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致召尧舜上”好像是杜甫写的一首诗吧,其他几句是
再使风俗淳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作者:杜甫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借“舜举弃为农司”的故事,说明一个明君应当像尧舜那样发展农业。就是实现或恢复“男耕女桑不相失”的小生产秩序。
2. “人皆可以为尧舜”在写作中可如何应用呢
“人皆可以为尧舜”见《孟子•告子下》。
本句大意是:只要努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 这是曹交问孟子的话:“〜,有诸?”孟子给予肯定的答复:“然。”
众所周知,尧舜一向是儒家尊崇的圣人。《论语•泰伯》有“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等句,而孟子却肯定〜,在这方面表现出孟子的唯物史观和辩证的方法论,孟子认为:尧舜之道,不过就是孝悌而已,人只要努力,说尧舜的话,做尧舜的所作所为,皆可以成为尧舜。
可以此二句说明只要有坚定的志向,不懈的努力,干什么事都可以成功。
3. 大历山导游词怎么写
大历山又名舜耕山,省级风景名胜区,地处安徽省东至县境内!距县城12公里,紧靠206国道,一座掌形山峰从波浪似的丘陵中突兀而起,直插苍穹,称之“历山”。集“尧舜遗迹、佛教文化、岩溶景观”于一山。山上历 史文化悠久,唐贞宗二年始建草规庵、隐龙庵、真人观,明建尧舜词,今存法藏寺、尧池、舜井、尧舜望江台、尧憩石、舜耕地。山有伏虎洞、堆云洞、八公洞、白龙洞、燕子洞,洞内钟乳悬挂,造型奇异。 主峰仙人掌海拔372米,松苍柏翠,竹海深深。朝圣进香、观光游览者络绎不绝。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传说远古时期舜帝初耕于此,贤名远扬,尧帝前来拜访,请求舜下山辅佐朝政,舜始不肯,交愠怒而去。后尧帝再三恳请,舜感其诚,出山理政。后人为纪念尧舜二帝求贤、躬耕胜迹。命此山为“舜耕山”,命尧帝渡河处为“尧渡”(即尧渡镇)。“历山遗泽”自东流建县以来一直是该县八景之一,唐宋以后,道、佛两教徒来此建庙立祠,无数文人墨客前来寻幽访胜,吟诗作赋,写景抒怀,在千百首诗词中,北宋政治家、文学农范仲淹《舜祠》一诗写得好:“千古如天日,巍巍与善功;禹终平洚水,舜载治熏风;江海生灵外,乾坤揖让中;乡人不知此,萧鼓谢年丰。”后人将导真观前的一口大雨不积滴水、常年干涸的石池命名为“舜池;随首千百年的物换星移,寻真观、草规庵及舜祠早已废圮,唯尧池、舜池却依旧是史料记载的风貌。如今山上有法藏寺,建于何年何月,无详细记载。此寺规制宏大,分前后两进大殿,中为寮房相连,总建筑面积千余平方米,画栋雕梁,重檐飞角,辉煌壮丽。殿内常住僧尼10余人,终日佛灯高照,香烟缭绕,每年接待四方香客在万人以上。
历山之上有溶洞数处,有名可指的5个,曰堆云、曰燕子、曰 若、曰八公、曰白龙(又曰隐龙)。这些溶洞,古往今来数以千万计的游人香客不畏艰险,秉烛漫游,留下了千百首诗歌。清人汪之涟《游隐龙洞》诗曰,“山洞山来远,神门日稳眠;藤萝常碍月,石柱自擎天;古篆苔痕蚀,新泉滴露涓;云从应有会,滕踔最高巅。”五洞中,堆云、燕子两洞较大。堆云洞口处片石乱叠,势如堆云,洞内钟乳石叠叠丛生,或似宫灯张桃,或如竹笋耸立,或如宏钟高挂,令人目不暇接。燕子洞内乳石形状奇特,酷似人工雕琢而成,有的象弄球之狮,有的如卷鼻之象,有的似金鸡独立,有的若骏马扬蹄、鬼斧神工,令人拍手叫绝。这些溶洞若经人工装点,定会使人神痴心醉。
历山自然风光也很清丽秀美。山上怪石,象形石星罗棋布,如神形毕俏的狮吼石、游龙石、仙掌石,栩栩如生的人形石、走兽石、飞禽石,至于形似旗幡、屏风、石林的巧石更是随处可见。山上绿树荫翳,修篁蔽日,百鸟和鸣,身入其中,宛若仙境。正如前人诗云:“不历崎岖路,安知梵宇深;清泉流日冷,密树销烟云;茅石一块,唤作望江石(又名望江台),伫立石上,举目四眺,长江如玉带横陈,帆影点点,远山如云,近山似锦,山村农舍,炊烟缕缕,青山绿水交相辉映,江南风光美不胜收。
4. 白居易传怎么写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兼思想家。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出身贫寒,比较了解和关心民间疾苦。贞元(785~805)年间举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及左拾遗等职,一度贬充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司马,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法律思想上,他继承封建儒家正统而有所创发,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途径之一,在于明确刑与礼的关系和它们不同的功用:“刑行而后礼立,礼立而后道生”;刑是礼的门槛,礼是道的根本。只有了解这个道理,掌握先后主次,刑、礼迭相为用:在衰乱的年代放宽礼教的要求而加强刑罚,在安定的年代简省刑罚的运用而提倡礼教,才能达到“王化”的境界。一方面他强调法制的作用,认为国家应当明正典章禁令,做到令行禁止,认真严格地执行法律;朝廷要改变“轻法学、贱法吏”的情况,“悬法学为上科”,提拔和奖励贤良廉正的法官,不使“国家生杀之柄,假手于小人”,不使“舞文之弊,生于刀笔之下”,以达到上下循法、刑罚自措的目的。另一方面,他更强调治理国家决不能依靠“猛政”和“严刑”,而主要依靠君主“勤教令以抚之,推诚信以奉之”,做到“恩荣并加,畏爱相济”。为了论证上述理论的正确,他提出了犯罪原因说。他认为,犯罪的发生,根源在于人民的贫困:“食足财丰而后礼教所由兴也,礼行教立而后刑罚所由措也”;如果天下人“财产不均,贫富相并”,即使是尧舜来统治,也是平息不了忿争,减少不了刑狱的。因此要减少犯罪,首要的措施是“富其人、崇其教,开其廉耻之路,塞其冤滥之门”。这就需要“举有德,选有能”,“安其业,厚其生”,做到教化大行和廉耻大兴。他极力主张“理大罪赦小过”,反对那种片面讲求“刑烦”或“政宽”的政策,要求统治者“举其纲,疏其网”,对于大罪抓住不放,对于小过则不必狠追。他既认为肉刑暴虐而反对恢复肉刑,又认为“数赦则□生”,反对经常实行大赦。他虽然遵循封建正统法律思想,极力维护封建礼教,但也有许多判词仍较平允。例如甲妻在婆母面前骂狗,甲以其“不敬”,怒而出之,他认为甲妻的行为只不过是“细行有亏”的小过,不应被视为犯了“七出”(见封建婚姻制度)之条。又如某丁居家有德行,被推举任官,吏部认为出身不好,不予批准,他却认为只要被推举的是很好的人才,就不应受任何框框的限制。所著《白氏长庆集》(即新版《白居易集》)中与法制有关的部分,是研究他的法律思想的重要资料。值得特别提出的还有白居易的两篇叙事感伤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806),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题材,通过诗人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加以充实和渲染。诗的前半部分用事实讽刺了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后半部分则用同情的笔调和幻想的手法,描绘了唐玄宗的入骨相思。全篇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杰作。《琵琶行》是白居易被贬江州的次年写的。诗人借一个沦落天涯的琵琶女的悲惨遭遇来抒发自己遭受打击的感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很自然把自己的身世同琵琶女联系起来,这是诗人感触最深的表白。所以说《琵琶行》比《长恨歌》更具有现实意义。
5. 朝代歌怎么写
简单版
夏商周,春秋战
秦朝以后是两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宋夏辽
金元明清二十朝 [2]
人教版
三皇五帝始
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3]
香港版本1
炎黄虞夏商,周到战国亡,秦朝并六国,嬴政称始皇。
楚汉鸿沟界,最后属刘邦,西汉孕新莽,东汉迁洛阳。
末年黄巾出,三国各称王,西晋变东晋,迁都到建康,
拓跋入中原,国分南北方,北朝十六国,南朝宋齐梁,
南陈被隋灭,杨广输李唐,大唐曾改周,武后则天皇,
残皇有五代,伶官舞后庄,华歆分十国,北宋火南唐,
金国俘二帝,南宋到苏杭,蒙主称大汗,最后被明亡,
明到崇帧帝,大顺立闯王,金田太平国,时适清道光,
九传至光绪,维新有康梁,换位至宣统,民国废末皇,
五四风雨骤,建国存新纲,抗日反内战,五星红旗扬。 [4]
香港版本2
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东西晋,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苏教版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注:朝代歌有多种版本.) [2]
模仿周杰伦《菊花台》
你的课堂,历史中流淌;夏商的事悠悠,开来继往。
周朝太长,一分成了双;春秋在竹简上,战国忙打仗。
秦灭六国,长城曾辉煌;就因为那暴政,二世而亡。
汉在远方,西元前后伤;随风飘散,新的模样。(新:王莽新朝)
三国残,两晋殇,胡人模样已泛黄;北方人断肠,天苍苍,野茫茫。
吴晋偏,宋齐梁,陈的江山被剪断;六朝胭脂粉,在何处成双。
隋朝太短,唐落了灿烂,凋谢的丝道上,五代不堪。
宋朝渡江,南北拆两半,怕辽金上了岸,江山在摇晃。
元的江山,马蹄声狂乱;明朝的戎装,呼啸沧桑。
清军入关,天朝轻声叹;一声巨响,如此难堪。
历史书,满是殇,你的容颜已泛黄;读书人断肠,伤心事,静静淌。
北风乱,夜未央,二十五史剪不断;徒留我孤单,落下泪两行。 [4]
网络版
黄帝尧舜夏商周,秦汉三国晋南北,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明清至民国
夏商周秦与两汉, 三国归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后十国, 北宋南宋元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