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代写柳诗
《咏柳》
年代: 唐 作者: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新柳》
年代: 宋 作者: 杨万里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卜算子 新柳》
年代: 清 作者: 纳兰性德
娇软不胜垂,
瘦怯那禁舞。
多事年年二月风,
翦出鹅黄缕。
一种可怜生,
落日和烟雨。
苏小门前长短条,
即渐迷行处。
《边城思诗》
年代: 南北朝 作者: 何逊
柳黄未吐叶,水绿半含苔。
春色边城动,客思故乡来。
《柳》
年代: 宋 作者: 寇准
晓带轻烟间杏花,晚凝深翠拂平沙。
长条别有风流处,密映钱塘苏小家。
《咏柳》
年代: 宋 作者: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柳》
年代: 唐 作者: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
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带斜阳又带蝉。
《杨柳》
年代: 唐 作者: 汪遵
亚夫营畔柳濛濛,隋主堤边四路通。
攀折赠君还有意,翠眉轻嫩怕春风。
2. 历代写柳诗
《咏柳》 年代: 唐 作者: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新柳》 年代: 宋 作者: 杨万里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卜算子 新柳》 年代: 清 作者: 纳兰性德 娇软不胜垂, 瘦怯那禁舞。
多事年年二月风, 翦出鹅黄缕。 一种可怜生, 落日和烟雨。
苏小门前长短条, 即渐迷行处。 《边城思诗》 年代: 南北朝 作者: 何逊 柳黄未吐叶,水绿半含苔。
春色边城动,客思故乡来。 《柳》 年代: 宋 作者: 寇准 晓带轻烟间杏花,晚凝深翠拂平沙。
长条别有风流处,密映钱塘苏小家。 《咏柳》 年代: 宋 作者: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柳》 年代: 唐 作者: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 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带斜阳又带蝉。 《杨柳》 年代: 唐 作者: 汪遵 亚夫营畔柳濛濛,隋主堤边四路通。
攀折赠君还有意,翠眉轻嫩怕春风。
3. 谁能帮我把这俩个字弄首诗《柳诗》
碧玉装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条。
不知细叶谁栽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依依袅袅复青春,
勾引春风无限情。
白雪花繁空扑地,
绿丝条弱不胜莺。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观察柳絮形状很细致,他的《池上絮》堪称鞭辟入里之作:
池上无风有落晖,
杨花晴后自飞飞。
为将纤质凌清镜,
湿却无穹不得归。
这里,杨花即柳絮。夕阳胡畔柳絮满天,杨花飘落水面,被水浸湿再也不能飞起来。诗人通过这一细节描绘,体现出陶醉于旖旎的大自然风光的情趣。
唐代诗人吴融有一首《杨花》则又有另番滋味:
不斗浓华不占红,
自飞晴野雪朦朦。
百花长恨风吹落,
唯有杨花独爱风。
诗表的是对杨花的肯定。杨花虽然没有百花艳冶的颜色,但是却有着百花所没有的个性。它不惧怕风吹雨打,反而凭借风力,在空中像雪花似的自由自在飞舞,别具一格。
清代周志蕙有一首《柳》诗云:
岁岁逢春春可怜,
争禁三起又三眠。
丝丝愁绪随风乱,
濯濯丰姿著雨妍。
古渡欲牵游子棹,
离亭留赠旅人鞭。
一声长笛河槁晚,
回首苍茫几树烟。
这首诗虽然题名为“柳”,却抒发了游子的离情。岸边长长的柳条仿佛舍不得游子远去,要牵住即将启程的船。柳树被人格化了。暮色苍茫中,船上的游子也频频回首眺望河边如烟的垂柳,好象在向亲人作别。
我国古代与柳有关的掌故就更多了,这里仅举一例。清代西征大将军左宗棠斩驴的故事和后人的颂诗,至今仍在西北地区广为传颂。
清朝同治年间,俄国军队霸占北疆领土,朝廷派左宗棠为大将军,西征抗敌。同治五年(1866年),左军挥师入甘,但见沿途“赤地如剥,秃山千里,黄沙飞扬。”左即传令:“凡大军经过之处,必以植树迎候,否则,无论巡抚、县令,提头来见。”军令如山倒,很快地,大军明天到哪,树就先天栽到了哪。左率军一路厮杀到北疆。返回时,沿途已是“千里陇原,柳絮娜娜”。在凯旋途中,左宗棠见一些树皮剥落,以致枯死。左下车细看,发现一棵树下系着一头驴子,它正在啃柳树的皮,左宗棠当即火冒三丈,下令侍卫,将驴牵到酒泉城内鼓楼下,然后击鼓传令,集合军民、官吏前来听令受训。左站在鼓楼上,下令当众斩杀驴子,并宣布,若有人胆敢破坏柳树,与驴同罪,格斩勿论。人们心胆俱惊,谁也不敢再伤一棵柳树,几年以后,柳树成荫。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左大将军植树爱柳的功劳,就将左公西征时所栽的柳树起名为“左公柳”,甘肃巡抚杨昌浚,还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以赞颂此项功德。诗云:
大将西征人未还,
湘湖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
引得春风度玉关。
柳树柳诗,令人感叹。
4. 王士祯的秋柳诗(其二)赏析
秋柳诗(其二)
东风作絮糁春衣,太息萧条景物非。
扶荔宫中花事尽,灵和殿里昔人稀。
相逢南雁皆愁侣,好语西乌莫夜飞。
往日风流问枚叔,梁园回首素心连。
第一联。赋柳:说晚春柳絮飞舞,扑人衣服;秋柳则满目萧条,令人叹息。比兴:明室内由盛至衰之象;或南明立国,已如春光向尽,亡后则旧事更凄凉可叹。郑鸿《析解》:“起句言明未诸臣半是柔媚昏庸之辈,其萎靡不振光景,不过如落絮之糁衣而已。而今賸水残山,不堪賸凭吊,岂复有往日繁华之盛哉!”
第二联。赋柳:说往日帝王宫中种植花柳,到今天都已物尽人空。扶荔官,在长安,据《三辅黄图》载:汉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王,在上林苑中建扶荔宫,以植所得奇花异木。灵和殿,南齐宫殿名,在今南京。《南史·张绪传》:“刘悛之为益州,献蜀柳数株,枝条甚大,状若丝缕,……武帝以植于太昌灵和殿前,尝赏玩嗟叹曰:‘此柳风流可爱,似张绪当年’。”比兴:李兆元《旧笺》引伊戒平语:“盖沧桑之感、云亡之痛兼之矣。”郑鸿《析解》:“三句不但言宫殿园亭,皆成焦上,即奇花异草,亦无存者,……四句言当时群臣同归于尽,遗老亦半皆隐遁矣。”
第三联。赋柳:说北雁南来,西乌夜飞,都是与秋柳在同一季节朝昏中的引“愁”之事。《西乌夜飞》,刘宋沈攸之所作歌曲。比兴:李兆元《旧笺》谓“相逢”句,“正指遗老诸公”。“好语”句,“则以我国家(按,指清朝)奉天承运,代明复仇,闯献余孽,胥已歼灭,不必效沈攸之妄兴恢复之兵,自取灭亡。按《资治通鉴》:宋荆州刺史沈攸之,以萧道成篡位,举兵东下,声罪致讨,顿兵郢城,兵溃而亡。《西乌夜飞》,其东下时所作也。”郑鸿《析解》:“(上句)指唐、桂诸王,……未几皆即沦丧”;“(下句)指郑成功、李定国诸人,……不识天命有归,然又进犯,不过自取灭亡耳。”陈衍《石遗室诗话》:“以余所闻,‘南雁’自指南中诸遗老;‘西乌’,指(顾)亭林在山西时;‘夜飞’,谓暗中煽动(反清)。”钱仲联先生《陈衍秋柳诗解辨证》以为当以郑说为是。谓“西乌夜飞,用沈攸之事,当然指统兵的统帅,而不能如石遗之说以在野遗民身份之顾亭林当之”;且亭林“康熙元年壬寅才作山西之游”,与“渔洋于顺治十四年作《秋柳》诗”的时间不合。按,“西乌”一句,应是王氏写诗时暗中经营的重点。万一有人告发,可以作为辨解此诗并非“反清”的主要证据。自顺治至乾隆朝清廷君臣都不追究此诗,可能就是从此句窥出其微意。
结联。赋柳:说秋柳衰残,与枚叔在“梁园”写柳的“风流”旧态和作者当日的“素心”,都大大相反了。枚叔,汉枚乘字叔,曾为梁孝王宾客。梁孝王在梁园忘忧馆,集诸名士作赋,枚乘写了《柳赋》。比兴:郑鸿《析解》谓枚叔“指侯朝宗。侯生从戎史公(可法)幕内,匡救之事甚多,且文名盖世,不减邹(阳)、枚(乘)。虽孤臣自矢,惜满朝小人,方与东林水火,谁是素心良友,荐而用之。侯家中州,故曰‘梁园回首素心违’也。”陈衍《诗话》:“‘风流枚叔’、‘回首素心’,指(钱)牧斋。”钱著《辨证》:“至于梁园枚叔,郑注指侯朝宗,切人切地。朝宗入清后中顺治乡榜,故渔洋有‘素心违’之诮。……如石遗所云指牧斋,则牧斋在明,未尝为藩园之助,梁园语无着落。”若谓写“歌伎”,则首联其人盛衰之感。次联谓改朝换代,宫廷之事大变。三联谓乱后相逢,皆遭难愁人;今后对去就归宿的选择,应该慎重。结联谓曾见太平盛况的文人,今日遭际,也不免有“素心违”之叹,何论区区粉黛之流的沦落。
“扶荔宫中花事尽,灵和殿里昔人稀”,是说汉代有着许多珍贵草木的扶荔宫,南齐的种植着“风流可爱”的柳树的灵和殿,都已成为不可追踪的过去。
此诗以时光流逝为出发点,强调因此引起了空间的沧桑变化。年年相似的寒来暑往,终于埋没了故都昔日的繁荣,只留下“花事尽”、“昔人稀”的萧条结局。这固是过去的悲剧,但又何尝不是今天的悲剧?诗人以敏锐的感觉意识到这一点,往往最容易引人共鸣。
5. 绝句(两个黄鹂鸣上柳)怎么写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公元七六二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翌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还镇成都。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 草堂。这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气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兴到笔随,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
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 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 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 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诗的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上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气不好时见不到,只有空气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 可见。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目前。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人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下句再写向门外一瞥,可以见到停泊 在江岸边的船只。江船本是常见的,但“万里船”三字却意味深长。因为它们来自“东吴”。当人们想到这些船只行将开行,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时,就 会觉得很不平常。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是不能畅行万里的。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也可“青春作伴好还乡” 了,怎不叫人喜上心头呢?“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何等开阔!
全诗看起来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而一以贯之,使其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正是诗人的内在情感。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四句景语就完整表现了诗人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