:称贤婿,自称黍姨丈。(18)妻胞姊妹之女:称贤侄女,自称黍姨丈。
(19)妻胞兄弟之子:称贤内侄,自称愚夫母。五:姻戚称呼:(1)祖亲家:称老太翁先生,自称姻内侄。
(2)父之亲家:称姻太翁先生,自称姻侄(晚)。(3)亲家之父:称姻太翁先生,自称姻侄(晚)。
(4)子之亲家:称姻台,自称愚弟。(5)婿之伯叔:称姻兄台,自称姻愚弟。
(6)亲家:称姻翁*老大人,自称愚姻弟。(7)亲家母:称姻母*老孺人,自称眷侍生。
六:各亲称呼:(1)女之夫:称贤婿,自称黍岳丈或愚岳氏。(2)侄女之夫:称贤侄婿,自称愚伯叔。
(3)女之子:称贤外孙,自称黍外祖(黍上祖母)。(4)侄女之子:称贤外侄孙,自称内兄弟。
(5)姊妹之夫:称姊妹夫,自称内兄弟。(6)姊妹之子:称贤外侄或贤外甥,自称愚舅氏。
(7)姊妹之翁姑:称姻太翁(母),自称姻晚。(8)姑夫:称姑丈大人,自称愚内侄。
(9)姑母之子:称表兄弟。(10)女之婿:称贤外孙婿,自称黍姻外祖。
(11)姊妹之婿:称贤甥婿,自称愚内舅。(12)姑母:称*府姑母,自称脉侄。
七:师友称呼:(1)业师:称老师,自称受业或学生(门生)。(2)业师之妻:称师母,自称学生。
(3)业师之父:称太老师大人,自称门下晚生。(4)业师之母:称师太母,自你门下晚生。
(5)业师之子媳:称世兄嫂,自称世愚弟世侍生。(6)业师之女:称世姊妹,自称世侍生。
(7)子之业师:称老师,自称世侍生。(8)学生:称贤友贤世侄,自称友生。
(9)学生之父:称仁兄,自称世愚弟。(10)同乡:称仁兄,自称乡愚弟。
扩展资料:(1)挽联,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专用的对联。它是对死人哀悼,也是对活人的慰勉,有其社会性,也有其时代的代表性。
(2)花圈和祭幛上的挽条分上下两条,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 上联常用“悼念XXX”,“沉痛悼念XXX”,或“某某某千古”;下联常用“XXX敬挽”、“XXX泣挽”、“XXX拜挽”。(3)挽联有很强的针对性,要切合死者的地位、身份、情操和业绩,甚至此时此地的思想感情也要切合事物与场合。
挽联不能换用,也不能通用,这应该是挽联很重要的地方。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挽联。
2. 妻子的爷爷去世花圈挽联怎写,跪求
◎ 上联:哀慕有余恸◎ 下联:瞻依无尽时挽联:{ B }◎ 上联:百年三万日◎ 下联:一别几千秋◎ 上联:悲声难挽流云住◎ 下联:哭音相随野鹤飞◎ 上联:悲音难挽流云住◎ 下联:落花啼鸟总伤神◎ 上联:白马素车愁入梦◎ 下联:青天碧海怅招魂◎ 上联:碧水青山认作主◎ 下联:落花啼鸟总伤神◎ 上联:碧海潮空此日扶桑龙化去◎ 下联:黄山月冷河时华表鹤e68a84e8a2ad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37373637归来挽联:{ C }◎ 上联:苍松长耸翠◎ 下联:古柏永垂青◎ 上联:此日骑鲸去◎ 下联:何年化鹤来◎ 上联:翠色和云悲夜月◎ 下联:鸿雁声哀月一轮◎ 上联:春江桃叶鸳啼湿◎ 下联:夜雨梅花堞梦寒◎ 上联:称觞沿忆登堂事◎ 下联:挂剑难为过墓情◎ 上联:春花正浓人已老◎ 下联:华年刚尽岁方新◎ 上联:残月冷空山辟谷已随黄石去◎ 下联:寒云低野渡束刍空伴素车来◎ 上联:沧海慨横流,跨鹤空山归上界◎ 下联:少微惊隐曜,啼鹃清夜哭先生◎ 上联:齿德产推尊,月旦有评,慈惠常留众口颂◎ 下联:斗山今安仰,风流长往,典型堪作后人师挽联:{ D }◎ 上联:读礼悲风木◎ 下联:吟诗废蓼我◎ 上联:等闲暂别犹惊梦◎ 下联:此后何缘在晤言◎ 上联:大雅云亡梁木坏◎ 下联:老成凋谢泰山颓◎ 上联:地下又添高士伴◎ 下联:生前原作古人看◎ 上联:等闲暂别犹惊梦◎ 下联:此后何缘再晤言◎ 上联:大雅云亡梁木坏◎ 下联:老成凋谢泰山颓◎ 上联:大雅云亡斯文遂绝◎ 下联:哲人其萎吾道已穷◎ 上联:道其犹龙乎剑水云横嗟去渺◎ 下联:翁今化鹤矣花庭月暗恨归迟挽联:{ F }◎ 上联:风凄瞑色愁杨柳◎ 下联:月吊宵声哭杜鹃◎ 上联:扶桑此日骑鲸去◎ 下联:华表何年化鹤来挽联:{ G }◎ 上联:高风传乡里◎ 下联:亮节昭后人◎ 上联:公去大名留史册◎ 下联:我来何处别音容◎ 上联:高风送秋飞霜迎节◎ 下联:驾鹤上汉骖鸾腾天◎ 上联:功勋盖世为举家同悼◎ 下联:精神不殒与事业长存◎ 上联:古称乡先生可祭于社◎ 下联:传言明德后必有达人◎ 上联:公未读古书言行动合于古◎ 下联:谁能测天命生死顺受其天◎ 上联:挂剑若为情,**花开人去后◎ 下联:思君在何处,白杨秋净月明时。
3. 给爷爷的花圈对联怎么称
花圈,是向死者敬献的祭奠物品,在当今社会丧礼活动中最为流行,无论亲疏尊卑、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普遍适用。晚带,也有叫“花圈挽联”,是为了表达对死者的敬仰、哀思而敬献花圈、花篮时撰写的联语。晚带也由上半联和下半联组成。在实际应用中,晚带的写法和形式有一定的程式,书写时要慎重选择晚语的用词,尤其是上联,对死者颂词称呼不能搞错,因人用词,恰如其分。上半联、下半联的写法因用词的不同而多种多样,常用的上半联:男用“千古”,女用“仙逝”“千秋”,烈士用“永垂不朽”,男女通用“逝世”,“仙游”。
例:“沉痛悼念xxx同志千古”、“沉痛悼念xxx老人仙逝”、“xx同志永别”、“xxx烈士永垂不朽”等语句。下半联:亲人用“泣挽、哀挽、”;平辈用“挽、同挽”;晚辈用“拜挽、叩挽、敬挽”。例:“子xx泣挽”、“战友xxx敬挽”、“好友xxx、xxx同挽”等语句。
在农村还存在习俗的写法,亲戚是最麻烦的,在写法就各不相同,但是在总的还是遵循一定的路子:
例如:x府岳母老孺人千秋
阳(用红字或者用红纸)姻子xxx拜挽
在习俗中,第一个花圈是孝子孙的,男的用“严”,女用“慈”,通用“奠”不必落款。接下来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女者死,外家最大。
晚带的长短、宽窄要视花圈、花篮的大小裁剪,晚带的下端要剪出二个尖角,挂在花圈、花篮上呈八字型。书写晚带的字体可以是行书、隶书或楷书,但必须是同一种字体,通常是白底黑字。在书写格式上,一般下半联的第一个字要比上半联的第一个字低1—2个字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