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杳杳寒山道
“杳杳”言山路深暗幽远,“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
诗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冷森森的境界,顿觉寒气逼人。这里有赏析: 诗的内容,写寒岩左近高山深壑中的景色,最后见出心情,通篇浸透了寒意。
首联写山水。 “杳杳”言山路深暗幽远,“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
诗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冷森森的境界,顿觉寒气逼人。 次联写山中幽静,用轻细的鸟鸣声反衬四周的冷寂。
三联写山中气候,用风雪的凛冽写出环境的冷峻。尾联结到感受:山幽林茂,不易见到阳光;心如古井,不关心春来秋去。
前七句渲染环境的幽冷, 后一句见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谢谢.。
2. 怎样翻译:杳杳锦城,盈盈仙子,别来锦字终难偶,聚散依依,有
此词抒写了羁旅中的怀旧伤离情绪。
词的第一叠写眼前所见,第二叠写所思之人,又将此平列的两段情景交织起来,使其成为有内联系的双头。 此词首句化用梁柳恽的名句第一叠“陇首”三句,是当前景物和情况。
“云飞”、“日晚”,隐含下“凭阑久”。“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陇首,犹言山头。云、日、烟波、皆凭阑所见,而有远近方分。
“一望”是一眼望过去,由近及远,由实而虚,千里关河,可见而不尽可见,逼出“忍凝眸”三字,极写对景怀人、不堪久望之意。此段五句都是写景,却仅用“忍凝眸”三字,极写对景怀人、不堪久望之意。
此段五句都是写景,用“忍凝眸”三字,便将内心活动全部贯注到上写景物之中,做到了情景交融。 第二叠则反过来,先写情,后写景。
“杳杳”三句,接上“忍凝眸”来。“杳杳神京”,写所思之人汴京:“盈盈仙子”,则写所思之人的身份。
唐人诗中习惯上以仙女作为美女之代称,一般用来指娼妓或女道士。这里大约是指汴京的一位妓女。
“锦字”化用窦滔、苏蕙夫妻之典。作者和这位“仙子”,虽非正式夫妻,但其落第而出京,与窦滔之获罪远徙,有些近似之故。
此句是说,“仙子”虽想寄与锦字“,而终难相会。鸿雁本可传书,而说”断“,说”无凭“,则是她终不曾负担起它的任务。
雁给人传书,无非是个传说或比喻,而雁”冉冉飞下汀洲“,则是眼前实事。由虚而实,体现出既得不着信又见不了面的惆怅心情。”
思悠悠“三字,总结次段之意,与上”忍凝眸“遥应,而更深入一层。 第三叠则是“思悠悠”的铺叙。
今日之惆怅,实缘于旧日之欢情,所以“暗想”四句,便概括往事,写其先相爱,后相离,既相离,难再见的愁恨心情。 “阻追游”三字,横插上四句下五句中间,包括了多少难以言说的辛酸内。
回到当前之时,却又荡开一笔,平叙之中,略作波折,指出这种“忍凝眸”、“思悠悠”的情状,并不是这一次,而是许多次,每次“登山临水”就“惹起平生心事”。这回依然如此,“黯然消魂”的心情之下,长久无话可说,走下楼来。
“却下层楼”,遥接“凭阑久”,使全词从头到尾,血脉流通。
3. 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中第一个字怎么读
欹qī
欹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部首笔画
部首:欠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2
五笔86:DSKW 五笔98:DSKW 仓颉:KRNO
笔顺编号:134125123534 四角号码:47682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6B39
基本字义
1. 古同“攲”:“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
这世界上有一种东西叫做百度词典。.(lll¬ω¬)。.
4. 杳杳寒山道的翻译
《杳杳寒山道》是唐代诗僧寒山的作品。此诗主要写作者居住天台山寒岩时亲眼所见山路及其周围的景致。首二句描述这条山道的形势和位置;三、四两句从声音上描摹寒山道的静寂宁远;五、六两句从静态描写转向动态描画,着意表现诗人顶风冒雪的自我形象;最后两句以抒写诗人的情怀作结,情中见景。全诗运用景物渲染气氛、以气氛烘托心情的表现手法,同时大量使用叠字,使诗篇富于一种特殊的音乐美。
作品原文
杳杳寒山道⑴,落落冷涧滨⑵。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⑶,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词句注释
⑴杳杳:幽暗状。寒山:始丰县(今浙江天台县西)天台山有寒暗二岩,寒山即寒岩,乃诗人所居。
⑵落落:寂静冷落的样子。
⑶淅淅:象声词,形容风声。一作“碛碛”。
白话译文
寒山道上一片寂静幽暗,冷寂的涧边一片幽僻寥落。
这里常常有鸟儿啾啾地啼鸣,却空虚冷清罕见人烟。
风淅淅沥沥刮向我面门,雪纷纷扬扬洒落在我身上。
我身处其中天天见不到阳光,年年也不知道有春天。
5. 杳杳寒山道,急
诗中主要写他居住天台山寒岩时亲眼所见山路及其周围的景致。
首二句“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即描述这条山道的形势和位置。一条幽深莫测、寒气侵人的山路,盘绕在寂寥冷落的山涧边。
“杳杳”、“落落”的迭字连用,把人引入冷森森的奇特境界。“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这是从声音上描摹寒山道的静寂宁远。诗中连用“啾啾”、“寂寂”两个迭字句,更富于变化。
“啾啾”言有声, 以轻细的鸟语反衬出山路的清幽,“寂寂”指无声,以阒无音响的冷寂说明人迹罕至。“啾啾”、“寂寂”的强烈对比,与前人的“鸟鸣山更幽”有同样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