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寒食》古诗怎么写
寒 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全文为: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2、白话翻译: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3、创作背景:寒食是中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勤政为民。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
4、作者介绍:韩翃(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天宝十三载(754年)进士及第。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大历(766—779)后期,先后入汴宋、宣武节度使幕府为从事。建中(780—783)初,德宗赏识其“春城无处不飞花”一诗,任驾部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多送行赠别之作,善写离人旅途景色,发调警拔,节奏琅然,但乏情思,亦无深致。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明人有《韩君平集》。《全唐诗》仅存诗三卷。
2. 王维的寒食汜上作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寒食汜上作 王维广武城边逢暮春,汶阳归客泪沾巾.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mó jié) ,人称诗佛 ,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3. 寒食诗怎么写
1.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韩翃(唐代)-《寒食 / 寒食日即事》
2.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孟云卿(唐代)-《寒食》
3.
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冯延巳(五代)-《鹊踏枝·几日行云。》
4.
清晓妆成寒食天,柳球斜袅间花钿,卷帘直出画堂前。
韦庄(唐代)-《浣溪沙·清晓妆成。》
5.
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
周邦彦(宋代)-《琐窗寒·寒食》
4. 《寒食》古诗怎么写
寒 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全文为: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2、白话翻译: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3、创作背景:寒食是中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
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勤政为民。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
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
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 4、作者介绍:韩翃(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
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天宝十三载(754年)进士及第。
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大历(766—779)后期,先后入汴宋、宣武节度使幕府为从事。
建中(780—783)初,德宗赏识其“春城无处不飞花”一诗,任驾部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其诗多送行赠别之作,善写离人旅途景色,发调警拔,节奏琅然,但乏情思,亦无深致。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
明人有《韩君平集》。《全唐诗》仅存诗三卷。
5. 用寒食节的来历和古诗寒食的意思写一篇小练笔.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是 孟云卿天宝年间科场失意后,曾流寓荆州一带,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就在这样的飘泊流寓生活中的一个寒食节前夕,他写下了这首绝句.那么寒食节的来历是什么呢?我们来一起探讨下. 于寒食节的起源有不同说法.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 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封赏有功之臣.唯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逼其下山.谁知介子推母-子宁愿被烧死也不肯出来.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并修庙立碑.同时,还下令在介子推遇难的这一天,“寒食禁火”,举国上下不许烧火煮食,只能吃干粮和冷食. 古代的人们都非常崇敬介子推的气节,“寒食禁火”的习俗,被后人流传下来,形成了寒食节这个特殊的纪念节日.。
6. 寒食诗怎么写
寒食诗 寒食时看郭外春,野人无处不伤神。
平原累累添新冢,半是去年来哭人。 这首诗出自《全唐诗》,是其中作者惟一的一首诗。
寒食为节令名称,指“清明”前一天或两天,相传起源于前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之事,因介之推为避官而抱树焚死,晋文公便定于此日禁火寒食。 云表的这首七绝便描绘了这幅城郊墓地的情景。
作者从佛家的生死轮回和避世思想出发,指出今年躺在新坟中的便有很多是去年扫墓的人,言外之意是今年来祭扫墓的人也必定有不少明年将被埋入坟墓。这种消极颓废的思想不可取,然而也客观地道出了人生代谢的自然规律,而此诗也写得流畅,准确生动,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