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时候的汉字有拼音吗
最早是没有汉语拼音的
最早出现汉字拼音是在明朝时期公元1610年,法国有个传教士叫金尼格莱来到了中国,他是个中国通。他在1626年写了一本《西中儒耳目资》的书中,首次准确地用拉丁拼音字母记录了汉字的读音。他在中国期间结识了韩云、王征等人,并在他们的帮助下,在利玛窦等传教士汉语注音的西书《西字奇迹》基础上,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拉丁化拼音字字汇。
而目前我们使用的则是1958年文字改革后使用的汉字拼音。其实新中国使用汉字拼音
还有为拉将汉字改拉拼音的原因 应为那个时候计算机不能录入汉字
2. 古时候汉字有“拼音”吗
我国原来没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
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
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用两个汉字注出一个汉字的读音。是一种传统的注音方式,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第一个字为反切上字,表示被切字的声母;第二个字为反切下字,表示韵母和读音。
中国人自己的汉语拼音运动是从清朝末年的切音字运动开始的。
鸦片战争以后,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国的主张,梁启超、沈学、卢戆章、王照都一致指出,汉字的繁难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场“切音字运动”。
在切音字运动中提出的拼音字母方案是多种多样、琳琅满目的,大致可以归纳为三大系:
① 假名系:模仿日文假名,采用汉字部首作为拼音符号。1892年卢戆章的《一目了然初阶》一书中提出的“中国切音新字”,1901年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等都属于假名系。
② 速记系:采用速记符号作为拼音符号。1896年到1897年两年间出版的蔡锡勇的《传音快字》、沈学的《盛世元音》、王炳耀的《拼音字谱》等书中提出的方案都属于速记系。
③ 拉丁系: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拼音符号。1906 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母》和江亢虎的《通字》、1909 年黄虚白的《拉丁文臆解》等书中提出的方案都属于拉丁系。
1913年2月,读音统一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审定一切字的国音发音”和“采定字母”。会议开了三个多月。在这次会议上,审定了6500个汉字的读音,用各省代表投票的方法确定了“标准国音”;拟定了一套注音字母,共39个,这套字母采用汉字笔画式,字母选自古代汉字,音节采用声母、韵母和声调的三拼制,对双拼的反切法进行了改进,其用途仅在于标注汉字读音,不作为拼音文字。这套注音字母后来减为37个(声母12个,韵母13个,介母3个,比双拼切音字的方案中的字母几乎减少了一半。
注音字母通过之后,搁置了五年,才于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1920年,全国各地陆续开办“国语传习所”和“暑期国语讲习所”,推广注音字母,全国小学的文言文课一律改为白话文课,小学教科书都在汉字的生字上用注音字母注音。从1920年到1958年,注音字母在我国使用了近40年的时间。这对于统一汉字读音、推广国语、普及拼音知识起了很大的作用。1930年,上层官员中有人觉得“注音字母”的名称不好,改称为“注音符号”,以强调这不是一种与汉字并行的文字。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马上着手研制拼音方案。1949年10月成立了民间团体“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协会设立“拼音方案研究委员会”,讨论拼音方案采用什么字母的问题。
1955年10月15日,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在北京举行。叶籁士在发言中说:“从1952年到1954年这个期间,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主要进行汉字笔画式拼音方案的研究工作,经过了三年的摸索,曾经拟定几种草案,都放在《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初稿》(汉字笔画式)里头”。这次会议上印发给代表们六种拼音方案的草案,有四种是汉字笔画式的,一种是拉丁字母式的,一种是斯拉夫字母式的。会议之后,当时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向**报告,他说,民族形式方案搞了三年,难以得到大家都满意的设计,不如采用拉丁字母。**同意采用拉丁字母,并在订抚斥幌俪呵筹童船阔中央开会通过。
1955年10月,**成立“汉语拼音方案审定委员会”,经过一年的工作,于1957年10月提出《修正草案》,11月1日由**全体会议第60次会议作为新的《汉语拼音方案(草案)》通过,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秋季开始,《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小学生必修的课程进入全国小学的课堂。《汉语拼音方案》是拼写规范化普通话的一套拼音字母和拼写方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拼音方案。
3. 古时候的字读音和现在一样吗
很不相同,现在的文言文其实是周代时的语言,因为后世的文人模仿那个时代的文言作品,沿用其语言,故而看起来两千年来文言文变化不大,其实不变的只是书面语,口语的语音早就已经大相径庭了,甚至于几十年一变.所以在古代,书面语与口语是脱节的,人们聊天绝对不是文言的形式,史书上的记载其实是将口语翻译成文言文再记载的.这么打个比方,现在的文言文就跟化石一样,化石保持了原来生物的大致形状,文言文以文字的形式保留了古代语言的大体形式.而读音就像是原先的血肉一样,早就没掉了,我们只能通过化石去推测原来的生物是个怎样的形态,却无法真正知道.不过,语言的变化有进候是成规律的,比如,某个声母变了,带这个声母的大部分字也随之改变.所以有时候是可以根据些蛛丝马迹来推测某个时代的口音的.在中国的语系中有一个古厦语系,是跟古代的语音联系最密切,越封闭的地方,因为与外界接触少,变化越小,语音保留也越与古代接近.还有,就是在古代各个地方有各个地方的方言,绝对不统一,而每种方言在每个时期内也是绝不相同的.潮汕应该是福建一带吧,属古厦门语系,浙南一带也有古厦语系的分布,比如温州话.这是我以前所知,也许会有些不大对的或缺漏的.。
4. 古时候的人在没有汉语拼音的情况下是如何学习汉字发音的呢
反切,训读。
比如《通鉴》以及史书的注释都是这样的。 反切是中国传统注音方法,即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
古人因为没有拼音文字,用两个汉字来注一个字的音。第一个字(反切上字)注声母,第二个字(反切下字)注 韵母和声调。
例如:酒子酉切。子声母为精母,酉韵母为有韵,声调为上声,故酒精声酉韵上声。
因为古代的发音和现代的不一样,所以不能用普通话把当时的反切发音出来。 汉语本来的注音方式是''读如某字'',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其声明学为汉语引入了反切这种注音方法。
隋唐的反切是研究中古汉语语音系统的基本资料,是汉语音韵学的基础之一。
5. 中国的汉字古时候有没有拼音
楼上正解 拼音是为了满足近代的汉语教育才出现的 好像是北洋政府推行的 过去是有点类似日语拼音的符号 建国后 认为这样的符号难学 难用 外国人学中文也不方面 就改成了拉丁字母 也就是现在的汉语拼音 而前者到现在台湾还在用 这些都是近代为了普及教育而作的努力 在古代 汉字的注音是大的难题 很多文字都因为冷僻 读音口口相传 有诸多谬误 大多是后只能用同音的非冷僻汉字去为冷僻汉字注音 但是这样反而更麻烦 因为有的时候 同音字反而更冷僻 所以到了近现代 这种方法才不用了 而改用了拼音。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古时候的拼音怎么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