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描写佛珠的诗句
《诗一首》
年代: 宋 作者: 方翥
江出入眼昔无殊,只有人事堪嗟嘘。
权门杂沓行苞苴,屠儿贩客纡青朱。
梵仪膜拜参浮屠,痴儿娇子不识忆,
淫坊博塞为欢娱,金章下堂揖老胥,
老胥分庭抗士儒。身裹道衣臂佛珠,
岁时入谒何易于。羊肩斗酒清而腴,
酬酢偃蹇以字呼。官家赤子元何辜,
一毫枉直凭青蚨。十八年前此事无,
作诗一笑君应呼。
《采珠歌》
年代: 宋 作者: 张伯端
贫儿衣中珠,本自圆明好。
不会自寻求,却数他人宝。
数他宝,终无益,
只是教君空费力。争如认取自家珍,
价值黄金千万亿。此宝珠,
光最大,遍照三千大千界。
从来不解少分毫,刚被浮云为障碍。
自从认得此摩尼,泡体空花谁更爱。
佛珠还与我珠同,我性即归佛性海。
珠非珠,海非海,
坦然心量包法界。任你尘嚣满眼前,
定慧圆明常自在。不是空,
不是色,内外皎然无壅塞。
六通神慧妙无穷,自利利他宁解极。
见即了,万事毕,
绝学无为度终日。怕兮如未兆婴儿,
动止随缘无固必。不断妄,
不修真,真妄之心总属尘。
从来万法皆无相,无相之中有法身。
法身即是天真佛,亦非人兮亦非物。
浩然充塞天地间,只是希夷并恍惚。
垢不染,光自明,
无法不从心里生。心若不生法自灭,
即知罪福本无形。无佛修,
无法说,丈夫智见自然别。
出言便作狮子鸣,不似野牛论生灭。
望采纳
2. 108颗佛珠的含义是一谁写的,出处在哪
最早出处于古印度,但佛珠含义是由乔达摩·悉达多(约公元前565-前486年释迦牟尼)参悟智慧与万物之间领悟所悟,在《佛说木患子经》中记载“佛告王言。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患子一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当至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达摩僧伽名。乃过一木患子。”
念珠,象征着佛法的传承。皈依,是为了获得如法的、由诸佛世尊一脉相承的皈依体,这正是佛法最殊胜的传承。我们平时念咒,就用菩提子念珠比较好。现在很多人爱用计数器代替念珠,但除非是因为环境特殊,实在不方便带念珠才不得已而为之,否则最好还是用佛珠计数。我们不能认为,念珠仅仅是一种计数工具,其实,如果念珠用得比较如法,咒语的功德会成倍地增长。
很多时候,人们只是将念珠作为念诵佛菩萨圣号或持咒时的计数工具或装饰品,其实这是不懂佛法的表现。在《皈依手册》中说:念珠,象征着佛法的传承。皈依,是为了获得如法的、由诸佛世尊一脉相承的皈依体,这正是佛法最殊胜的传承。念珠中,珠母象征佛,珠绳象征法,每一粒小珠则象征僧,缺一便不能组成完整念珠,象征三宝的不可分离。由菩提子组成的念珠,更寓意菩提道的修学,提醒我们发菩提心,行菩萨行,圆满无上菩提。因而,师长所授念珠应随身携带,象征时时刻刻不离三宝。这一方面是为了表达我们对三宝的感恩之心,但更重要的,是提醒我们精进修学,实践这一传承所蕴藏的内涵,使这颗菩提种子茁壮成长,开花结果。
佛珠中,数目较多的是18粒(加上主珠是19粒)和108粒(加上主珠是109粒)。18代表着十八不共法,这是佛的十八中特有的功德,是其他圣贤所不具备,所以说是不共的;18也代表着十八界:内六根界,外六尘界,加上六识界,共十八界,十八界包含的宇宙中所有现象。108代表着百八烦恼,也就是人的一百零八种烦恼。简单来分这一百零八种烦恼不外乎上面提到的五盖:贪、嗔、痴、慢、疑,也就是贪婪、怨恨、蠢痴、傲慢、疑惑。人之所以身心有疾病,之所以本有的无量智慧功德不能显现,就是因为这些烦恼的存在,这些烦恼盖着了本有的智慧功德。如果解了这些烦恼,就同于佛。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作为修行人,念珠应不离身体。平日带在脖子上,睡觉时放在干净处,平日不要跨越,要恭敬。放在干净处很重要。《佛说木槵子经》中讲过毁坏烦恼障和报障需要使用108颗的念珠,特别是木槵子(印度的一种树)做的念珠,念诵三皈依或者佛号咒语十遍、二十遍、百千遍,甚至万遍,若念到百万遍,其它人哪怕听到这个人的名称都不会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