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壮族说壮语,但他们没有文字,那写字怎么写
这与广西成为中国领土长达2000年有关,壮族受汉族的强烈影响是在明、清,特别是清末和民国时期,在清朝仍然有禁止汉人进入壮族地区的禁例,处于以夷制夷的考量,对壮族的土地有一定的保护政策,如《钦定六部处分则例》。
从清后期的白山土司志就可以看出当时壮族的大部分人是不会讲汉语的。但清朝后期随着西方的影响加剧,清朝加强了近代化的进程,移风易俗成为清末、民国的政策,壮人中使用西南官话的人增加,有一部分人已经丧失了说壮语的能力,尽管其所使用的西南官话仍有个别壮语残存。
但现柳州、来宾、特别是河池、百色地区的大部分壮族仍然使用壮语,壮族也不是没有文字,至少在唐代壮族先民就使用汉字六书构字法创造了方块壮字,壮语称为sawndip,一直在民间沿用至今,但只掌握在少数壮族知识分子手中,用于书写山歌、道经等用途。但因为各地方言不同使用的文字也不尽相同,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字,新中国成立后创制了西里尔文字的壮文,在80年代改为拉丁字母的壮文,但因为广西政府没有推广普及这种壮文和标准壮语,因此这种文字也只是在少数人中使用。
壮族在乡镇和城市居住的人都普遍使用双语,即壮语和汉语方言,主要有西南官话和粤语两种汉语方言,个别地方会讲客家话。但农村只有3、40岁以下的人才会讲汉语,除了早就丧失壮语而转用汉语方言的地方外。
壮族中掌握多种语言或方言的人很多,例如同时掌握壮语,普通话、西南官话、粤语的,如果临近有其他民族的,也有掌握其他民族语言的人。如果会说汉语就等于是汉化的话,壮族城市人口中汉化的程度较高。
2. 广西的壮语中文谐音
壮语(hauq raeuz)又称“壮话”,狭义指的是壮族的母语。
因地域划分有不同民族称呼,其语言亦然。壮语和贵州布依族的布依语、越南岱依族、侬族的岱依语、侬语,实际上是同一门语言,是世界上跨境语言之一。
与海南省的临高人的临高话有一定的亲缘性。壮语是中国和越南使用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语言,主要流通于广西、云南、贵州、越南北部等地,是壮族聚居各族人民日常交流用语。
新中国成立前,因交通落后等问题,壮族聚居区各族人民均以各地壮语方言交流为主。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各地交流增多,汉语使用频率增加,短短几十年岁月壮语在城市地区逐渐衰退。
2000年后壮语保留较完好的村镇等区域也受到极大冲击。保护壮语已成广西各族青年共识。
壮语为分析语,有声调,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台语支(壮泰语支)。壮语在1957年以前的文字系统是古壮字,是一种借用汉字的音、意和偏旁部首创造的一种文字系统。
主要用于宗教人员记录经书和山歌手记录山歌等。1957年,在国家的关怀下,政府主持创造了一套用拉丁字母书写,并加上数个特殊字符去标示壮族特有的发音和音调的壮文方案。
后由于壮文的特殊字符在当时的计算机水平来说,对壮文信息化造成了妨害,1981年政府制定修改后,最终形成了。壮语(hauq raeuz)又称“壮话”,狭义指的是壮族的母语。
因地域划分有不同民族称呼,其语言亦然。壮语和贵州布依族的布依语、越南岱依族、侬族的岱依语、侬语,实际上是同一门语言,是世界上跨境语言之一。
与海南省的临高人的临高话有一定的亲缘性。壮语是中国和越南使用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语言,主要流通于广西、云南、贵州、越南北部等地,是壮族聚居各族人民日常交流用语。
新中国成立前,因交通落后等问题,壮族聚居区各族人民均以各地壮语方言交流为主。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各地交流增多,汉语使用频率增加,短短几十年岁月壮语在城市地区逐渐衰退。
2000年后壮语保留较完好的村镇等区域也受到极大冲击。保护壮语已成广西各族青年共识。
壮语为分析语,有声调,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台语支(壮泰语支)。壮语在1957年以前的文字系统是古壮字,是一种借用汉字的音、意和偏旁部首创造的一种文字系统。
主要用于宗教人员记录经书和山歌手记录山歌等。1957年,在国家的关怀下,政府主持创造了一套用拉丁字母书写,并加上数个特殊字符去标示壮族特有的发音和音调的壮文方案。
后由于壮文的特殊字符在当时的计算机水平来说,对壮文信息化造成了妨害,1981年政府制定修改后,最终形成了以26个拉丁字母书写的《壮文方案(修订案)》。现代壮语有标准语(书面语)和方言之分。
标准语以武鸣语音为标准音、以壮语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的现代通俗的壮语口语为语法规范,但标准壮语并不完全等同于武鸣壮语。
3. 广西壮族自治区有自己〔壮族〕的文字吗
壮族由于长期和汉族接触,壮族一直以来都借用汉字来书写他们的语言;另一方面,部分壮语词汇亦传入了汉族语言,成为粤方言的组成部份。壮族也像越南人(京族人)一样,发明类似字喃的文字来记录自己的语言,壮语称之为Sawndip,一般称之为方块壮字。
进入50年代,仍有不少壮族人用方块壮字来记录壮歌,书写壮语地名,有的农民还用它来通信。广西德保县、靖西县等地甚至用方块壮字编写壮剧脚本,即使在推行拼音壮文期间也是如此。此外,民间还流传大量的方块壮字手抄本,例如壮族经诗《布洛陀》、壮族歌集《但唱歌》等。与此同时,壮族歌圩虽一波三折,但仍经久不衰,这样,方块壮字也世代相传。广西少数民族古籍出版规划领导小组编撰了国内外第一本《古壮字字典》,收古壮字达10700个之多,显示了方块壮字发展的规模。
方块壮字虽然从古到今一直沿用,显示了较强的生命力,但始终未能成为全社会通行文字,这与文字本身的缺点有很大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府为壮语发明了一套用拉丁字母书写,并加上数个特殊字符去标示壮族特有的发音和音调的壮文方案。这套字母方案一直在全国通用:不单只广西境内的官方机构都挂有汉、壮双语的门牌,人民币上亦印有这种新文字书写的发行方中国人民银行及面额。
到了1980年代后期,由于壮文的特殊字符在当时的计算机水平来说,对壮文信息化造成了妨害,政府又修订原有的壮文,将特殊字符用两个拉丁字母来标示,并将一些罕用的字母当作标调符号使用。这就是现时的壮语文字。在新版的人民币上亦采用了新版本的壮语文
根据文献资料来说 壮族文字是存在的 并且现在还有人在使用 只是不方便交流 所以并未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