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侵略”的拼音怎么写
【拼音】qīn lüè【释义】1 侵犯掠夺。
2 一切对他国领土、主权的侵犯和对他国人民的掠夺和奴役的行动。【近义词】1 侵吞 [ qīn tūn ] 侵占吞没公物或他人资财。
2 侵犯 [ qīn fàn ] 侵凌触犯抄。3 侵占 [ qīn zhàn ] 侵夺占据【造句】1 我们的前辈曾经同侵略者浴血奋战。
2 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了英勇的斗争。3 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正义斗争,曾经得到世界上zhidao许多国家和人民的援助。
4 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向侵略者屈服过。5 清朝时候,中国有很多领土被割让给了侵略者。
2. 白居易的诗远芳侵古道中“侵”的读音的什么
侵读 qin 意思是蔓延,全诗意思如下
白居易 《赋得古草原送别》又名《草》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 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 春风一吹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 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 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评析: 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 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 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写作背景:
是他在贞元三年(787年)在安徽苻离所写,此年他16岁。白居易少年时期家境贫寒,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11岁的白居易随父白季庚住苻离。他从小刻苦学习,十几岁就能写出很好的诗,16岁时所写《赋得古原草送别》其中的名句后来名扬四海,白居易18岁入长安,以《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谒见大诗人顾况,顾始见其名便笑曰:“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待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大声赞美,由于得到当时大诗人顾况的好评,从此进入仕途。
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回答者感受:大家不容易啊!给点分吧。
再补充一下,侵也有的认为喻意侵占,野草比喻当时的边疆的入侵者。
毕竟古人的想法谁也不知道,都是现在的人猜测而已,我们连身边的人怎么想都不知道 更不要说猜上千年前古人的想法啦。说不定猜来猜去,人家作诗的时候根本没想那么深,或有更深的喻意。
3. 一个三点水加一个侵入的侵念什么字
一个三点水加一个侵入的“侵”是“浸”。
【拼音】jìn
【部首】氵
【结构】左右结构
【释义】泡,使渗透;逐渐
【例句】浸泡:一块海绵被浸泡在水里;
浸透:成功的花儿,其间浸透了奋斗的泪水和汗水。
浸种:对紫茉莉的休眠种子进行浸种处理来研究其发芽特性。
浸染:这些矿物也浸染在靠近粗玄岩接触带的片岩和角岩片岩中。
浸渐:王充的《论衡·道虚》中写道:“且夫物之生长,无卒成暴起,皆有浸渐。”
浸润:生命以它独有的美,浸润了生活的点点滴滴。
4. 风侵雨蚀怎么读
一、读音:
风侵雨蚀的读音是:fēng qīn yǔ shí
二、解释:
侵同蚀,逐渐侵害使变坏。风侵雨蚀的意思是:被风刮,遭雨淋。形容历史悠久,经历了很多的风雨。特指暴露在室外的建筑等。
三、造句:
1、看到平遥古城这些古建筑,虽然经历数百年的风侵雨蚀,依然屹立在那,向我们诉说着古城的历史。
2、家乡的小巷里,有一些历经风侵雨蚀的老房子,只留下残垣断壁。
3、一块饱经风雨侵蚀的广告牌竖立在最后一个岔道口旁,向你指明路走对了:一条坑坑洼洼的两车道公路,两旁是破旧的住房。
4、历经风雨侵蚀的普渡寺拂去了历史的尘埃,英姿重现。
5、瓦当即筒瓦之头,主要起保护屋檐,不被风雨侵蚀的作用。
6、每枚奖牌都是手工制作,且独一无二,就如同经历风雨侵蚀的石头。
7、这个饱经风雨侵蚀的米特岩和普尔瓦岛挡住了风雨,海湾因此非常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