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致贫原因怎么写
(一)缺乏劳动力,家庭成员年老或残疾
缺劳力的贫困人口是扶贫工作的难点。目前,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没有任何形式的医疗和社会保险,对农户而言,如果家庭中有残疾人、体弱或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成员,不仅对家庭没有收入的贡献,反而还增大支出,导致家庭长期陷入贫困之中,难以脱贫。我县现有贫困户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比重为34%,此类贫困户很难通过自己的努力脱贫,就是脱了贫也容易返贫,需要政府和社会对他们进行救助。
(二)长期患病或突患疾病和重病
贫困户中若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而医疗费用又居高不下,有的甚至债台高筑。对贫困农户来说,生病以后,常常是小病扛,大病拖,对不能再扛、不能再拖的病,治疗费用就成了这些农户的沉重负担,这类贫困户因为长期积累的医疗费用和长期生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自身无精力和信心摆脱贫困。
(三)自然环境较差,资源缺乏
我县占三分之一的农户地处山区,其中有12.5%的贫困人口生活在山区,农户居住分散且远离场镇,交通不便,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贫困户经济的发展,对生活在很差的自然环境中的贫困户采取常规扶贫措施,往往会因为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自然环境而效果较差。
(四)缺资金,缺项目
缺资金、缺项目的贫困农户的经济状况一般都处在脱贫的临界线上,对此类贫困户采取帮扶措施容易见成效,针对这类贫困户,应从提供增收项目,提供资金、信息方面给予帮助,使其尽快摆脱贫困。
(五)劳动力文化素质差
由于种种原因,许多贫困人口因贫困而失学,又因失学而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调查结果表明,贫困农户的劳动力文化素质状况较差,贫困人口中文盲率为48.5%,贫困人口平均受教育时间2.92年,大大低于全县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由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外出打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缺乏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六)自然灾害是造成贫困和返贫的重要原因
有的农户本来家庭经济状况就差,超过贫困线就不远,若遇天灾人祸,如种植业减产减收,养殖业遇瘟疫,或因家庭成员突然伤残、死亡或其它自然灾害等,就可能造成贫困或返贫。
(七)供养子女读书
因供养子女读书而致贫的,他们占贫困人口的5.9%,这类贫困户随着子女成长,读书毕业和就业后,一般都能摆脱贫困,通过采取帮扶措施也容易见到成效
2. 企业目前面临的困难及原因怎么写
一、企业基本情况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简称巴州)清水河农场建于1960年1月,属州直中型农业企业,隶属于巴州农业局。
企业注册资金1 303万元,土地规划面积13.56万亩,宜农可耕地11万亩,现已开垦7.3万亩,其中耕地4.2万亩。现有总人口12 975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4%。
有职工2 717人,其中在职1 035人,离退休人员1 481人。下属有分场、公司、水管站、社区等十四个单位。
主营业务为农业,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辣椒、工业番茄、果品等。 巴州清水河农场已是建场50多年的老企业,其老职工多,企业负担重,历史遗留问题也较多。
截至2012年12月,全场困难职工家庭约占职工家庭总数的2%左右。从类别上看,困难职工群体包括在职职工、离退休职工、在场务农非职人员、停产企业失业人员、伤残人员、老弱群体等。
为帮扶困难职工,多年来清水河农场党委、管委多方设法争取上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加大了帮扶资金的投入力度并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政策。成立了由工会牵头的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并以此搭建起了创建和谐企业的平台,形成了企业送温暖、再就业、困难帮扶“三位一体”的长效机制。
近年来争取上级和地方政府的支持,职工进入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和医疗保险社会统筹;非职身份农民工及职工子女家属纳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250户420人争取进入了城市低保和农村低保;269个残疾人得到了社会广泛救助,13个精神病人被送往州福利院进行治疗。每年节假日场党委、工会都会以现金及大米、青油、面粉、煤等物资给予帮扶救助。
一系列措施和优惠政策的实施为困难职工家庭解决了大量现实问题。尽管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困难职工群体庞大,帮扶工作的覆盖面还不够大,导致困难职工群体总体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可以说困难群体数量有增无减,形势不容乐观,帮扶工作任重道远。
所以在开展帮扶工作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帮扶中心的职能,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是当前我们亟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二、困难职工群体形成的原因 困难职工群体是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备受各级组织的重视和关注。
解决困难职工群体这一社会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撑、社会的帮困救助和企业的真切关心。要解决贫困职工的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找到形成贫困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解决困难职工问题。
1.因企业内部改革及历史遗留问题所致。多年来,清水河农场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是单一的粮食作物种植。
农产品相对价格下跌,土地承包费高,1997、1998、1999年又连续遭遇百年不遇的洪灾,大面积农田冲毁,水利设施遭到毁坏,企业受到重创,很多职工经营亏损,职工承包土地的积极性挫伤,很多职工纷纷撂地脱离农场外出谋生。九十年代末期,随着市场的放开,经济作物的大量引进种植,农产品价格回升,职工自主经营收入也比较稳定,很多以前摞地脱离农场的职工及职工子女纷纷回场要求承包土地,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凸显,很多职工因无地可种只能靠打工维持生活,收入低。
近十年来企业在改革过程中,几家工业企业因停产造成人员无法安置,到处打工,没有稳定收入。 2.家庭收入低所致。
最常见于单亲家庭、子女上学及患大病导致家庭困难。在一个单亲家庭中,一个人收入有限,不但要承担子女的抚养费,还要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生活上相对比较艰难。
目前我国的教育费用对于月收入低于平均生活水平的困难职工家庭来说,确实难以负担,但是为了子女的未来,困难职工多靠东拼西凑筹集学费,造成家中生活更加艰难。此外,因患大病导致家庭困难也占了相当一部分,特别是大病、重病,其治疗费用对于不少职工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
3.因再就业难所致。年龄偏大、文化较低的职工长年从事重体力劳动,无其他技能,普遍存在再就业难的问题。
有些找到工作或零活的人员,因为没有稳定工作环境和收入,很容易二次失业。 4.因残、病、老所致。
截止到2012年12月,清水河农场有残疾人269人,精神病人13人,因治疗费用及康复训练给家庭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因此致贫。目前,老龄人口增多且患大病人数增加导致因病致贫。
三、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存在的问题 1.扶资金筹集困难。企业自负盈亏,企业内部还承担着办社会职能,在能基本保障干部职工生产生活正常的前提下还要进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负担沉重,资金严重短缺。
当前帮扶中心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经济基础薄弱,缺乏持久经济支撑,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制约了帮扶工作的进一步深化。 2.与社会保障体系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衔接。
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作为工会帮扶工作的平台,基本上是工会自己单独运作和管理,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不够,帮扶力量有限,对困难职工不能从根本上扶贫救助。 3.职工的困难程序难以确定。
由于职工的困难程度难以确定,因此很难保证帮扶资金使用的公正和公平。 4.对帮扶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工作中畏首畏尾。
目前有的单位对帮扶工作不够重视;有的单位则存在怕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