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草书的韵字怎么写
韵字的草书写法如下图:
韵拼音:yùn
释义:
1、汉语字音中的元音或元音加收尾音,即声母以外的部分,或声母和介音以外的部分,称“韵母”。
如t幔睿绲脑夏甘恰搬ng”,hu幔睿绲脑夏甘恰埃踽ng”:韵文(有韵律节奏的文学体裁,亦指用这种体裁写成的文章,包括诗、词、歌、赋等。区别于“散文”)。押韵。韵腹(韵母中主要元音)。韵脚(韵文句末押韵的字)。韵律(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的规则)。
2、和谐而有节奏的:韵白。琴韵悠扬。
3、风度,风致,情趣,意味:风韵。气韵。韵味。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韵尾[yùn wěi]
韵母的收尾部分,即复韵母中处于元音或主要元音之后的音素。韵尾可以是辅音,如普通话an中的n,iang中的ng;也可以是元音,如普通话ai中的i,ou中的u。
2、韵头[yùn tóu]
也叫介音。复韵母中处在主要元音之前的i、u、ü三个元音。如普通话ia、uang、üe等中的i、u、ü。
3、诗韵[shī yùn]
做诗所押的韵。
4、韵调[yùn diào]
音调。
5、阳韵[yáng yùn]
音韵学家根据古韵母的性质,把字音分成三类:韵尾是b,d,g的叫入声;韵尾是m,n,ng的叫阳韵;入声和阳韵以外的叫阴韵。阳韵和阴韵的字调各有平声、上声、去声三类。
2. 草书的韵字怎么写
韵字草书写法有14种,具体如下:韵是形声字,音为形,匀为声。
旧多写作均。韵的本意指和谐的声音,也指风度、气质、情趣。
韵也指一个音节中声母、介音以外的部分,如ang、iang、uang是三个韵母,但同是ang韵。在古代,声调不同,又分别属于不同的韵。
现代韵又指韵母。韵,(亦称新古风诗歌)是一种新兴的散化古典文体,由凉子创立,陈郁显命名。
格式上与古典诗不同,但在辞藻上注重押韵,保留了古典诗词的传统精髓,内容上主要以“古典”为主。因其在结构、写法上都较为随意,不受其他因素的限制,读起来朗朗上口等特点,故称为韵。
3. 什么叫作韵字
诗韵共有106个韵: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6],所以我们在这一节里只谈平声韵;至于仄声韵,留待下文讲古体诗时再行讨论。
在韵书里,平声分为上平声、下平声。平声字多,所以分为两卷,等于说平声上卷,平声下卷,没有别的意思。
上平声15韵:
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15韵:
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三盐十五咸
东冬等字都只是韵的代表字,它们只表示韵母的种类。至于东冬这两个韵(以及其它相近似的韵)在读音上有甚么分别,现在我们不需要追究它。我们只须知道:它们在最初的时候可能是有区别的。后来混而为一了,但是古代诗人们依照韵书,在写律诗时还不能把它们混用。起初是限于功令,在科举应试的时候不能不遵守它;后来成为风气,平常写律诗的时候也遵守它了。在《红楼梦》里,有这样一段故事:林黛玉叫香菱写一首咏月的律诗,指定用寒韵。香菱正在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的时候,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吧。”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错了韵了。”这一段故事可以说明近体诗用韵的严格。
韵有宽有窄:字数多的叫宽韵,字数少的叫窄韵。宽韵如支韵、真韵、先韵、阳韵、庚韵、尤韵等,窄韵如江韵、佳韵、肴韵、覃韵、盐韵、咸韵等。窄韵的律诗是比较少见的。有些韵,如微韵、删韵、侵韵,字数虽不多,但是比较合用,诗人们也很喜欢它们。
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所不同者,是对押韵的限制多与少、严与宽的不同而已。这也是诗歌同其它文学体裁的最大分别。押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近体诗为了使声调和谐、容易记忆,对于押韵十分讲究。古人通常使用官方颁布的专门指导押韵的书,如《唐韵》、《广韵》、《礼部韵略》、《佩文诗韵》、《诗韵集成》、《诗韵合壁》等,以南宋王文郁撰的《新刊韵略》最为流行,即世人所谓之“平水韵”。“平水韵”共分一百零六韵部,其中平声韵部分有三十韵部。三江韵、八更韵、七阳韵都是指平水韵里的韵部,第三是“江”部韵,以“江”字为第一个韵字,所以叫“三江韵”,第八是“更”部韵,以“更”字为第一个韵字,所以叫“八更韵”,其余的类推。 所谓押韵(也叫压韵、叶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韵部,就是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同一韵部内的字都为同韵字。 近体诗押韵有较严格的规定: 1、偶句押韵: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首句均可以押韵或不押韵。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只押平声韵:近体诗规定,只能押平声韵,这几乎是一条死规矩,事实上以近体诗的体例假如押仄声字会感到非常拗口,所以古人都能自觉遵守这一规则。 3、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古诗(古风)允许中途换韵,但近体诗不允许这样。 同一个韵字在一首诗的韵脚里重复出现为重韵,此乃大忌。古人写诗多依官韵,“冬”与“东”之类的字,我们认为是同韵,但在官韵中被分别列入不同的韵部之中,如果在同一首诗中相押,即为出韵。 依照别人诗中所使用的韵字来押韵做诗叫唱和,又叫做“和韵”或“步韵”,主要有三种方式:1、次韵:又称步韵,即用原诗相同的韵字,且前后次序都必须相同,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2、用韵:即使用原诗中的韵字,但不必依照其次序。3、依韵:即用与原诗同一韵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自隋代以来作诗填词作曲都依韵书限定的用韵标准,而不同时期所通用韵书也不尽同,经时代变迁不少也已佚失。南宋以后通行“平水韵”,清起改称《佩文诗韵》,共分一百零六个韵部,各部一般以该韵部的第一个字作为此韵部的名称。据《佩文诗韵》,“元”字是上平声第十三个韵部的第一字,故称“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