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商场打折方式的调查》怎么写
时间地点人物,任务,调查对象,相关资料,器材,调查人群,商场类型,适合人群。
下面你看个其中的内容;打折,在商家与顾客之中,究竟是谁 更合算 呢?人们的疑心很重,已经到了一折了,还是琢磨不定:是商家的圈套?还是真的很便宜?会不会被横起一刀,“斩你没商量”?但厂家是否能够薄利多销,消费者能否得益于“追涨杀跌”?“新装上市,九折起售”,“换季优惠,低至一折”,“跳楼出血,全面清仓”,常喜欢用黄纸红字标在商店门口。有的人认为商家更合算,有的人则认为顾客更优惠。
这个答案并不一定。 打折,其实是厂家、商家的事情,首先,这是他们的一种策略,服装的价格总是以高向低的价位趋势表现的,也是为对时尚有不同层次认同心理的顾客分别准备的打折当然能迎合某一部分的消费者,这已经被证明是一个国际常用也是挺管用的促销方式。
其次,打折也是他们的无奈,有谁不想让自己的利润尽量地高呢?一般来说,打折利润总是低的,而且如果市场形势相当严峻的话,打折说不定真的无利可图,这就更是他们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了。在相当少量的情况下,有不合理的打折现象存在,那就有点“恶性竞争”的意思了。
经过这次活动后,我们总结出了产品打折销售的原因(目的): 1. 为了占有消费市场,排挤竞争对手,达到薄利多销的目的。 2. 回笼资金,加快资金周转,有利于再投资,防止产品积压。
3. 产品的销售淡季,打折销售,降低价格吸引消费者, 4. 企业转型时,为了尽可能减少损失,打折销售原有产品。 5 .商品本身有问题,例如断码、裁剪或 面料有问题。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以自己制定特定的例子和场景来描述和分析,这样更好些。
2. 关于商场打折的论文怎么写
对我来说什么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2010年已经接近尾声了,迎面而来的是新的一年——2011年。行走在繁华的大街上,随处可见商家打出的“满500送500”,“满300送300”的促销招牌。商场里人山人海,抢购成风。此情此景,好像马上就要下暴风雪,不能出门了一样。实际上商家心里早打好了如意算盘。俗话说:只有买亏,没有卖亏,“满500送500元券”只是商家的一种促销手段,其中暗藏着数学问题。
去年,我们一家三口,也在新世纪商场里“血拼”,当时是满500送500元券。我们先用1880元买了一件啄木鸟牌的夹克衫给爸爸,送来了1500元购物券。我们并没有过分浪费,花了478元券买了一件黑色的耐克牌运动服,又用剩下的1000元券中的488买了一件背靠背春秋服服,最后用了398元券买了苹果的牛仔裤(由于是购物券,不设找零,所以不满500元,也收500元券)。到底便宜了多少?478+488+398=1364(元)——这是原来不打折时需要花的钱。1364/3244,所打的折扣大约是四二折。
我的姨妈从前也做过服装生意,对服装的进货成本与销售价的关系也有些了解。服装的进价一般只占建议零售价的20%~30%。随着竞争的加剧和商场促销力度越来越大,为了保持利润,商家或厂家还不断地把衣服的建议零售价标高。就如前几天在电视中看见的一位消费者所说,某一品牌同一款式的一条尼料的裤子,三年前建议零售价还只是299元,今年标价变成了999元。这么一算,进价大概只有商场里售价的10%~20%。就算打了四二折,商家还稳赚三至五成的毛利。
在各种优惠面前许多人一窝蜂似的赶来抢购、血拼,商场的人流量多了,商品销售量也快速增长。就按人流量是平时的三倍算,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数学问题。假设平时人流量少时,一件商品按9折销售。9折减去进价2折,标价部分的7成就成了毛利。虽然现在“满500送500元券”时同一件商品可能只赚三至五成,但销量起码是平时的三倍以上。就按三成毛利和三倍销量来计算,3*3=9,与平时的7成毛利相比,一天能多赚30%。虽说这样卖每件单位毛利率有所下降,毛利额却因销售量的增加而增长,更因大量销售而加快了资金周转,带来额外的收益。
商品标价和促销中有数学,购物消费中有数学,装修房子有数学,织毛衣中有数学……总而言之,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