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师关于辍学学生跟踪劝返记录
劝返工作总结为了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结合我校地实际,为了控制流生状况,使他们都能享受到 接受教育的机会,现将我校在控流劝返的做法记录如下 一是健全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
在学校,由校长直接挂帅,教、总主任以及各 班班主任共同组成控制流生的领导小组,明确各自职任。其中学校提供一切政策,后勤方面 的保障。
各班班主任结合课任教师成立班级控流劝返小组 ,对全班学生进行摸底、排查, 必要时进行动员流生返校。 二是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全员认识。
开学前,学校专门组织控流领导小组,工作小组人 员集中进行了学习。把新《义务教育法》的主要精神及时传递到位。
学校在开学初通过印发 宣传材料, 张贴宣传标语等方式向学生家长进行普法宣传, 在全镇范围营造了良好的控流氛 围。班级也要利用这个机会向学生进行教育,定期举办黑板报,宣传义务教育的重要性;还 应利用一些典型事例,达到教育说服的效果。
三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做好控流工作。控流工作教师是主导,他们在具体的工作中充 分做好贫困生、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在工作中要有爱心,不能有任何的歧视或偏见;积极关 注,着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由于我们地处农村,经济条件并不富裕,不少农村家长外出打 工,以弥补家计,其子女的教育则无暇顾及,任由其自由发展,其结果,这批留守学生因缺 乏必要的引导和教育而使成绩直线下降, 最终导致辍学现象的发生。 因此作为教师就应该对 这样的学生有所关注,善于发现他们的言行,解决他们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使他们能 安心地在学校里接受教育,健康地成长。
另外,还应在学期初作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因为开 学初报名工作正有e68a84e8a2ad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65636630条不紊的进行, 如果在这个阶段不能有效地控制流生, 势必对控流工作带 来被动。
因此,在每学期的开学之前,我学校教师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大致动向,稳住他 们的心态,为开学初的报各工作服务。在开学后,如果仍有部分同学未能及时到校,我学校 课任老师利用节假日进行家访,了解学生的去向,了解他们的难处,及时排解,促使他们能 顺利地返校。
开学前后共劝返流失生 5 名,巩固率达到 100%。
2. 教师关于辍学学生跟踪劝返记录
劝返工作总结为了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结合我校地实际,为了控制流生状况,使他们都能享受到 接受教育的机会,现将我校在控流劝返的做法记录如下 一是健全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
在学校,由校长直接挂帅,教、总主任以及各 班班主任共同组成控制流生的领导小组,明确各自职任。其中学校提供一切政策,后勤方面 的保障。
各班班主任结合课任教师成立班级控流劝返小组 ,对全班学生进行摸底、排查, 必要时进行动员流生返校。 二是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全员认识。
开学前,学校专门组织控流领导小组,工作小组人 员集中进行了学习。把新《义务教育法》的主要精神及时传递到位。
学校在开学初通过印发 宣传材料, 张贴宣传标语等方式向学生家长进行普法宣传, 在全镇范围营造了良好的控流氛 围。班级也要利用这个机会向学生进行教育,定期举办黑板报,宣传义务教育的重要性;还 应利用一些典型事例,达到教育说服的效果。
三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做好控流工作。控流工作教师是主导,他们在具体的工作中充 分做好贫困生、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在工作中要有爱心,不能有任何的歧视或偏见;积极关 注,着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由于我们地处农村,经济条件并不富裕,不少农村家长外出打 工,以弥补家计,其子女的教育则无暇顾及,任由其自由发展,其结果,这批留守学生因缺 乏必要的引导和教育而使成绩直线下降, 最终导致辍学现象的发生。 因此作为教师就应该对 这样的学生有所关注,善于发现他们的言行,解决他们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使他们能 安心地在学校里接受教育,健康地成长。
另外,还应在学期初作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因为开 学初报名工作正有e68a84e8a2ad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65636630条不紊的进行, 如果在这个阶段不能有效地控制流生, 势必对控流工作带 来被动。
因此,在每学期的开学之前,我学校教师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大致动向,稳住他 们的心态,为开学初的报各工作服务。在开学后,如果仍有部分同学未能及时到校,我学校 课任老师利用节假日进行家访,了解学生的去向,了解他们的难处,及时排解,促使他们能 顺利地返校。
开学前后共劝返流失生 5 名,巩固率达到 100%。
3. 鲁迅生平简介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少年时代在家塾学习诗书经传,喜欢野史杂录和民间绘画艺术。1898年就读于洋务派创办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数月后重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开始接触新学。
1902年到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1904年4月结业,6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这一时期开始参加各种民族民主革命活动,广泛涉猎西方近代科学文艺书刊。最早的一篇译述文章《斯巴达之魂》前半部分发表于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后半部分载于第9期);同年在东京出版了第一本翻译科幻小说《月界旅行》。
1906年弃医学文,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未果,转而在《河南》杂志发表《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文化偏重论》等重要论文。
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第一集,1909年出版。1909年夏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
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1年用文言写了第一篇小说《怀旧》,思想特色和艺术风格,都与后来小说相同,捷克学者普实克认为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
1912年2月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教育部迁往北京。1918年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此后3年间陆续在《新青年》发表小说、新诗、杂文、译文50余篇,并参与《新青年》编务。1920年8月被聘为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科讲师。
1921年12月至次年初,最重要的代表作《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连载。1923年,第-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出版。
1926年出版《仿惶》。除了小说,鲁迅还写了很多具有独特风格的杂文,以《随感录》为代表,1918年起在《新青年》上发表。
1925年出版杂文集《热风》。此后几乎每年都有杂感集问世。
20年代中期,参与创办《莽原》周刊、《语丝》周刊和文学社团末名社。1927年初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
1927年8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同年10月抵上海,从此定居上海,专事写作。
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193O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领导人,曾先后主编《萌芽》、《前哨》、《十宇街头》、《译文》等重要文学期刊。
1936年因积劳和肺病在上海逝世,终年55岁。
4. 鲁迅的生平,代表作,逸闻轶事,相关写作素材
1 人物生平▪ 少年时期▪ 奋力求学▪ 迷茫困顿▪ 文坛先声▪ 民主战士▪ 左联盟主《坟》 1927年3月,未名社 《热风》 1925年11月,北京北新书局 《华盖集》 1926年8月,北京北新书局 《华盖集续编》 1927年5月,北京北新书局 《续编的续编》 1948年,上海出版公司 《而已集》 1928年10月,上海北新书局 《三闲集》 1932年9月,上海北新书局 《南腔北调集》 1934年4月,上海同文书店 《二心集》 1932年,上海合众书店 《花边文学》 1936年6月,上海联华书店 《伪自由书》 1933年10月,上海青光书局 《准风月谈》 1934年12月,上海联华书店 《且介亭杂文》 1937年7月,上海三闲书屋 《且介亭杂文二集》 1937年7月,上海三闲书屋 《且介亭杂文末编》 1937年7月,上海三闲书屋 《集外集》 1935年5月,上海群众图书公司 《集外集拾遗》 1938年,鲁迅全集出版社 《集外集拾遗补编》 1952年,上海出版公司 以上资料整理自[81-98] 在鲁迅的个人生活中,有两件事对他的打击是沉重的。
一个是他的婚姻生活,另一个就是与弟弟周作人的失和。鲁迅和周作人一直不愿意向别人谈及此事从而也使得这件事越发的扑朔迷离,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不可理解的事件。
多年来,研究界对此形成了“经济说”、“失敬说”、“家庭纠纷说”等三种观点。第一种说法“经济说”认为是周作人妻子羽太信子花钱过于大手大脚,致使家中往往入不敷出,最后使得兄弟产生罅隙。
第二种说法,认为是鲁迅与信子有私情,导致周氏兄弟不和。第三种说法,则认为是周家众人对信子的不满,导致兄弟关系的紧张。
就否定“兄弟失和”是由于两人思想上的分歧来说,这三个观点是一致的。但是除此之外,学界的研究基本上没有多大进展,三种观点也无法真正说服读者。
[75] 婚姻爱情鲁迅的一生,曾经与两位女性有过婚姻或爱情关系,一是当他26岁的时候,从日本回到绍兴在母亲鲁瑞的主持下与山阴朱安女士结婚;鲁迅自与朱安结婚之后,直至病逝为止,并未与她解除这种婚姻关系(鲁迅深知一旦休妻,朱安就会遭遇死亡或者非人的遭遇,于是未离婚),鲁迅在外的日子,朱安一直照顾着鲁迅母亲的生活,从未有怨言;二是当他47岁的时候,从广州抵达上海,即与长期追随自己的番禺许广平同志同居。鲁迅病逝后,朱安女士到亡故的十余年间,和许广平同志一样,也一直作为鲁迅遗属同社会保持着正常的联系。
[76] 民国七年(1918年)5月,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载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35-36] 民国九年(1920年),在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授中国小说史,6月,读《**宣言》中文译本盛赞译者。
9月,发表小说《风波》。[37-38] 民国十二年(1923年),8月,小说集《呐喊》出版;与弟弟周作人分居,迁至西四塔胡同61号居住,分居原因不明。
12月,作《娜拉走后怎样》演讲,兼任女师大,世界语学校教师;《中国小说史略》上册出版。[38] [39] 民国十三年(1924年),7月,赴西安讲《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
8月返京。11月,《语丝》周刊出版,鲁迅在首期发表《论雷峰塔的倒掉》,自此鲁迅成为《语丝》作家群的主将之一。
5. 为什么说梅兰芳在上海留下了永不磨灭的传奇
2014年正逢京剧大师梅兰芳(1894—1961)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在传统文化中谓之“双甲子”,梅先生之子、梅派艺术掌门人梅葆玖将带领梅派弟子,沿着父亲当年的足迹,重走梅兰芳巡演之路。
梅葆玖1934年出生于上海,在新中国成立后去北京定居之前,他一直随父母居于思南路寓所。在上海的二十年是梅兰芳艺术的巅峰时期,也是梅葆玖接任梅派传人的重要时期。
初到上海:脾气不随能耐长1913年,梅兰芳初到上海,演出的第一站是在张园举办的堂会。王凤卿和梅兰芳两人的《武家坡》珠联璧合,赢得了与会的上海新闻界、金融界、文艺界名流的一致叫好。
之后又在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三天**戏演下来,一炮而红。于是,王凤卿向剧院老板推荐让梅兰芳试试大轴(最后一出戏)。
11月16日梅兰芳大轴演出《穆柯寨》大获赞誉,约期一个月的演出又延长了半个月。当时的剧评称“梅兰芳之青衫,亦为都中第一流人物,色艺之佳,早已名满都下”。
那时戏班里有这样一句话:“脾气随着能耐长。”可梅兰芳的“能耐”都那么高了,脾气却不见长。
《戏剧报》曾评说:“梅兰芳重戏德的美名,是梨园行中和观众中有口皆碑。”这一点,梅葆玖深有体会。
有一次梅兰芳要演《嫦娥奔月》,不料管道具的刘师傅因家里有病人,思想不集中,等到嫦娥要出场时才想到花镰花篮忘在家中了。后台顿时乱成一团,因为离上场只有几分钟了。
梅兰芳沉着冷静地说:“刘师傅,你马上坐我的汽车回家去拿,大家不要着急,场上由我来应付。”等刘师傅取来花镰花篮已经开演二十分钟,台上扮演嫦娥的梅兰芳正唱到慢板第三句“翠袖霓裳以换罢”,工作人员遵照梅兰芳的吩咐,把花镰花篮暗地里送到场上桌的正中。
他在唱末句“携篮独去采奇花”,边唱边用手指着花篮,接着表演下去。这场演出虽没有按老演法嫦娥一出场便用花镰挑起花篮,但观众并没有看出其中的破绽来。
在梅葆玖眼里,“无论在生活中,还是演戏时,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不要求别人迁就自己,不为自己方便而妨碍别人,处处为别人打算”。定居思南路:房子不要太讲究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举家从北京迁居上海。
他和太太福芝芳先来,住在法租界的沧州饭店。沧州饭店又叫沧州旅馆,是现在南京西路一千二百二十五号上海锦沧文华大酒店的前身。
梅葆玖回忆说,当时几个小孩子的身体都不太好,三哥更是在北京感染上白喉后夭折的。所以父亲很担心,决定先搬到上海住。
事实上,是第二年在天蟾舞台的一场赈灾义演促使梅兰芳下决心把孩子也接过来。 那天,义演发起人老报人史量才在后台对梅兰芳说了这样一番话:“近得消息,日本军阀将占领北平,溥仪入关,重回紫禁城,老兄将成为内廷供奉矣!”梅兰芳当时报以苦笑,回到沧州饭店后即嘱咐福芝芳趁早车返北平,将子女接到上海。
他自己则开始在上海托人寻觅住房。当时梅兰芳提出的要求是“地段不要太热闹,房子不要太讲究”。
几经选择,最后租下了湖南籍政要程潜在马斯南路一百二十一号(现思南路七十八号)的一幢中档花园洋房。 梅兰芳之所以低调置业是有原因的。
那次梅兰芳在上海唱红之后回京,家里亲戚朋友都围着他询问上海的风俗景物,他就兴奋地讲给大伙听。事后,始终端坐一旁倾听的老祖母对他说:“咱们这一行,就是凭自己的能耐挣钱。
看着别人有钱有势,吃穿享用千万别眼红。勤俭才能兴家,你爷爷一辈子帮别人,照应同行就是给咱们这行争了气。
可是他自己非常俭朴,从不浪费钱。你要学你爷爷的会花钱,也要学他省钱的俭德。”
老祖母的一席话说得梅兰芳十分动容,直到后来他成为京剧界的一代宗师,仍将节俭作为自己立身处世的标准。 所以虽然自梅葆玖记事起,父亲就已经是驰名中外的京剧艺术大师了,但全家人并不因此过着奢侈的生活。
他回忆说:“我们家一直沿袭老北京的习俗,午饭常吃炸酱面,这个习惯一直保留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父亲看到我们兄妹身体发育得都很结实,就说你们长得又白又胖,这可是吃炸酱面的功劳啊。”
梅兰芳不仅在饮食方面不讲究,着装上也很简单。梅葆玖记得,父亲只在外出开会、访友和赴宴时才换上西服或中山装,平常在家穿着很随便,天热时一身棉布格子衣裤,天凉时就披一件破旧的夹袄。
梅兰芳逝世后,福芝芳把他生前穿的一件黑色对襟中式皮袄给了梅葆玖。奇怪的是,梅葆玖穿上时总能闻到一股腥味儿。
翻开里子仔细一看,这件皮袄原来是用未经加工的生羊皮做的。这种皮子价钱便宜,穿在身上很重。
论经济条件,父亲并不是买不起一件质量好的皮袄。 思南路上那幢普普通通的小洋房成了梅兰芳在上海的二十年舞台生涯中不曾改变的“后台”。
一切安排妥当后,梅兰芳迎来了他戏剧艺术中炉火纯青的时代。拜师学艺:艺术是相通的 梅兰芳定居上海后,梅剧团仍留在北平,每年去上海或外埠演出一次。
上海是一座中西文化交会的城市,世界各地的艺术形式竞相涌入,好学的梅兰芳可谓如鱼得水。梅葆玖透露说,父亲的勤奋是有缘由的,谁能想到这个一代大师居然曾被他的第一位老师认定为“祖师爷也不。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辍学生劝返记录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