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样写墓碑
墓碑文写法有字数的排列按生老病死苦之数,主要分为堂号、中牌字、出生及忌日、孝男等四大部份。
●堂号:为百家姓氏之发源地,例:杨堂号为弘农,另一种写法为出生地,为亡者出生的地
方。字数为两个字,由右至左排列。
●生日:为亡者出生及过往的日子,一般为农历。外省人以国历忌日。基督教为西元可分为按
民国年及甲子年排列,排列字数为(生)。
农历:生於民国廿年二月十八日
殁 民国八七年二月三日
生 甲子年梅月八日
殁於已卯年端月九日
●中牌字:主要写亡者之姓名,字数为七字或十二字(老),如遇字数不够时可用之、公、
娘等助词书写,安乐园及菩提园为七字。
※小孩、年轻的亡者:故考○○○佳城
女生写:故妣○○之佳城
※有后代之亡者:男:显考○○○佳城
( 未做祖辈 )女:显妣○○○佳城
※做祖辈之亡者:男:显祖考○○○墓
女:显祖妣○府○氏○○之佳城门
●考男:为后代子孙立碑人,字数排列为(生)
例:孝男○○立石
阳世子孙立石
○○
孝男○○同立石
五大房子孙立
○○
.tw/1024x768/main5/right523.htm
2. 上坟的时候纸上怎么写
[编辑本段]鬼节历史
清明祭扫坟茔和丧葬礼俗有关。据载,我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因此无从祭扫。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祭墓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后汉书明帝记》引《汉官仪》云:“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寝于墓侧,汉因而不改。诸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皇帝几乎是逢节便祭,一般官吏和普通百姓没那么多时间和金钱,便逐渐定格在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届时,官府允许官吏请假祭扫,民间也“田野道路,士女遍满,卑吏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坟。”到了唐代,祭扫之举已将寒食、清明合二而一了,时值春暖花开,可以挑担载酒,热热闹闹去上坟,清明不但是祭祀的鬼节,也成了踏青游乐的日子。
从世俗的观点看,这两个鬼节的设置也恰到好处。清明正值北方雪化冰消之时,经过一秋一夏的雨水冲刷和一个冬天的冰雪压盖,坟茔上黄土有些被冲落,变矮变小,借清明扫一扫,添点土,让先人的房子不至于漏风淋雨;而七月十五,立秋已过,天气渐凉,到了该添衣服的时候了,也该给地下的先人送点钱去,置办点衣服,不至于到了冬天挨冷受冻。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帮,从来注重对祖先的祭奠追思。记得以前我家春节祭祖时上面的横批就是“木本水源”“慎宗追远”, 即不忘祖先之意。**期间,破四旧,反迷信,谁还敢上坟烧纸?市上也没有烧纸可买,但仍有不少人家买小学生订本子用的白纸去坟上偷偷地烧给亲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祭祀用品成了商家赚钱的一大门类,每到清明和七月十五,满街的烧纸,在店家门口,推成一座座小山,种类之繁,数量之多,不亚于端午、中秋成垛的果品盒。而且很有些现代商品意味,烧纸都成沓成捆,整齐美观,均匀地印着古钱币的印记,还有花花绿绿的美元、港币,大面值的,一张就是数亿,加上大小不一的黄灿灿的金元宝,如果真有冥国银行,也得自愧财力不足,甘心倒闭。烧掉这么多“钱”是否真能使离去的亲人在阴间过富足日子?无法得知,有句话叫“心诚则灵”,意到心到而已。记得小时候老人说,印现成的烧纸不好使,面值再大也没用,最好使的是拿着木头刻成铜钱样的凿子,用小榔头一下一下在纸上打。打纸时有很多讲究,最好是先人的后代,一定要男孩,榔头必是木头的,打的痕迹不能叠在一起。小时候,过年或两个鬼节,我就经常做这件事。老人告诉我,打上个印就行,可自己怕不清楚,到阴间不好用,总是用力地打,还怕钱少了,先人不够用,总是打得密密麻麻的。虽然现在纸多了,样子美观了,我倒觉得小时候由后人一凿子一凿子打出的纸钱倒更能体现出对先人的真情。当然,鬼节这一天,从山野到街路,到处火光闪耀,烟气缭绕,纸灰飞扬,造成环境的污染,有时还会酿成火灾,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有什么办法呢?祖上传下来的习俗,中国人还没有学会像西方人那样用鲜花表达对逝去的亲人的哀思和怀念的习惯。鬼节祭祀,不能简单看成是迷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337376337信,西方基督教国家,现代科学已把人送上了月球,把火箭发射到了火星,但对上帝仍然笃信不移,其实就是一种精神寄托。我们给已逝亲人烧几张纸看似土俗,实际上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和伦理内涵。这是对离去亲人的一种感激和怀念,是同另一个世界人的一次对话,是同先人的一种沟通,是人类种族和精神的一种延续。即使亲人活着的时候,有不孝顺或照顾不周的情况,在上坟烧纸的时候,念叨几句,也能求得心理的一种平衡。也许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文化程度的提高,我们民族会找到更好的纪念先人的办法,但对先人的纪奠和追思却是什么时代都不可缺少的。
传说中阴历7月15日是鬼门关大开的日子,在那天它们可以在阳间逗留一天.包括一些孤魂野鬼在那天都可以接受阳间人们的供奉,所以那天也称之为鬼节.
3. 怎样写葬坟前烧香祭文
祭文文体名。
祭祀或祭奠时表示哀悼或祷祝的文章。 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
内容主要为哀悼、祷祝、追念死者生前主要经历,颂扬他的品德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 同时,祭文也是为祭奠死者而写的哀悼文章,是供祭祀时诵读的。
它是由古时祝文演变而来,其辞有散文、有韵语、有俪语。祭文的书写格式 开头人们写祭文,习惯以“维”字开头。
“维”是助词,作发语词用,无别的意思。祭文以“维”字开头后,紧接着即言明吊祭文时间及祭谁,谁来祭。
这是开篇明义,首先要点明的问题。 内容祭文的内容必须简短,语言必须精炼,要以简明扼要之词表达悲哀况痛之情。
—般祭文以二三百字为宜,切忌拖泥带水。过去的祭文,语言均押韵。
可—韵到底,也可变韵——即押两个以上韵。 结尾祭文用“尚飨”一词结尾。
“尚飨”是临祭而望亡人歆享之词。尚,是庶几,希望也;飨,设牲牺以品尝也。
民间,祭文一般在三周年祭祀活动结束后,到死者的坟前烧掉。
4. 如何写致墓词
致墓词
暖暖红日,徐徐春风,漫山遍岭,绿树红花,热血青年,壮志满怀。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在此悼念长眠于此的革命先烈们,是他们保卫了我们美丽的家园,是他们给了我们新的生活,这不得不让我们对先辈们肃然起敬。
当年,先辈们怀着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枪林弹雨中穿梭,奋勇杀敌,浴血奋战,直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为祖国的建设开辟了一条结实的道路。
躺在这里的先辈们有的是将领,但更多的还是普通的战士;他们有的有名,但更多的却都有是无名英雄,但是不管怎样,他们都有是人民的好儿女。有的战士牺牲时还只是十七、八岁的孩子,到底是什么力量,使得他们连死都不怕?是他们的亲人,他们想自己的亲人过上好日子;是这片土地,他们不想愧对于生他们养他们的热土,是祖国,他要解放救祖国于水深热火之中,事实也确如此,正因为有了他们,新的中国才能崛起,他们是祖国大厦的奠基石。
而我们作为新一代的青年,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更应该以先烈们为榜样,时刻把祖国牢记在心,时刻记着先辈们的丰功伟绩,时刻以建设祖国为己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此来特慰先辈们的在天之灵。
同学们,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我们要把这短暂的一生奉献给无限的祖国建设,让我们携手共进,全力以赴为祖国的更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计算机系团委
2004年3月
5. 祭奠包袱怎么写
祭奠,是对逝者的一种悼念仪式,中华传统注重"慎终追远"体现中国人民的一种孝文化。
出殡次日清早,晋南闻喜等地讲究家人送饭至墓前浇奠,表示清死者同家人再次共进便饭。翼城一带,家人次日赴坟地致祭时,要用锹往坟上添新土,使坟丘前后周正,不偏不斜,俗称"扶山"。而太原一带自安葬后,一直要等到三年之后清明祭扫时,才允许往坟丘上添土。两地习俗,相异如此。
到新坟添土、奠纸 ,山西大部分地方是在死者安葬后第三天 ,称为"复三",又叫"圆坟"、"暖墓"。一般是死者的长子带领全家去,有的地方是凡有"服"之亲都去,如忻州河曲,亲友带上火锅、柏柴去坟地汇聚,祭奠后食毕而归。
从人死后算起,每七天必祭奠一次,称为"做七"或"过七"。其中一七'称"头七"、三七又称"散七"、五七、七七又称"满七"、"断七"或"尽七",较为重要。
"一七",丧家设灵座,供牌位,举行隆重仪式,受唁开吊。
"三七",死者的子女要拿着香火,到三叉路口呼唤死者,或上坟焚香接引亡灵回家。
"五七",民间认为这一天死者亡灵回家" 省亲" ,丧家除举行祭奠,还要延请僧道诵经,亲友均来吊唁。晋中祁县一带,面蒸供品中,男亡多蒸一份"莲花",女亡多蒸一份"如意",并按亡者岁数扎制纸花、剪纸旗,另外再糊一口"升",纸旗以谷草杆穿扎,沿路一直从家门口插到坟地。
"七七",丧家举行隆重祭奠,亲友都来烧纸,或到坟前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