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写一篇谈关于清高的作文
《谈清高》
中国的文化人向来崇尚清高,“清高”二字又含义极广,而最基本的意思就是淡泊名利,看不起钱。0
唐代诗仙李白可以说是最看不起钱的了,钱嘛,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诗中豪气冲天。0
仔细想想这位大诗人之所以能够清高,是因为他当时很有钱,他高兴起来可以“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也就等于揣着十万美金去夏威夷度假或者到爱菲尔铁塔参观。由此看来,这些清高的人还真需要点经济实力作为坚实的后盾,如果他们穷得连饭都吃不起,再谈清高恐怕就困难了。0
中国的文化人崇尚清高或者自命清高,往往也是迫不得已,因为他们大多生活清苦,于是穷物质不能穷精神,便以清高来自我安慰,可以说是一种信仰吧。0
我曾读过一篇小说,名字已忘了。主要讲一个清高的人,他说他也只是一个普通人,其实并不想要清高,他也想要轿车、别墅,想要高消费的生活,可是他没有钱。不过他吃不到葡萄并没有说葡萄是酸的,他还是想得到一串甜蜜诱人的葡萄,他在守望中等待着。0
中国古代有句话说“贫贱不能移”,清高者的追求也是穷而不移其志的,可是他们一旦碰到那种不移其志,又可获取名利的机会时,也是抓住不放的,我很少见到哪位文化人,对名利毫不感兴趣的。古代有许多隐士,隐居深山,似乎是在躲避名利,我认为这只是一种变相的手段,因隐居而成名,因成名而出仕,诸葛亮算是隐士中的佼佼者,可他却随时准备出山,否则他干嘛花费那么多精力来通晓天下之事啊!0
我认为这些所谓的清高都是虚伪造作的,都只不过是一种巧妙获取名利的手段而已,现在想想,写《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孟浩然简直太可爱了,想做官,便写上一句“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不像一些人玩退隐把戏,故弄玄虚。0
当然,这也不能一概而论,对于清高,有人是手段,有人是追求,是自我对名利的一种束缚,我认为真正的清高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而是以精神追求为主,物质追求为次,不汲汲于名利场上纸醉金迷的一种生活态度。
2. 关于清高的作文
一、授学有方的陶渊明 陶渊明退归田园隐居后,有不少读书少年向他求教。一天,他家里来了位少年,这位少年行礼之后,非常诚恳地说:“小辈非常敬仰先生的知识,有心向先生讨教读书妙法,望先生指教。” 陶渊明一听这话便皱起了眉头,他想责备少年幼稚可笑,在做学问时竟想找捷径。转念一想:少年是虚心讨教的,对晚辈应当循循善诱嘛!于是他严肃地说:“年轻人,常言说‘书山有路勤为径’,你可理解其中含义?” 少年听了似懂非懂,不很明白。陶渊明拉着他走到一块稻田边。指着一棵尺把高的禾苗说:“你聚精会神地瞧一瞧,看禾苗是不是在长高?”少年目不转睛地看了半天,眼睛都酸了,那禾苗却仍然和原来一样不见长高。他失望地对陶渊明说:“没见长呀!” 陶渊明又把少年带到溪边的大磨石前问:“你看看那块石头,那磨损的马鞍一样的凹面,它是在哪一天被磨成这样的呢?”少年想一想,说:“不曾见过。” 陶渊明耐心地启发诱导说:“要你看禾苗,是想让你知道,虽然眼睛观察不到,但禾苗的确是每时每刻都在生长的。如同我们做学问,知识的增长也来自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我们自己也没有觉察到。但是只要持之以恒,就可以见成效。所以人们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少年点点头,说:“我明白了,这磨损的刀石是年复一年地磨损才成马鞍形的,不是一天之功。先生,我说的是不是?” 陶渊明赞许地点点头,接着说:“从这磨石,我们可以悟出另一个道理,‘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学习一旦中断,所学的知识会不知不觉中忘掉。” 少年一下子豁然开朗,叩首拜谢道:“多谢先生,小辈明白了‘勤学则进,辍学则退’的道理,从此再不妄想学习妙法了。” 陶渊明高兴地对少年说:“我给你题个字吧。”他挥起大笔写道: 勤学如春起之苗, 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辍学如磨刀之石, 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少年恭恭敬敬地接过字幅,一直把它当作对自己勤学苦练的告诫。 二、仙风道骨的林逋 林逋,字君复,杭州钱塘人,是宋代著名的隐士。他从小失去父母,家境贫寒,有时连饭都吃不上。但他发愤读书,好学上进。林逋性情恬淡好古,不趋荣利。初游历于江淮之间,而后归居杭州,在西湖孤山结庐隐居,二十多年没有进城。真宗皇帝闻其名,赐他粟帛,诏命地方官须“岁时劳问”。林逋闲居无事时,尝在茅草屋旁自筑墓穴。临终之前,曾遗诗后人,其中有“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不封禅书”之句。自喜一生不为天命君权所苦,隐居生活飘逸自乐。 林逋讨厌世人阿谀奉承、追逐名利的陋习。他能书善文,尤长于诗赋,其词澄浃峭特,跌宕回环,常不待思索,挥毫而就。但他每次写完,略一吟咏,即随手撕掉。有人问他:“何不抄录下来,留给后人呢?”林逋说道:“我在山林壑谷中隐居,现在尚且不想以诗出名,哪还希图名扬后世呢?” 林逋脾气很怪,既不娶妻,更不要子,但却酷爱梅花、仙鹤。他常常四处寻访,每遇佳奇品种,便用重金购来,置于住所四周。闲暇之际,一人赏梅玩鹤。相传林逋在孤山隐居时,绕屋种梅三百株。“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他的咏梅名句。他有只仙鹤,取名“鸣皋”。每逢客人来访,林逋不在,童子便开笼放“鸣皋”翔云报信。诗人见鹤,即回家会客。因此,人们说他“梅妻鹤子”(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看来这并非夸大。后来,他的这个名声传播出去,成为传世趣闻。他死后,真宗皇帝还赐号“和靖先生”。
参考资料: /viewnews.asp?id=1562
3. 求清高为题的作文
清高是人们理想中的最高的人生修养标准,既然是最高的人生修养,那绝非一般人所轻易能够达到的。自然,一般人也就没有资格称得上真正的清高。能称得上清高的人,首先要有“德”。许由的思想境界不低,当听到唐尧要把天下禅让给他时,他认为这话污染了他的耳朵,就跑到颖水边上洗耳,这说明他视做官为耻辱。那他为什么会对做官产生如此深的偏见呢?由此我们不难推测,我们的先辈们,一旦涉足官场,可能就会利用手中便利的权力,挥霍民材,侵犯民权,而这些恰恰是一些道德高尚之人所不容的。许由的不愿意为官,于这不无关系,宁可在官场外过清淡的日子,也不愿去官场上危害百姓,可见其道德素质是何等的高尚。这样的人,才有资格称得上清高。
清高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具备了良好的德行,具有了超俗的才能,可是用世之心过于急切,又极为自负,比较缺乏恬退风度的人也很难和清高挂钩。李白就是典型事例,他自认为很清高,然而他却终于未成为公认的清高样板。有了做官的可能便得意地声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没了官做则又傲然声称“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共杯酒”,诸如此类的话,就很难和清高挂钩了。
德才兼备,甘守清贫,能耐得住寂寞的人,方可称得上清高
4. 怎样形容一个人装清高
我明白你的意思,这个人就是平时与写的文章格格不入对吗,不应该叫装清高,应该叫不要脸
你是喜欢文明的抨击方式,还是侮辱的呢,我给你说说侮辱他的吧
我见过不要脸的人, 没见过你这么不要脸的人,请问下你自己姓什么你知道吗,不知道吧? 你连你自己姓啥你都不知道了,你有什么资格写文章啊,貌似你的词语充满着诗情画意,字里行间透露出真挚的感情,但是我一看你长相我就全懂了,你就是受不了现实的刺激才到网上发出虚伪的心灵感言吧,没事我不怪你,希望你赶紧的回家,你的父母等着你回家吃饭呢,别走丢了不要办啊!!!
5. 清高是什么意思
“清高就是,比如,一个人尽管很穷,但他还是很骄傲。”
穷,骄傲?穷了还会很骄傲?我可从来没听说过。穷人没有房子住,睡在街头,没有东西吃,需要伸手向别人乞讨,可怜的穷人,骄傲得起来吗?这就叫清高?妈妈搞得我好糊涂哟。
“清高的人不喜欢去讨好别人!”妈妈眼睛里露出敬佩的目光,“有一个时期,李白在皇宫里做大官,其他的人都千方百计地讨好皇帝,李白还是保持着他平日的清高,不屑巴结奉承。结果,他被迫离开了京城,流放到边远的地方。他在诗里写道:‘安得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现在,你可知道‘清高’的意思了吧?”
6. 问下 “清高”是什么意思
释义:纯洁高尚,不慕名利,不同流合污。现多指不愿合群,孤芳自赏
“清高”,这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知识分子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如今已难见踪影,试看时下的行文,不论是长篇、短论、散文、随笔又有哪篇、哪句言清高? 时过境迁,无可奈何花落去,“清高”已经随着岁月流失了。
要说“清”字,中国人对此情有独锺是毫无疑义的。在中国人的词汇中,许多美好的称誉,往往是清字当头: 卓越的才能是清才,志行高洁的称清士,儒雅的文章称清文,廉洁奉公的官员称清官,纯洁的友情为清交,还有清秀、清名、清醇等等,凡属令人敬重的人品、举止,物性、事理,几乎都要冠上一个“清”字。“清”字再加上“高”字当属顶量级的称誉吧,不然,它曾是压在知识分子精神上的重负。
清高 ---心比天高,不会阿谀奉承,自认人杰,把自己当作道德、思想上的君王, 不追求物欲,终身探索真理,同时完善自己的人格。
达到一种伟大的思想境界 他们不会只看到人生在世几十年 目光会很遥远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指人品纯洁高尚,不同流合污。
7. 表示“清高”的诗词有哪些
1.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译文:(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2.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译文: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3.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宋)陆游《卜算子·咏梅》
译文: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4.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北宋)林逋《山园小梅》
解析:首联:运用了对比(或衬托、反衬)的手法,用百花的凋零衰败衬托梅花的明媚艳丽。颔联: 正面直接描写。“疏影横斜”写梅花视觉美,“暗香浮动”写梅花的嗅觉美,两者结合表现了梅花的神韵。(或:把梅花的身姿和馨香置于清澈的水边和朦胧的月色这样的环境中,更显出梅花的清丽优雅、超凡脱俗。) 颈联:从侧面写梅花。“霜禽欲下”却不敢正视而“先偷眼”;粉蝶看惯了百花,如果能看到梅花,它们该会“断魂”:表现了梅花的不同凡响。(如果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适当给分)表现了诗人追求高洁、不沾染世俗、不同流合污的情怀。
5. 雪虐风号愈凛然, 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会飘零去, 耻向东君更乞怜。——(南宋)陆游《梅花绝句》
译文:(梅花)在暴雪虐压、狂风呼号之中更加凛然正气,它是花中气节最高的,它是花中意志最坚的,该他生长的时节过去了,他自然会飘零,不会在春天时乞求生存,他会以此为耻。
6. 可怜九马争神骏,顾视清高气深稳。——(唐)杜甫《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
译文:可爱的九匹马神姿争俊竞雄,昂首阔视显得高雅深沉稳重。
7. 馀音更苦。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谩想熏风,柳丝千万缕。——(宋)王沂孙《齐天乐·蝉》
译文:凄咽欲断的啼叫更让人觉得悲苦,可为什么她还欲独自将哀怨的曲调吟唱,让自己顿时承受这无尽的哀伤?而当此之时,她只能徒然追忆当年自己欢笑在薰风中,柳丝万缕飘飞的美景。
8.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唐)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译文:这茶的清高世人都不知道,世人都靠喝酒来自欺欺人。
9. 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淫游。——(楚国)屈原《离骚》
译文:这美人儿自恃美貌,清高孤傲,成日游玩无度,纵情享乐。
10. 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译文:一生傲岸难与权贵相处,皇帝疏远,举荐徒劳,壮志难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