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法中横画怎么写
横画:短横,要方起方收,劲直有力。
长横,先逆向左轻落笔,再折向右下作顿,折向右铺笔,中锋向右行笔,行至末端,微向 右上昂起,折向右下重按,平向左折回,提锋收笔。
书法九势原文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扩展资料
基本释义
永字八法其实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弩、趯、策、掠、啄、磔」八划,以诸宗元所著《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解说较为明了。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3)竖为弩(用力也);
(4)钩为趯 (跳貌,与跃同);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
(8)捺为磔(磔音哲,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
1.点法
点,也就是“侧”。在书写时需要把毛笔的笔锋侧过来,因此得名。点是汉字的根源,横、竖、撇、捺等笔画都始于一点。
点有上点、下点、左点、右点、左上点、右上点、左下点、右下点等。
2.挑法
挑,形状像钝角三角形。“策”、“啄”、“掠”三者的书写都与挑法类似。
挑有上向挑、下向挑、左向挑、右向挑、左上挑、右上挑、左下挑、右下挑等。
3.横法
横,也就是“勒”。所谓“勒”,原意指马缰的末端衔在马口,取其不平不直,形状相似。横画在书写时,起笔和收笔需要勒住笔锋,因此得名。
横有平横、凹横、凸横、腰粗横、腰细横、左尖横、右尖横等。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书法九势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永字八法
2. 毛笔字笔画怎么写
这里所说的“毛笔字”,是指按传统法度书写的毛笔字,而不是用毛笔随意写出的字。
它是学习书法的第一阶段。怎样写好毛笔字,是一个很复杂、很具体的大问题,不是一篇千字文所能讲透彻的,本文只是概念性地提示一些写好毛笔字的基本要领。
要想写好毛笔字必须掌握好笔法和字法。 首先是执笔。
苏东坡说:“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这里介绍一般所用的“五指执笔法”:即以拇指和食指的指肚捏住笔杆(适当高度),保证笔杆不脱落;中指在食指下面搭在笔的外侧,既加强食指捏笔的力量,又发挥把笔往里钩的作用;无名指的甲肉之际抵在笔杆内侧,起着把笔往外推的作用;小指附在无名指的指肚下部,辅助无名指把笔往外推。
握笔时要如古人所说:“令掌虚如握卵”,这样便于运笔。学书要经常练习握笔、钩回、推出和旋转笔杆(加上腕的作用)练习画直线和弧线。
执笔的高低和是否悬腕、悬肘,由所书字的大小来决定,小字低执,枕腕;大字高执,悬腕;再大则需悬肘。 书法是线条造型艺术。
所谓笔法主要的就是怎样创造理想线条(点画)的用笔方法。 提按。
笔按下去写,笔划就粗,提起来就细。就像人走路的两只脚,一只落下,一只提起,不停地交替一样,笔在写字的过程中也在不停地提按。
惟其如此,才能产生出粗细绝不相同的线条来。 每写一个笔画,都有入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
入笔有“露锋”法,顺笔而入,使笔画开端呈尖形或方形;有“藏锋法”,逆锋入笔,横画欲右先左,竖画欲下先上,使笔锋藏在笔画中,笔画开端基本呈圆形。行笔要学会“中锋用笔”,使锋尖常在点划中间运行。
为使笔画有力度,还要学会涩势用笔,行中留,留中行,避免浮华。收笔有“露锋”(把笔逐渐提出纸面,画呈尖形,如悬针竖、撇、捺、钩),有“藏锋”(将笔尖收回画中,如垂露竖,笔画尾端呈圆形)。
结字又叫结体或间架结构。启功先生曾指出,写毛笔字一要把握间架结构,二要练好笔画特点。
间架结构比点画特点重要。间架好的字,笔画特点不突出,也还顺眼;反过来就不行了。
因此,认真研究并把握好字的结体规律十分重要。所谓“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学写字应先从楷书或隶书入手。掌握各种笔法后再学其它书体就有了基础。
临帖是练好字的必需手段。不临帖,全凭自己想法随意写,是上不了路子的。
学写毛笔字一定要有恒心与毅力,要持之以恒,戒骄戒躁,不能一曝十寒。常说:“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只要按学习规律坚持临池不辍,必然学有所成回答人的补充 2009-08-10 17:01汉字由笔画组成,因而练字要从笔画开始。正如要造就一幢美观、坚固的房子,得选用优质的建筑材料;要制一身好衣裳,还应用好布料。
指导学生练好了笔画,写字也就成功了一半,那么怎样才能写好笔画呢?一、进行基本笔画训练汉字是由笔画构成,练写每个笔画是练字的起步。练写笔画时,教师先要讲解。
讲解运笔的方法,讲解写好一个笔画的关键处及注意点。基本笔画中较难写的是捺笔。
捺的运笔是这样的,先向左上逆锋起笔,再向右下行笔,笔渐重按,然后笔重按多顿,最后提笔向右出锋。写捺笔关键处是顿笔出锋。
有的同学没有顿笔就直接出锋,写出来的捺显得轻飘、不稳重。有的同学把写捺曲解为写钝角,成了这样“”;还有的同学毛笔使劲按,提不起来,就出不了锋,写成“”。
分析了以上注意点后,学生出现此类情况就减少了。接着是教师示范。
教师写的笔画或字是供学生练写的最好范例。板书示范时,字形要大,动作要慢。
同时,边示范边讲解,便于学生领会运笔的方法和用笔的节奏。最后是训练。
只有加强训练,才能把写好笔画的愿望变为现实,也只有训练,才能掌握运笔方法,从中体会写好笔画的关键处。有的同学看了写字课本上笔画的轮廓,知道一个笔画中哪儿细,哪儿粗,练写时,一看,自己写出来的笔画该粗的部分还不够味,就拿起毛笔小心地来回添加,使之丰满。
就像画家涂颜料似的。形是相似了,可哪知这是错误的运笔方法,这是应该杜绝的。
教师发现后要及时纠正,并作指导。二、练字过程中注重笔画训练学写了笔画后,就要临摹相应的字,以便巩固和进一步掌握所学笔画。
在练字时,我总要提醒:要写好字,要使你的字耐看,就要认真把握每个笔画,都要按正确的运笔方法写。假如有些笔画不到位,就像一栋房子里的细木料或蛀了虫的木材,经不起年代的考验。
同时教师要来回巡视。发现类似情况及时指正。
我经常会说,“你的竖太细了,身子这么单薄怎能为四化作贡献呢?”“你的撇太尖细了,这样的尖刀一碰到硬处,就折断了。”“你的捺这么轻飘,不怕它飞了吗?”风趣的批评使学生认识到了不足之处,还激发写字兴趣,提高了写字效果。
另外,练字要把握关键笔画。汉字是由各种点、画按照一定的规律连贯交接而成的,其中有些点画对字的重心安稳、结构舒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练字前,我常让学生观察范字,体会哪一笔是写好这个字的关键笔画,关键笔画要舒展。如“中”字关键笔画是竖,要写得直而长,同时找出一系列类似的关键笔画加以举例,“申、律、吊”等也。
3. 怎样写软笔字
教你个“永字八法”?
相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用几年的时间,专门写“永”字。他认为,这个字具备楷书的八法,写好“永”字,所有的字都能写好。以后,王羲之的孙子智永又将这“永字八法”传给虞世南,再后来,经过很多书法家一直传了下来。
1.点法
点,也就是“侧”。在书写时需要把毛笔的笔锋侧过来,因此得名。点是汉字的根源,横、竖、撇、捺等笔画都始于一点。
点有上点、下点、左点、右点、左上点、右上点、左下点、右下点等。
2.挑法
挑,形状像钝角三角形。“策”、“啄”、“ ”三者的书写都与挑法类似。
挑有上向挑、下向挑、左向挑、右向挑、左上挑、右上挑、左下挑、右下挑等。
3.横法
横,也就是“勒”。所谓“勒”,原意指马缰的末端衔在马口,取其不平不直,形状相似。横画在书写时,起笔和收笔需要勒住笔锋,因此得名。
横有平横、凹横、凸横、腰粗横、腰细横、左尖横、右尖横等。
4.竖法
竖,也就是“努”。在书写时笔锋犹如拉弓射箭,因此得名。
竖有直竖、右弧竖、左弧竖、腰细竖、腰粗竖、上尖竖、下尖竖等。
5.撇法
撇,也就是“掠”。一般习惯称为“撇”。
撇有直撇、弧撇、腰细撇、腰粗撇、弯头撇、弯尾撇等
6.捺法
捺,也就是“磔”。在书写时好像曲折的水波。
捺有直捺、弧捺、尖头捺、方头捺、长捺、短捺等。
7.厥法
厥,笔画形状像人弯腰的姿势,因此得名。古人又称为“勾裹法”。
厥有直厥、弧厥、高厥、矮厥、斜厥等。
8.钩法
钩,笔画形状“如长空之新月”。与“ ”末端相似。古人又称为“戈法”。
钩有直钩、弧钩、高钩、矮钩、斜钩等。
4. 怎么写美术字~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龙威佐昂
如何写好美术字•我们生活中是不是经常见到很多美术字呢?•你能说出他们是什么字体吗?•什么样的字叫“宋体字”和“黑体字”呢?•他们的笔画、造型有什么特点?•怎么写呢?关于宋体今天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1333433623764版本学家对于宋体字下的定义是:“横平竖直,横细竖粗,起落笔有棱有角,字形方正,笔画硬挺。”起落笔的棱角,应是宋体字的最大的特征,宋体字直接继承了中国书法的精髓与中国书法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不仅是中国文化的衣裳,而且是中国文化的正装,报刊、书籍印刷都是用宋体。关于黑体由于黑体字笔划整齐划一,所以它是一种装饰字体,而不是书法。黑体字在字架上吸收了宋体字结构严谨的优点,在笔画的形状上把横画加粗且把宋体字的耸肩角削平为等线状,形成横竖笔画粗细一致,变宋体字的尖头细尾和头尾粗细不一的笔画为方形笔画,因而独具一格,给人一种粗实有力、严肃庄严、朴素大方的感觉。黑体打印经常用的字体之一,一般用于印刷、书面报告等比较正式的场合,多用于标题或标识重点。美除术了字这除两了种这美两种术传字统体的,字我体们,还现会在学随习着其人他们的的美审术美字水平吗的?不断改变和不断变化,各种各样的美术字体层出不穷,我们下一节课再学习其他好看的美术字……课堂练习作业
5. 书法作品怎么写
书法作品的写法分:内容的分行布白、题款和印章。
分行布白是根据书体、内容、风格、篇幅的变化而不同。如果内容、字数很多,而篇幅有限,且书体又属浑厚开张的风格,那么分行布白势必变茂密,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注意茂密充实而不拥挤紊乱。如果是隶、楷,分行布白一般都采取纵横成行,隶书纵行字距宽于横行,楷书纵横相当,有的还采取打朱丝栏(用毛笔或鸭嘴笔扶尺画成),或分格写,字体风格秀丽的字,一般分行布白都比较疏朗。但隶、楷书也有茂密的布白,如颜字。如果分行布白纵横均匀又过于茂密,就可能产生拥挤现象。如果布白纵横均匀,风格秀丽疏朗,则更要讲究字体的大小,笔画的斜正、开合的变化;如果是纵成行横错列的行草书,由于点划的使转,形成疏密、参错、穿差、险夷、开合等错综复杂的变化,分行布白或疏朗或藏密均可随人意,但以适宜为止,变化而不堆砌错乱。 古代书法作品都是纵写,很少有横写的,只有匾额、横披是横写的;题画和扇面题字、文章标题等也有横写的。一般都右起左行。其分行布白的要求和竖写大体一致。
题款和印章虽是书法作品内容的附属,但是对一幅书法作品来说,是有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到画面的虚实变化、补空填白等作用。有些作品往往因对题款、印章不够重视,破坏了全局的统一和变化,损坏了作品的章法布局的完美。
题款是一幅书法作品的说明文字,包括对书写内容的说明,为谁而作,创作时间、地点、作者姓名。
题款分单款和双款。内容也有简有繁。如果是单款,简单写法只写作者姓名或时间;如果是繁写,则把所写内容的说明,如诗词的作者(包括词牌),为什么作,写于何年何月、何地或什么斋室名称等。双款是指包括受书者姓名,如**嘱书、雅正、斧正、正腕等。题款的书体,一般用行书体,字体要比正文字小,写在正文的左侧,相当一行字的位置。有的题款字数很多,正文反而不如题款字多,则题款也是正文布局的一部分。正文字大而疏朗,题款字小而严密,达到全幅变化而统一。如果题款字数少,题款和具名及印章之间的距离可拉大一些,但以匀称为宜,具名之下的地点和印章,下延不得超过正文的下脚线,最好距半个字或一个字。如果正文写完后只留下有限位置给题款,题款应简单,只具姓名、年月、印章,或只具姓名和印章。
印章虽小,但不可忽视。它在一幅书法作品中,能烘托气氛,调整布局,增加变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有些作品,正文和题款都写的很好,但由于印章处理不妥,或歪斜,或位置不合适,或大小多寡不宜,都会影响和破坏章法布局的完美统一。
印章中分姓名章和闲章两种,姓名章刻的是作者的姓名,或单姓单名,或别名雅号,盖在其名之下或旁边空白处。用一方或两方视下空位置大小,如果具名在纵长三分之二的上方,则印章可钤盖大小两方印章,如具名很靠下,无钤盖印章处,而旁边空白又较大,则可钤盖具名的左旁,闲章的内容往往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情操和对艺术的见解等等,可以帮助观众对作者作品的认识,其实闲章并不闲,有着丰富的内容。闲章一般盖在右边紧靠字行的的空白处,又名“引首章”;盖在题名后的空白处,又称“压脚章”。印章的形状有方、园、椭圆或不规则的,且有大有小。姓名章的大小要和作品的字幅和书体的大小相一致。闲章可略大些,但也因和字幅、书体相称。总之应和整幅作品章法布局相调和为原则。印章分朱文章和白文章(也有半方朱文半方白文的),朱文为阳刻章,白文为阴刻章。用阴文或阳文视布局的需要,一般都用阴文的白文章。
6. 毛笔楷书怎么写
毛笔字——是指按传统法度书写的毛笔字,而不是用毛笔随意写出的字。
它是学习书法的第一阶段。怎样写好毛笔字,是一个很复杂、很具体的大问题,不是一篇千字文所能讲透彻的。
基本要领 要想写好毛笔字必须掌握好笔法和字法。 执笔——苏东坡说:“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
五指执笔法:即以拇指和食指的指肚捏住笔杆(适当高度),保证笔杆不脱落;中指在食指下面搭在笔的外侧,既加强食指捏笔的力量,又发挥把笔往里钩的作用;无名指的甲肉之际抵在笔杆内侧,起着把笔往外推的作用;小指附在无名指的指肚下部,辅助无名指把笔往外推。握笔时要如古人所说:“令掌虚如握卵”,这样便于运笔。
学书要经常练习握笔、钩回、推出和旋转笔杆(加上腕的作用)练习画直线和弧线。执笔的高低和是否悬腕、悬肘,由所书字的大小来决定,小字低执,枕腕;大字高执,悬腕;再大则需悬肘。
书法是线条造型艺术。所谓笔法主要的就是怎样创造理想线条(点画)的用笔方法。
提按——笔按下去写,笔划就粗,提起来就细。就像人走路的两只脚,一只落下,一只提起,不停地交替一样,笔在写字的过程中也在不停地提按。
惟其如此,才能产生出粗细绝不相同的线条来。 每写一个笔画,都有入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
入笔有“露锋”法,顺笔而入,使笔画开端呈尖形或方形;有“藏锋法”,逆锋入笔,横画欲右先左,竖画欲下先上,使笔锋藏在笔画中,笔画开端基本呈圆形。行笔要学会“中锋用笔”,使锋尖常在点划中间运行。
为使笔画有力度,还要学会涩势用笔,行中留,留中行,避免浮华。收笔有“露锋”(把笔逐渐提出纸面,画呈尖形,如悬针竖、撇、捺、钩),有“藏锋”(将笔尖收回画中,如垂露竖,笔画尾端呈圆形)。
结字——又叫结体或间架结构。启功先生曾指出,写毛笔字一要把握间架结构,二要练好笔画特点。
间架结构比点画特点重要。间架好的字,笔画特点不突出,也还顺眼;反过来就不行了。
因此,认真研究并把握好字的结体规律十分重要。所谓“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学写字应先从楷书或隶书入手。掌握各种笔法后再学其它书体就有了基础。
临帖是练好字的必需手段。不临帖,全凭自己想法随意写,是上不了路子的。
学写毛笔字一定要有恒心与毅力,要持之以恒,戒骄戒躁,不能一曝十寒。常说:“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下面,重点介绍一下学习楷书必不能越过的“永字八法:。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
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 ,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
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相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用几年的时间,专门写“永”字。
他认为,这个字具备楷书的八法,写好“永”字,所有的字都能写好。以后,王羲之的孙子智永又将这“永字八法”传给虞世南,再后来,经过很多书法家一直传了下来。
相传,王羲之曾到天台山,被那里的风景深探吸引,便在山顶住了下来,终日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并且从中获得了书法灵感。他每天不知疲倦地练字,不停地洗笔、洗砚,最后竟然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可见其对书法研究的痴迷程度。
有一天深夜,王羲之还在练字,白纸写了一张又一张,铺得满地都是,但还是不满意。后来实在疲倦不堪,趴在桌亡睡着了。
这时.忽然刮来一阵清风,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我看你每天潜心研究书法,十分用功,现在我教你领悟一个笔诀,日后自有作用。你伸过手来。”
王羲之听到这里将信将疑地伸手过去。老人在他手心上写了一个字,然后点点头说:“你书法技艺会越来越高的。”
说罢就消失在空中了。这时王羲之急忙喊道: “先生家居何处?”只听空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一声:“天台白云……”看着老人走了之后,王羲之一看手心,原来是个“永”字,思考了一整夜,终于明白了,横竖勾,点撇捺,方块字的笔画和架子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这“永”字上了。
白云先生教授的真是好笔诀啊!此后,王羲之练字更加勤奋了,书法也更加洒脱高超了。后来有一次,王羲之和朋友在兰亭欢聚时,便挥笔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书法珍宝《兰亭集序》,为世人传颂。
基本释义 永字八法其实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弩、趯、策、掠、啄、磔」八划,以柳宗元所着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解说较为明了。(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3)竖为弩(用力也);(4)钩为趯 (跳貌,与跃同);(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
7. 写一篇书法作品怎么写
书法作品的写法分:内容的分行布白、题款和印章。
分行布白是根据书体、内容、风格、篇幅的变化而不同。如果内容、字数很多,而篇幅有限,且书体又属浑厚开张的风格,那么分行布白势必变茂密,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注意茂密充实而不拥挤紊乱。如果是隶、楷,分行布白一般都采取纵横成行,隶书纵行字距宽于横行,楷书纵横相当,有的还采取打朱丝栏(用毛笔或鸭嘴笔扶尺画成),或分格写,字体风格秀丽的字,一般分行布白都比较疏朗。但隶、楷书也有茂密的布白,如颜字。如果分行布白纵横均匀又过于茂密,就可能产生拥挤现象。如果布白纵横均匀,风格秀丽疏朗,则更要讲究字体的大小,笔画的斜正、开合的变化;如果是纵成行横错列的行草书,由于点划的使转,形成疏密、参错、穿差、险夷、开合等错综复杂的变化,分行布白或疏朗或藏密均可随人意,但以适宜为止,变化而不堆砌错乱。 古代书法作品都是纵写,很少有横写的,只有匾额、横披是横写的;题画和扇面题字、文章标题等也有横写的。一般都右起左行。其分行布白的要求和竖写大体一致。
题款和印章虽是书法作品内容的附属,但是对一幅书法作品来说,是有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到画面的虚实变化、补空填白等作用。有些作品往往因对题款、印章不够重视,破坏了全局的统一和变化,损坏了作品的章法布局的完美。
题款是一幅书法作品的说明文字,包括对书写内容的说明,为谁而作,创作时间、地点、作者姓名。
题款分单款和双款。内容也有简有繁。如果是单款,简单写法只写作者姓名或时间;如果是繁写,则把所写内容的说明,如诗词的作者(包括词牌),为什么作,写于何年何月、何地或什么斋室名称等。双款是指包括受书者姓名,如**嘱书、雅正、斧正、正腕等。题款的书体,一般用行书体,字体要比正文字小,写在正文的左侧,相当一行字的位置。有的题款字数很多,正文反而不如题款字多,则题款也是正文布局的一部分。正文字大而疏朗,题款字小而严密,达到全幅变化而统一。如果题款字数少,题款和具名及印章之间的距离可拉大一些,但以匀称为宜,具名之下的地点和印章,下延不得超过正文的下脚线,最好距半个字或一个字。如果正文写完后只留下有限位置给题款,题款应简单,只具姓名、年月、印章,或只具姓名和印章。
印章虽小,但不可忽视。它在一幅书法作品中,能烘托气氛,调整布局,增加变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有些作品,正文和题款都写的很好,但由于印章处理不妥,或歪斜,或位置不合适,或大小多寡不宜,都会影响和破坏章法布局的完美统一。
印章中分姓名章和闲章两种,姓名章刻的是作者的姓名,或单姓单名,或别名雅号,盖在其名之下或旁边空白处。用一方或两方视下空位置大小,如果具名在纵长三分之二的上方,则印章可钤盖大小两方印章,如具名很靠下,无钤盖印章处,而旁边空白又较大,则可钤盖具名的左旁,闲章的内容往往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情操和对艺术的见解等等,可以帮助观众对作者作品的认识,其实闲章并不闲,有着丰富的内容。闲章一般盖在右边紧靠字行的的空白处,又名“引首章”;盖在题名后的空白处,又称“压脚章”。印章的形状有方、园、椭圆或不规则的,且有大有小。姓名章的大小要和作品的字幅和书体的大小相一致。闲章可略大些,但也因和字幅、书体相称。总之应和整幅作品章法布局相调和为原则。印章分朱文章和白文章(也有半方朱文半方白文的),朱文为阳刻章,白文为阴刻章。用阴文或阳文视布局的需要,一般都用阴文的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